- +1
抢占校园万亿赛道,团餐巨头禧云“分家”
原创 曾舆 豹变
「核心提示」
巨头重金猛砸的在线教育等教培市场,经历野蛮生长,近期遭监管连连点名有所降温。而校园里另一个万亿风口却越刮越猛,围绕着服务好校园里的孩子,智慧校园吸引了更多目光。蚂蚁科技等互联网巨头,看重校园生活场景相关,早已有所布局。蚂蚁投资的团餐巨头禧云国际,近期“分家”,校园信息化业务线独立,看中的正是校园里的新风口。
作者|曾舆
编辑|王珊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团餐生意”,这句话来自于一家“一站式服务”的团餐企业,颇有阿里巴巴的味道。
这家企业名为禧云国际,曾于2018年、2019年先后获得蚂蚁金服、鼎晖、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板块的战略投资,共计约3亿美金。
创始人为刘延云和吴剑光。
刘延云,1967年1月26日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市,1993年辞去南宫市纪委秘书职务,创办一家粮油公司,并发展成全国性大型团餐连锁企业“千喜鹤集团”,全国设有50多个管理区,承担了3/4的军事院校和300余家地方院校、大型企业约200余万人的餐饮服务。
吴剑光,出身互联网,曾担任窝窝团CEO、分众无线CTO,创立明致无线和易通无线,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建树颇多。
刘延云和吴剑光的合作被认为是“产业+互联网”的结合。据官网介绍,禧云国际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服务6000余家餐饮中心,55000余家档口门店,覆盖全国31个省市,涵盖大中学、医院、厂矿、金融政府机构、IT科技系统、铁路机场、养老餐等领域。
比较突然的是,2021年4月8日消息,禧云国际“一分为二”,团餐和校园信息化彻底分家。
2000多万人的三餐里做出大生意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等地,发表影响数十年的南巡讲话。
邓小平说,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胆子要大,敢于试验,勇于创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这番话深深地刺激了身处邢台南宫的刘延云。彼时他还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刚大学毕业三年。
小平讲话次年,刘延云拿着手里仅有的、靠省吃俭用攒下的7000块钱,辞去公职,下海在石家庄创办了“正义粮油公司"。
“每次蹬三轮,拉800斤大米,爬上石家庄的地道桥……”,“馒头哥”刘延云以一家粮油店起步,从生产馒头、花卷做起,发展到拥有十几家门店的连锁公司,销售额达到几亿元,并定名“千喜鹤”公司。
2010年代,互联网的春风又吹到了刘延云的心坎,他认为“产业+互联网”是必然趋势。2017年,他和吴剑光一起创办了禧云国际,并先后拉来蚂蚁集团、鼎晖等投资。
2021年4月8日,禧云国际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提示,“禧云国际”及旗下的禧云世纪品牌、供应链、食安和禧云数科等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惠及2000余万人,包括他们的一日三餐。
而“禧云世纪”及旗下智慧校园板块(含禧云信息公司)、场景IOT产品研发中心(含云景物联公司)、智慧食堂板块(含正奇晟业公司)等业务板块,已服务中国高校及中学1500余所、日均服务师生2100万人次,成为中国领先的智慧校园运营商。
为什么走向拆分?
这个当年被认为是产业和互联网技术“完美结合”的案例,走到今天不得不“离婚”了。
依照禧云国际的口径,“互联网板块”将由吴剑光领衔,更聚焦于智慧校园及校园生活服务,致力于为中国高校、中学提供新一代互联网化智慧校园产品与服务。
产业板块将由刘延云领衔,继续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团餐生意”为使命,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持续为团餐产业链企业提供包括餐饮品牌孵化及运营推广服务、团餐数据化技术服务、标准食材集成服务、第三方团餐食安服务、团餐管理培训和咨询在内的一站式企业服务。
拆分之前和之后的企业经营主体都是VIE架构,互联网版块的国内经营主体是天津禧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变更前由禧云(天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独资控制,目前显示股东为吴剑光和谷光。
而产业板块的国内持股主体是禧云(天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刘延云持有55.35%股份,蚂蚁集团的持股平台上海云鑫持有6.6655%,口碑持有3.3328%,国内工商信息并无鼎晖持股显示,应该是通过美元基金投资,在境外VIE架构才有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拆分后的两家企业互不持股。
为什么要拆分?禧云国际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给出的猜测是,禧云国际关于产业板块和千喜鹤产业链并无多大差别,而信息化则聚焦在学校食堂的生物识别场景,但疫情导致产业受较大影响,一家公司的两个业务越来越分裂,而分拆能让两个业务更自由发展。
对此说法,刘延云和吴剑光团队均未给出明确答复。可以肯定的是,刘延云希望继续深耕团餐产业,他兼任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协会团餐委员会主席、快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肉类协会常务理事。
这些行业资源将助力刘延云,在学校、企业、医院、政府及其管理方提升团餐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与转型。
对于信息板块,吴剑光则希望在校园消费、校园安全、教务管理等维度,为校园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帮助校园管理方及经营者提升管理效率,提升校园综合信息化水平;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安全、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
抢占智慧校园的万亿赛道
从禧云国际的拆分可以看出,一个关于校园场景运营的赛道正在浮出。
浙江新闻曾报道,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副校长丁蝶介绍,该校完全进入了“智慧校园智能管理系统”,吃饭忘带卡,打饭得靠蹭同学;请假要离校,假条得等老师批;错题要整理,基本得靠手来抄,这些现象全部改变。
当下校园生活因为数字化改革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现在校园里布局了40台终端,通过人脸识别的智能化管理,全校师生只需通过刷脸就可以实现各种场景的应用,包括学生发展、党政管理、教师发展、教学服务、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六大模块,而后勤服务的管理系统正是由吴剑光团队带领的禧云信息提供,像这样的学校,禧云信息共服务了1500多家。
“每日服务学生1000万人,每天的交易笔数是800万笔”,禧云信息内部人士私下透露的数据显示,禧云信息服务的高校已经占到了全国高校的1/3。
不可否认,从食堂场景切入,完成从“智慧食堂”到“智慧校园”的全面升级,是最快捷、实用的链路。
在禧云信息的公开宣传材料中,其自称是“中国最大的智慧食堂SaaS运营商”,并希望覆盖50%的高校和中学,通过领先的校园SaaS产品和日活千万级以上的精准用户服务,实现上下产业链条的商业价值。
尤其在中学校园场景,因为学生不能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学生打饭、购买食品完成支付的工具都是“生物识别”,而在他们的背后至少是一对父母,天天关心着他们的孩子在吃什么,消费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这是一个粘性极高又高度垂直的用户群体,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共有8万多所高校和中学,动态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2亿,背后是万亿的市场服务规模。
在线教育受打压,校园场景服务火了?
智慧校园1.0时代是校园一卡通,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上市公司是新开普和正元智慧。
2019年,蚂蚁金服的子公司上海云鑫受让新开普6.28%股份,这和蚂蚁集团不停丰富其支付场景相关,也和资本看重校园生活场景相关。
截至2021年4月12日收盘,新开普市值37.67亿元。
新开普此前财报显示,其主要基础应用产品分别为一卡通管理系统、自助服务系统等。归根结底,离不开“校园卡”这一核心产品。
这也说明,传统的一卡通产品是校园信息化1.0的产物,以“项目制”收入为主。
新开普2021一季报预报称:1、2021 年第一季度公司加大研发与市场投入,人工成本及费用增长较快; 2、同时受疫情影响,2020 年高校寒假延长时间较长,项目招投标及验收有所延迟。
这说明,该公司研发已向手机移动端过度,另外“项目招投标及验收有所延迟”,恰恰说明了其收入还依靠项目招标。而新开普2020年三季报数据显示,营业总成本4.78亿,销售费用占了1.549亿。
“未来智慧校园的SaaS系统一定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不是IC卡片,起码手机和人脸识别能确定使用者的真实身份,IC卡连是不是本人都难确定。”一名校园SaaS服务商表示,SaaS系统可以作为校方管理运营平台,在产品先进性和商业模式上具备绝对优势,支付服务只是表象,背后是食品安全和数据化分析应用以及生物识别。
这或许正是禧云信息获得蚂蚁集团和鼎晖投资的基础逻辑,也是吴剑光分拆后带领禧云信息努力的方向,通过智能IOT设备,实现线下各类场景应用的数据连接与打通,帮助学校建立数据资产,实现数据共享、提升效率;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辅助决策。
那么,作为运营20年的一卡通公司新开普,能否由一卡通向互联网产品升级过度呢?业界给出担忧,此转型升级必然代表着要淘汰自己的原有产品,“这太矛盾了,太难选择了。”
这或许给了禧云信息弯道超车的机会。
另一方面,2020年疫情期间,最火的赛道是在线教育,今年春节前后,中纪委点名在线教育资本和广告乱相,让这一赛道降温。
教育部指出在线教育“运营模式存在风险”,当前校外线上培训机构普遍通过融资进行资本运营,“但过于逐利,一些线上培训机构为了获取客源,不把钱用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刀刃上,在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做广告,营造所有孩子都需要参加培训的氛围,加重家长的焦虑。”
教育部表示,将多举措持续规范校外线上培训。
这一系列的表态让在线教育市场和培训机构暂时降温,与在线教育向家长吸金不同,以智慧食堂为切入点的数字化校园服务系统,提升了校园管理效率,让食堂服务可溯源,提升了食品安全和校园安全,也更有政策保障,容易获得公立学校的支持。
你看好智慧校园吗?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原标题:《独家|抢占校园万亿赛道,团餐巨头禧云「分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