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申论|发力“五型经济”要找准关键点和突破口

任新建
2021-04-13 13:5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2020年10月召开的上海市委季度工作会议指出,上海经济是典型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五型经济”是上海经济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是强化上海“四大功能”的关键支撑点,也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

发展“五型经济”,需要准确把握其规律,聚焦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精准发力,以点带面,持续提升“五型经济”规模、量级、集聚辐射力,以“五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四大功能”的有力提升。

一、加快补齐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短板

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浪潮,上海在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拥有科技人才储备丰厚、基础科学底蕴扎实、技术研发能力较强等重要优势。但和深圳、杭州、北京等兄弟城市相比,上海在创新资源投入强度、创新型人才吸引力度、创新型企业培育高度、创新创业活跃度等方面并不占优势,有些方面甚至已成为瓶颈短板。

发展创新型经济,关键在于补上创新短板。建议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比如,生物医药产业要重点补好成果在地转化率不高、财力支持不足的短板,推动更多成果加速在地产业化。人工智能产业要加快补齐产业链,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研发设计、金融、医疗等领域应用,培育一批头部企业。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领域最多,要着力在芯片研发设计、10nm以下生产工艺,EDA软件、光刻机、离子注入机等工具和设备,以及高端硅晶片、高端光刻胶、抛光液等高端材料领域重点突破。

二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优秀的企业家不是政府培育出来的,而是市场上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属于稀缺性人才。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不仅可以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甚至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政府的作为空间在于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宣传优秀企业家、崇尚创业冒险精神的良好氛围,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同时,要着力营造各类企业家公平竞争的舞台,特别要鼓励冒险精神、创业精神,积极宣传成功企业家事迹,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

三是着力强化民企创新主力军地位。中国的科技创新主体,已经从国企、国有科研院所为主导,转向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以华为、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生力军甚至主力军。民企一直不是上海创新的主力军,这导致上海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远低于深圳。因此,要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大幅增加向民营创新型企业配置比重,推动一批有潜力的民营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建立更加科学透明的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鼓励科技型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辅导、咨询、培训。确立中介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在创新资源中的关键作用,发挥好专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策作用,减少政府干预。 

二、着力增强服务型经济的能级和辐射力

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也是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上海自开埠以来,以金融、贸易、文化娱乐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就赋予了当年上海“万商云集”“东方巴黎”的鲜明特色。时至今日,上海服务型经济占GDP比重虽然没有北京高,但却拥有较为扎实的发展基础,金融、贸易、航运及各类专业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外向度全国领先。但也要看到,与中央对上海的定位和要求相比,上海服务型经济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为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服务的能力还需要加快提升。

发展服务型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提升规模量级和辐射服务能力。建议重点把握好三点:

一是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的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要着力提升上海高端服务业的竞争力、附加值,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加快构建立足本地、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高端服务业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跨国服务业企业,完善和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创新与引领功能。

二是积极培育数字服务业。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催生出淘宝、美团、叮咚买菜等一批头部企业。同时,科技研发、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在加快拥抱数字化,大量生产性企业也在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积极上云上平台。要抓住机遇,加快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转化应用,积极培育信息服务、数字文创等数字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价值链重构。

三是加快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业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点领域,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硬骨头”较多的领域。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准入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引入公共服务机构承接政府服务功能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投融资体制、分配体制、科研体制等改革,着力提升服务业创新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积极探索服务业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环境。

三、以制度型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引领,始终站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率先承接国际高端资源要素导入,坚持以开放引领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以开放倒逼各方面改革创新突破,实现了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外资最为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当前,随着RCEP、CPTPP等国际最新贸易规则推进,中国正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从制造业开放为主加快向服务业开放为主转变。上海发展开放型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好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重大开放载体作用,积极对标RCEP等全球贸易规则,重点抓好两大关键:

一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加快落实扩大开放“100条”、服务业开放“40条”等政策,积极推进金融、贸易、文化、专业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努力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服务业发展的优质要素流入,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跨国公司来沪投资兴业,支持本地服务企业开展全球化战略布局,全面增强上海配置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在继续深入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把制度型开放作为扩大服务业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引擎,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快形成与国际先进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和要素供给体系,推动上海经济增长从依靠人口、土地等传统红利加快向制度红利转变。同时,通过积极对接和融入国际规则、标准等,助推上海在重要领域确立全球标准、争夺话语权,形成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价格”“上海规制”。 

四、关注和培育总部型经济的新业态

得益于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环境,以及政府服务的规范性,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聚的城市之一。截至2020年11月,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63家和477家。

在继续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应用,一大批新锐民营科技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为行业翘楚,并加快在全球布局拓展,成为中国新型跨国公司力量的典型代表。上海发展总部型经济,要积极关注两类新的总部形态:

一是大力吸引民营企业总部。重点吸引进入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称号的民营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投资、运营、营销、财务结算等总部型功能机构。充分发挥户籍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居住证积分、居转户和直接落户等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总部引进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有特殊贡献者等各类优秀人才。对民营企业总部提供融资支持、设立财务公司、外汇便利以及外籍人员汇兑便利等政策服务,对民营企业总部引进人才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申请人才公寓等方面提供便利。

二是着力集聚科技型企业总部。抓住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机遇,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性创新企业,大力吸引龙头型科技企业、在沪设立总部或研发运营总部机构。进一步放宽对科技企业的总部认定标准,将成长性较快的独角兽和部分准独角兽纳入总部认定范围。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总部和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智慧、开放包容的科技型企业总部园区。

五、着力提升流量型经济的区域价值

城市的价值在于集聚和流动,发展流量型经济是城市的天然需求。上海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枢纽城市、节点城市,在发展流量型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000万亿元,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8.7万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300万标箱,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是名副其实的流量之城。

发展流量型经济,不能仅仅关注做大流量,更要关注如何把流量转化为价值。重点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是持续打通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的瓶颈障碍。要着力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针对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逐步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

二是积极促进流量区域内增值。发挥好网络节点枢纽作用,积极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上海重组、整合、加工、增值,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区域内价值,增强要素对外服务能级。同时,要防止把流量视为通道,把流量型经济做成通道型经济,忽视了流量区域内价值的提升。

(作者任新建系华略智库创始人、管理学博士)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