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于儿童急救知识,你知道或不知道的都在这里啦!

2021-04-19 1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儿童很脆弱,容易身体不适,但又表达不清。家长、老师该怎么做?

这本由专业儿科急救团队编写的《图解儿童急救知识百科》,将会从家庭预防、家庭诊断等多个方面入手,教您轻松应对孩子50种常见不适症状与各种紧急状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意]玛利亚·乔瓦娜·比安奇

[意]西尔维娅·钱恰

[意]尼科洛·帕里 著

王烈 译

2021年4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安全的家是什么样的?

认为家对孩子来说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低估了其中的危险,因为成人很难以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家。

其实大约三分之一的事故正是发生在家里,幼儿是最常受伤的。 

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因此教他们居家安全及任何室内安全的最好方法就是大人以身作则,避免危险的行为和情况。

预防家庭事故

▲为避免溺水,不可将任何年龄的孩子独自留在浴缸或泳池中,即使是充气泳池也不行。

即使水很少也可能导致溺水。使用完浴缸或脸盆后里面不要留水,这一点很重要。

▲为避免烫伤,生活热水的温度不可超过45℃。此外,决不能让孩子在烤架下玩耍,或在使用中的烤箱旁玩耍。

▲不要把椅子、凳子放在烤架、厨房台面附近,尤其上面有尖锐危险物时。

▲同样要注意放在窗户旁及阳台上的椅子、凳子,因为孩子可能会想借助它们爬出去,这很危险。

▲幼儿经常待的房间中,所有插座都要盖住。

▲突出的表面、矮桌(孩子的高度)可能需要加装保护设施,用柔软材料来缓冲跌跤。

▲药品、清洁剂、化学物品应放在高处,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使用完洗涤剂后不要随意放置,尤其孩子能拿到时。

一定不能将洗涤剂和任何其他化学物质装在饮料瓶中,就算贴标签标注内容也不行。

▲如果您要服药,记得不要将药品留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孩子有吞食的风险。许多成人可以安心服用的药物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剧毒。

另外,不要故意把药说成“糖果”,这可能会使孩子更熟悉、更想吃,会自己找着吃,一发现无人看管就拿着吃了。

▲所有园艺用品(除草剂、肥料、杀虫剂)一定不能在孩子在场时使用,用完也要存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家庭常用的杀虫剂也一样。

▲孩子的房间应是家中最安全的,大小要适合。孩子能够到的玩具和物品都不能有吸入、窒息、燃烧的风险。 

去旅行要带哪些药品?

出远门时,最不可少的药物是: 

▲止痛药和退热药,如扑热息痛、布洛芬。 

▲滴剂或片剂的抗组胺药(取决于孩子的年龄)。

▲水溶性片剂可的松,用于治疗过敏。 

▲糖浆或胶囊/片剂(更好)广谱抗生素。 

▲袋装补水溶液,可溶解在水中(尤其是前往炎热地区时)。 

▲抗生素药膏。 

▲可的松软膏。 

▲止痛药膏,用于烧伤和虫咬。 

▲清洁眼睛用的滴眼液。 

▲足够假期服用的、开给孩子的处方药。 

▲紧急隔热毯。

不要携带储存温度在环境温度以下的药物,除非必不可少,要带的话需要有一个隔热袋和足够的冰袋,以保证需要的温度。 

出发前仔细检查所带药品的有效期和数量。

孩子胸痛该如何做?

怎么回事?

胸痛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但很少是心脏的原因,这与成人不同。

大多数时候是短暂的刺痛,会自行消失,用力可能会导致疼痛:这是肋间痛,因神经受到刺激或肌肉纤维收缩而引起。 

也可能是由呼吸系统的问题引起,常伴随咳嗽、发热、呼吸困难、感冒等症状。

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的表现,主要发生于饭后,稍大点儿的孩子会说感觉“烧心”。可能会有口臭,嘴中泛酸。

一定记得检查孩子是否有外伤,比如出现疼痛前是否在运动。

某些时候胸痛也可能是压力或焦虑的表现,伴有心悸和过度换气。

该怎么做?

▲安抚孩子,让孩子躺下,看症状是否好转。 

▲如果怀疑是肋间疼痛,请服用扑热息痛,可缓解症状。 

▲如果孩子有胃食管反流,请不要在吃完饭后马上躺下。向医生咨询可以用哪些抗反流药物,以及如何给药。

▲另外,需要知道有些食物会加重反流,比如西红柿、柑橘、肉汤、油炸食品、巧克力。

何时应去看医生?

▲胸痛伴有发热。 

▲总体状况不佳。 

▲运动导致疼痛或加重疼痛。 

▲有晕倒或头昏的症状。 

▲有心脏病或年轻人猝死的家族史。 

▲患有先天性心脏异常、心肌病或其他基础性疾病。 

▲腹式呼吸时疼痛加重很多。 

▲出现呼吸困难。 

▲怀疑吸入异物,比如疼痛发作前孩子在玩弹珠或小物件。

孩子呼吸困难怎么办?

怎么回事?

儿童的气道特别容易感染和发炎,尤其是学龄前儿童。 

某些病毒会引起支气管发炎,使支气管变窄并充满分泌物,呼吸时空气很难进入其中,产生所谓“哮鸣”以及支气管痉挛。

于是,重感冒或支气管炎期间,孩子呼吸不畅、急促,有时为促进空气进入支气管还会使用补偿手段。

比如腹式呼吸(胸部几乎不动,动腹部为主)、鼻孔扩张、运用辅助呼吸肌而造成横膈肌处(肋骨和肋下之间)及咽喉(颈下两锁骨之间)在呼吸时可见地凹陷。症状通常在晚上更严重。

该怎么做?

▲发现孩子呼吸困难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大量生理盐水洗鼻。

在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主要以鼻呼吸,因此,该气道阻塞会立即引发呼吸困难,进而影响进食能力。

▲观察孩子是否吃东西,是否机敏、有反应,是否表现得和往常一样,是否能说完一句话而不必停下来喘气也不被咳嗽打断。 

▲量体温:发热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常见原因之一。

▲确保孩子没有意外吸入任何东西;如果是吸入异物导致的,呼吸困难会突然出现,没有其他症状,之前可能剧烈咳嗽,通常表现为呼和吸都有困难。

何时应去看医生?

正确洗鼻后孩子仍然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腹式呼吸、横膈肌或咽喉凹陷),看起来没精神,说难受,比平时睡得更多,进食困难,请速去看儿科或急诊,马上检查。

纠错

▲不要以外抹、雾化、烟熏等方法使用香膏,尤其是对过敏的儿童,这可能让支气管痉挛更严重,从而使呼吸更困难。 

▲不要雾化吸入黏液溶解剂,这些药物会使分泌物液化,反而更难清除干净。

百日咳需要格外注意

怎么回事?

百日咳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百日咳博德特氏杆菌引起。

通常孩子会有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流泪、鼻炎、从夜间咳嗽到整日咳嗽,症状逐渐加重,最终导致痉挛性咳嗽然后深长吸气,发出鸡啼样吸气吼声。

发作期间,咳嗽时或紧接着可能会有大量黏液分泌,孩子常常累到呕吐。会食欲不振、疲倦,一般不发热,可能会说透不过气。 

该病持续6周左右,在年龄较小(1岁以下)的儿童身上更严重,可持续10周。

经过4周后,症状减轻,恢复期开始,但咳嗽仍可持续数周,不过没那么强烈。

该怎么做?

▲让孩子按要求接受抗生素治疗,越早开始越有效。 

▲多补水,辅助治疗。 

▲确保孩子休息时不受打扰,避免噪音、惊吓及任何可能引起咳嗽的事情。 

▲开始抗生素治疗后,要将孩子隔离至少一周,避免传染给易感儿童和老人。

何时应去看医生?

呼吸道症状持续且咳嗽具有上述特征,就要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以便医生确诊并开药。

很小的孩子建议住院;对于较大的孩子,如果身体不好,无法自己进食或饮水,不能口服药物,也可能需要住院。

疫苗

百日咳疫苗在疫苗接种计划表内,3个月、5个月、11个月时各接种一次,6岁时再强化一次,以后可每10年与破伤风、白喉疫苗一起接种。 

通常都是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一起接种,简称“百白破疫苗”。

比起以前的疫苗,现在的疫苗耐受性更好,因为仅含细菌的某些部分而不含活菌。

副作用很少见,要发生也在接种后几小时,最多在7天之内。

蜱虫叮咬

怎么回事? 

蜱虫是一种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有两种蜱虫比较常见: 

a)硬蜱虫,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有甲壳化的背盾,在成年雄性身上延伸到整个背部,而在雌性、幼虫、若虫身上则仅限于背的前部。

b)软蜱虫:没有背盾。带有致人生病病原体的蜱虫通常是硬蜱虫。最可能被蜱虫叮咬的时间是5~10月。

该怎么做?

▲在树林里散步之后,或在草地上玩耍之后,尤其是野地里,要从头到脚仔细检查孩子全身,看是否有蜱虫。 

▲如有蜱虫,让孩子躺下,露出被咬部位: 

1)用左手(左撇子用右手)拉伸周围皮肤,另一只手用专用镊子(O'Tom)或普通镊子(见下方插图)捏住蜱虫底部,尽可能靠近皮肤(图①)。 

一旦捏住蜱虫底部,逆时针旋转镊子,同时向上拉动,完整地抽出蜱虫而不弄断(图②—③)。 

用无色杀菌剂给皮肤消毒。接下来的3~4周内,检查伤口,看有没有红肿。

何时应去看医生? 

如果蜱虫叮咬后40天内出现发热、关节痛、不适、呕吐、头痛或其他类似流感的症状,请去看医生。

家庭、学校必备儿童急救手册!专业儿科急救团队编写,教你轻松应对孩子50种常见症状与意外创伤

《图解儿童急救知识百科》

[意]玛利亚·乔瓦娜·比安奇

[意]西尔维娅·钱恰

[意]尼科洛·帕里 著

王烈 译

2021年4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本书由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急救团队编写。书中全面而详细地讲解了儿童可能会遇到的发热、惊厥、风疹等38种常见症状,以及窒息、烧伤、中暑等12种事故与创伤,收录了居家安全、疫苗接种、旅行药品准备等17种超实用的医学知识,教大家轻松应对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状况。堪称家庭、学校必备儿童急救手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