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街采|在魔都,对于艺术振兴乡村他们这么说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颖/文 孙捷/摄
2021-04-12 13:38
生活方式 >
字号

4月9日,“乡村振兴潮起沪甬——双会场共话乡村愿景暨城杨生活艺术节开幕式”将在上海、宁波两地同时举行。

这场活动正式开启前,两地的互动已然开启。

4月8日,上海新湖明珠城的五位居民已抵达东钱湖城杨村,提前感受艺术赋能村民,促使其用“智慧”改造乡村的美景。

与此同时,甬派客户端记者也赶到上海。在新湖明珠城,街采当地居民,来说说旧城改造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艺术”关联。

有人会问,为何城杨村的乡村振兴对应的是上海市内环线的旧城改造项目?

那就要先了解下新湖明珠城。

对于很多上海市民来说,新湖明珠城的前身并不陌生。这个地块,牵引着老上海的中心情结。地块曾经是上海市内环线以内最大的“365”旧城改造项目之一,新湖明珠城总规划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

在经过大规模的动迁旧城改造后,如今的新湖明珠城占据了苏州河约1.1千米河岸线,与苏州河岸构成有机共生体,拥有着内环内罕见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新湖明珠城,记者看到,整个社区是新型开放式的。其滨水的天然条件模糊了社区与水岸的联结。经过艺术性的旧城改造,原本的老上海中心地块已然成了现代式的理想生活之境。

“理想中的乡村应该是纯朴美好的。能接受现代改造,但又保留乡村特色,这其中村民是很大的原动力。”居民王小姐认为,只有借助村民的想象力和对既有乡村的理解,才能将改造保持地原汁原味。

同样的,生活在新湖明珠城5年的陈师傅表示,旧城改造后虽然样貌大变,但底子里留有的地块属性没有变。

“希望有机会能去城杨村看看,村民的‘艺术感’如何振兴一座乡村。”在看了记者出示的城杨村的照片后,他表示,有机会想去看看,毕竟不论在哪里艺术的塑造性都很大。

的确,回归到东钱湖城杨村。村庄用“艺术”,走出了有自我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202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团队进驻城杨村,开启了城杨村“国际旅游村”的改造之路。

丛志强曾说过:“艺术振兴,关键是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服务’‘赋能’两条腿走路。”实践证明,村民的审美内生动力确实是真正的“核力量”。

大半年来,城杨村村容村貌大变、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乡村振兴开启新希望。目前,城杨村已初步具备对外开放、旅游接待的能力。

艺术,不分城市和乡村。它多样性和适应性在不同的地方都能找到与其结合的不同发展路子。而这,也成了此次乡村振兴潮起沪甬——双会场共话乡村愿景暨城杨生活艺术节举办的连接共性之一。

    责任编辑:蒋雯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