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不知道的花生过敏,严重的可以致死
原创 Sasha 国际科学
前面提个醒,哈佛、牛津等名校招博士、硕士啦,奖学金充足,扫码关注上面“国外硕博招生”公号,获取招生院校名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物不断精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似乎也在不断的加剧。而花生过敏是食物过敏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相信看过生活大爆炸的朋友也一定会对里面Howard花生过敏的情节印象深刻。
图片来自生活大爆炸
花生过敏也是食物过敏中导致死亡人数最高的一种。在英国,对花生过敏的人,占到200分之一。有些人甚至是吃下极为微量的花生或花生油都会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花生过敏是儿童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全球约有1%-3%的儿童受到花生过敏的困扰。
花生过敏对儿童的影响会持续到儿童成年之后,因此花生过敏对人的影响很大。
2020年4月发表在《Pediatrics》的文章《Peanut Allergy: New Advances and Ongoing Controversies》向我们展示了最新的有关花生过敏的研究进展,原来治疗花生过敏,接触花生就是最好的方法。文章中文译名为《花生过敏:新进展和持续的争议》。
花生过敏的机制
基因对花生过敏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家庭成员中有花生过敏的人,儿童发生花生过敏的可能性也较大。
粗略统计,花生过敏的遗传率估计高达81.6%,且男孩儿比女孩儿更容易发生花生过敏。
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增加花生过敏的风险。
一项对于澳大利亚5276名一岁婴儿的研究统计结果发现,缺乏维生素D的婴儿患花生过敏的可能性要比正常婴儿增加11倍。
最近一项关注花生过敏因果机制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假设即双过敏原暴露假说,这项假说指出,儿童对花生(或其他食物)的过敏反应是通过皮肤致敏发生的,特别是在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下(比如特应性皮炎)。而早期摄入过敏食物(口服或肠道暴露)可以促进免疫耐受的发生,预防过敏反应。
实际上,已经有许多大型研究中可以证实特应性皮炎发生过敏和花生接触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项对13971名儿童的出生队列研究显示,在特应性皮炎婴儿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面霜的花生油与花生过敏的发生显著相关。对花生过敏的儿童中,84% (P <0.001)在出生后6个月内接触过含有花生油的面霜。
图片转自Pixabay
花生过敏的预防
由于双过敏源暴露假说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早期摄入花生对预防花生过敏有一定的作用。
2008年,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在英国犹太学龄儿童中,花生过敏的患病率是以色列犹太学龄儿童的10倍(P<0.001),主要的区别在于接触花生时的年龄。
与英国相比,以色列的婴儿往往在出生后第一年就能接触到含有花生的饮食。
2015年,一项涉及640名婴儿的研究调查表明,早期摄取的花生(4至11个月大的时候)能够减少80%的花生过敏。
美国传染性疾病研究所颁布的一项预防花生过敏的指南中提到,建议患有严重湿疹或鸡蛋过敏的婴儿在花生过敏筛查后,在4-6个月大的时候食用一些婴儿可以食用的含有花生的产品。
其他的国际指南中也有提到,建议高危花生过敏风险的婴儿可以在六个月之前食用含有花生的产品。
然而,将早期摄入花生作为一种预防过敏的手段,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指南提供花生摄入量以及花生摄入的频率。
治疗
花生免疫疗法是一种较为有前景的花生过敏治疗方法,包括给花生过敏的儿童适量增加花生接触剂量,目的是让他们安全、持续地接触花生。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服免疫治疗(OIT)(花生摄入)和表皮免疫治疗(EPIT)(皮肤表面的花生贴片)。
对儿童区OIT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它的有效脱敏率在67%到92%。
例如,一项涉及40名9到36个月的幼儿被随机分配接受低剂量(300毫克的花生蛋白质)或高剂量(3000毫克的花生蛋白)花生OIT 29个月,结果显示低剂量组花生过敏脱敏率为85%,高剂量中组花生过敏脱敏率为76%。
然而,花生OIT的治疗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发生,一般来说,不良事件是轻微的(如轻微的皮肤或胃肠道症状)。因此,目前有关OIT治疗方式的争论还在继续。
EPIT是另一种治疗方式,目前显示EPIT的治疗方式更加温和。最近一项III期临床实验针对356名花生过敏儿童的研究调查显示,对儿童使用12个月的花生贴治疗后,21.7%的儿童产生较好效果(比正常组能耐受更高计量花生)。
虽然花生过敏的儿童仍然需要家长特殊注意,但目前有关治疗花生的OIT和EPIT的药物也都已经开始进入临床试验,相信很快就能够帮助更多的儿童摆脱食物过敏的困扰。
参考资料:
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20/04/15/peds.2019-2102
注:国际科学是一个大型的优质公益科普平台,每日报道“有趣+有用”的国内外重磅科研成果,既可供普通读者学习新知、增加科学素养,亦可供科研工作者开拓科研选题与方法思路,敬请关注和推荐给你关心的人哦。
编辑/审核:Vincent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