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30万一年和王子做同学,当华裔平民小孩进入伊顿公学……

2021-04-16 08: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Cheryl 精英说 收录于话题#说姐谈教育35个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我的生活:伊顿公学》

在英国泰晤士河畔的温莎小镇上,静静坐落着一所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的男校。

从这里,走出了20位英国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以及众多皇室子弟和历史名人。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

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

前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

写出过《1984》《动物庄园》的乔治·奥威尔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这所由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创立的“贵族学校”,在人们眼中一直都是“王室”、“上流社会”的代名词,被公认是全世界最显赫的贵族子弟学府。

伊顿公学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加起来超过30万人民币,可是光有钱还不一定能进得去......

图片来源自网络

然而,来自平民家庭的三个普通孩子却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家基金会的资助,凭着自身优异的表现成功入读伊顿公学,和从小就在私立贵族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做同学。

图片来源自网络

有着一半中国血统的詹姆斯,家里经营着一家小餐馆,他在空暇时间也会帮着爸妈送送外卖。

图片来源自网络

法拉的妈妈从小就对儿子寄予厚望,当然孩子也非常争气,顺利地拿到了入读伊顿公学的奖学金。

图片来源自网络

西奥从小就和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虽然家人认为孩子不会有进入伊顿公学的机会,但新基金会的奖学金却让他们美梦成真。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三个不同族裔、不同背景的孩子之前一直都是在普通的公立学校上学,入读私立贵族学校的机会让他们兴奋不已。

“我感觉像是困在小池塘里的大鱼,当我进入伊顿后,我又会再次变成小鱼。”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我的生活:伊顿公学》

然而,孩子们将如何适应全新的环境?伊顿公学又将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改变?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给出了有趣又引人深思的答案。

不一样的伊顿生活

五年学制的伊顿公学是一所只招收男生的寄宿制中学,男生们将在这所全封闭式的私立中学里共同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光。

如今伊顿约有1300名男生,是全英国最大的寄宿学校,像三个孩子一样通过拿奖学金或助学金入学的有250人,甚至校长当年也是拿着奖学金入学的。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作为新生,法拉、詹姆斯和西奥,将入住不同的宿舍,每个宿舍共约入住50名男生,这些宿舍将是他们接下来五年的家。

憧憬着学校生活的詹姆斯、法拉和西奥在入学不久后却渐渐觉得有些“失望”,因为传说中的伊顿公学也只是一所“上课下课,吃饭写作业”的学校而已。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一样要听老师讲或深奥或有趣的课;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一样要没日没夜地赶作业;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一样有大家想想就头痛的考试测验;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伊顿的校区很大,教师分布在不同的教学楼,这意味着学生们在课间十分钟里要抓紧时间,赶往不同的教室。据统计,每个伊顿生平均每天会走六到八公里。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而对于这三个没上过私立学校的孩子来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需要在课余时间接受额外的拉丁语培训,因为在公立学校时从来都没接触过这门语言。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除了学习,每隔天下午孩子们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在不同的运动中学会团结协作。这一点和我们在之前文章中提到的哈罗公学如出一辙: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伊顿一共有15个教学等级,现在他们还处在较低的等级,但是根据年终测试的成绩,他们会进行相应调动。

秋季学期的前一两周,伊顿生们过得非常匆忙。

每周35节课程、每晚的社团会议,以及成堆的家庭作业也让三个孩子感觉非常吃力,他们的同学们早就在私立学校锻炼出了出众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而公立学校出身的他们,只有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勤奋努力才能实现从“常规”向“尖端”的转变。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严格的伊顿礼仪

在伊顿,师生们都恪守着严格的礼仪标准。

首先是着装。素有“精英摇篮”之称的伊顿公学有许多和普通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孩子们必须时刻穿戴“绅士校服”,这被视作伊顿学生身份的象征。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穿着时需要保证一个扣子、一条领带都不能少,但凡少了一个衣服零件,孩子们就会被老师赶回宿舍,穿戴整齐后才能回来上课。

“如果被舍监看见穿了彩色的袜子,会因为违法校规被送出去。”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为了保证制服的得体整齐,这里的学生不允许背书包,只能拿着书本和文件夹走来走去。

并且,由于文件夹不被允许带入教堂或餐厅,所以学生们都把文件夹放在专门的柜子上,或者扔在地上,这些堆积如山的文件夹也成为了伊顿一道独特的风景。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午餐时间,学生们必须要提前一分半到场,等到男舍监老师到达之后,才可以开始进食。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每天有四次进食时间,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和宿管阿姨一起用餐,以确保他们摄入均衡。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每一个学生宿舍都有舍监的严格管理,他们被称作 Master 或者 Dame。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监督和查看,以确保每个孩子在每天早上七点半必须起床,晚上九点半必须入睡。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迟到三次,就会被教导主任请去“喝茶”。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无制服日是校园内唯一可以不用穿校服的时间,在这一天里,每个人都可以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其中不乏一些另类有趣的服装。

没有燕尾服的“束缚”,这些孩子们展现出这个年纪独有的活泼与调皮。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在进入伊顿的第一年,学习如何生活将成为这些男孩子需要学习的第一课。

学会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任务,学会如何与同学保持亲密合作的友好关系,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意味着从生活到心理上不再依赖别人,事事由自己思考和解决。

而在这一年中,伊顿公学努力给孩子们灌输的“绅士文化”理念——守时、懂礼节、严谨规律的作息,这些都为他们日后成长为一名独立的伊顿人,甚至是一位自律的精英打下坚固的基础。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成为合格的伊顿生

伊顿的课程内容非常广泛,除了英语、数学、哲学之外,他们还要学习艺术、神学、音乐等课程。每天早晨,孩子们都会整齐地聚集在教堂,阳光透过屋顶彩色的印花玻璃投射而下:“它有些无聊,但教导你成为更好的人。”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每个宿舍的孩子会承担不同的杂务,比如按响铃声,叫醒同舍室友;担任送报童;整理报纸、分类邮件等等,由于男孩们来自世界各地,报纸成为了他们关注家乡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第一学年的下半学期,学生们将被测试10门不同的学科,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巩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

反复的随堂测试,考点相关的家庭作业,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国际政治问题,他们都需要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给出创造性的意见,课堂也成为了每个学生施展才能的重要舞台。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一个学期结束以后,孩子们也将回到各自的家庭去过寒假,当问到自己是否有什么改变时,三个孩子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詹姆斯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伊顿风格,但是和“优秀”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法拉觉得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还结交了未来可能“有权势”的同学。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西奥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更加独立自律的人。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不管怎么样,和王子、首相以及有钱人家的孩子成为校友,依然是一辈子难得一次的经历,孩子们非常珍惜在伊顿求学读书的机会。

如何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怎样向别人展示独有的天赋;以及如何独立安排和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这是在整个第一学年中,他们在伊顿学习到的重要一课。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在纪录片的最后,西奥幻想在2045年的时候,法拉成为了英国首相,詹姆斯在剑桥大学担任拉丁语主任,西奥自己则是英国驻法大使。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孩子们的幻想都非常天真可爱,但有了伊顿这样优秀的教育培养体系,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谁说幻想就一定不会变成现实呢?

这所“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必将为他们的成长打下深深的烙印。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erence:

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原标题:《30万一年和王子做同学!当华裔平民小孩进入伊顿公学,结果让人震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