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姐姐》揭露出的3个残酷真相,刺痛了无数人,值得深思
最近电影《我的姐姐》热度很高。上映首日,票房过亿,上映一周,突破5亿。
影片主要讲的是父母双亡,20多岁的姐姐究竟应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还是抚养年幼的弟弟的故事。
但对电影评价却两级分化。著名的社会学家李银河说,《我的姐姐》不管是从普通观众还是社会学的角度,都是一部佳作。
但豆瓣评分只有7.2分,很多网友评论电影高开低走,浮于表面,又缺乏真诚。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有个人的的选择。但这部电影中一幕幕,揭露出的3个家庭里的“潜规则”,确实刺痛了无数人,值得深思。
01
“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
弟弟安子恒眼中的爸爸和姐姐安然眼中的爸爸,判若两人。
弟弟眼中的爸爸,会给他做红烧肉,买各种东西,从来不打人。
姐姐眼中的爸爸,只会给她吃笋子炒肉(打屁股)。从小到大,都是在挨打和批评中度过的。
安爸为了要儿子,让安然假装成瘸子,以此获得二胎资格,偷偷修改志愿毁掉女儿当医生的梦想。
当父母车祸双亡之后,警察居然再三确认安然是否是他们的女儿,因为全家福上,并没她的照片。女儿仿佛是透明的存在,是二等公民。
我有个大学同学,叫“盼娣”。她说,她妈妈曾经开玩笑说,“如果先有了弟弟,就不会有你了。”至今她都觉得自己的存在像是个遗憾。
我们的身体已经进化了几十万年,但是思想仿佛还是停留在远古时期。重男轻女的观念,代代相传。更可怕的是,女性自身也被这样的理念套牢。
剧中,有个片段,我印象也很深刻。
一个孕期子痫的孕妇不顾生命危险也要把孩子生下来。不仅丈夫要求如此,孕妇自己也同意。安然万般无奈,痛恨地说他们这样做,就是谋杀,谋杀。
安然想要送养弟弟时,姑妈不同意,跟着亲戚们一起指责。看着心理真的堵得慌。以前是受害者,现在成为施暴者。
女儿再能干也是颗草,儿子再废也是个宝。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刻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李银河老师说,这是因为几千年来都是男权社会有关。
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儿子才是家族的延续,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是父母养老的依靠。因此,所有的资源都像儿子倾斜。
而在这样的观念中,女性自身也不断被驯化,不知不觉也认为女人不如男人重要。如果有人突然觉醒,全世界都会跟着指责说她自私、冷血、无情。
02
一声“长姐”,一生都被牵绊
长姐如母,好像先出生者给予多,后出生者接受多,成了每个家庭向来如此的规律。可是从来如此,就是对的吗?
电影中的姑妈,说自己一直是姐姐,从生下来就是。
她18岁那年,考上了西师大俄语系,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安然的爸爸),因为奶奶说,什么都要优先着儿子来。后来有去俄罗斯的机会,却被母亲要求回来帮弟弟带孩子。
从小就被迫学会奉献和给予。就像朱媛媛她自己所说的,姑妈就在她骨子里,她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做着类似的付出。
点了没喝的咖啡要倒进保温杯里带走,倒完还要舔掉咖啡杯上残留的最后一滴;吃西瓜的时候,把中间最甜的挖给安然,自己吃西瓜的边边。
她就这样永远都在做牺牲,大半辈子从来没为自己活过。
《82年生的金智英》中,智英的母亲吴美淑,成绩本来很优秀,希望能当老师,但15岁就辍学打工。
把没日没夜工作赚的钱供哥哥和弟弟上学。三个兄弟在美淑的帮助下,都大学毕业,前途光明,但没有人提及她的付出和牺牲。
现实生活中,“樊胜美”、“苏明玉”事件也屡见不鲜。
前几天有个热搜,杭州20岁的女孩不堪抚养三个弟妹选择轻生。父母离异,10多岁的他就出来打工了,生活不堪重负。不止一次想要自杀,手腕有10多处割痕。
在河南,女孩深夜街头痛哭,每月工资5千,辛苦打工6年攒下的20万被妈妈拿去给弟弟买房。
仿佛当女性成为姐姐,就注定是“奉献者”。天生就是应该放弃被爱与任性,生来就是一种赎罪。
03
不平衡的爱,注定都不幸福
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欺负的时候,她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
“独立好强,努力上进”是姐姐们的标签。
安然非常努力地生活,因为她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所以才想要二胎。希望因为自己多一份优秀,爸妈能够多一份喜爱。
因此在现实中,越是被父母苛刻的孩子,往往越努力讨好,因为想要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所以发现一个特点,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姐姐都很拼命很优秀,弟弟则比较佛系,相对比较没出息。
影片中的舅舅(安然妈妈的弟弟)。游手好闲,爱打牌,不务正业。
《安家》里面的房似锦,能力强,能挣钱,但被原生家庭压得喘不过气。
母亲潘贵雨把女儿当做提款机,逼着给儿子出钱买房,交了首付还要负担月供。儿子房家栋也抱着依赖姐姐的思想,胆小懦弱,名副其实的啃姐族。
《奇葩说》有期辩题时,“父母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弟弟妹妹?”反方吴楠说,举了一个他大儿子“发育”倒退的故事。
医生说,他所有一切都是在模仿弟弟的言行举止。孩子希望得到和弟弟一样的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注。
所以,“教一个孩子让,其实是在叫他让出父母的爱”,“让只会加剧老大被掠夺的感受”。
如果一味牺牲老大的利益去成全小的,那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老大自卑、缺爱、没有安全感,容易被骗,小的孩子,蛮横、懦弱、比较自我。
所以健康的家庭里,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合格的父母,都应该给小孩足够的爱护,无关性别。不被爱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治愈。
04
在成为姐姐之前,先找到自己
影片中,所有人都觉得带弟弟是安然的责任。
可安然自己深知,“我要是养他的话,我这辈子就完了。”带上了弟弟,自己无法去北京,无法追求自己的学业和事业。一辈子就只能困在这里了。
她想抗争,试图将弟弟丢在地铁上,教给舅舅带,说服姑妈等。最后终于找到人领养,签协议的时候,犹豫了,没有签署,姐弟两人欢快地踢球。
也许开放式结局是比较好的状态。如果带着弟弟,可能步入姑妈的老路,一辈子都会怨弟弟耽误了自己。
如果签字离开了,可能在无数个夜晚痛哭,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白眼狼。
编剧游晓颖说,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处在那个位置,无法面对其中的矛盾和艰难。我们不去苛责哪一代的选择,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但无论选择什么,打破世俗的桎梏,追求自身的成长,还是与弟弟相依为命,都应该是姐姐自愿作出的选择。
套娃不必非得装在同一个套子里,自己的路自己走。
作者简介:90后码字女工。
原标题:《《我的姐姐》揭露出的3个残酷真相,刺痛了无数人,值得深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