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宁高宁的眼光
原创 方岳 企观国资
在2001年,他获得了“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
在《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上,他位列第二十六位。
在2020年,他又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
他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几天前
国务院国资委宣布“两化合并”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自此成为了一家央企
这则消息虽惊起了一丝波澜
但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自2018年7月
宁高宁一人执掌“两化”开始
“两化”合并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只不过不知什么时候发生
业界人认为
如果他执掌重组后的企业5到10年
这家企业
将从产业地位、市场竞争力、创新活力等多个方面
同巴斯夫、拜耳这些全球一流化工企业一较高下
这绝非愿景
而是确信
毕竟大家都熟悉这个人
他就是
创造过多次类似实绩
现在“两化”的掌门人
在战略上独具慧眼的山东汉子宁高宁
★ 01 ★
宁高宁很幸运也很有实力
恢复高考的那一年考上了山东大学经济系
毕业后又去了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美国深造
1987年初
拿到了匹兹堡大学MBA学位的宁高宁
毅然选择了回国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回到内地
而是先去了趟香港
因为,香港有位朋友在等他
这位朋友想要收购某家香港银行
希望借助宁高宁的眼界和能力
宁高宁也确实出了谋、献了力
只可惜以失败告终
机缘巧合
宁高宁进入了内地在港央企华润集团
在华润两年多的时间
他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宁高宁作为企发部难得的“海龟”
几乎是唯一的可战之兵
华润当时有个“烂摊子”——永达利
永达利最大的股东就是华润
华润原本让永达利继续搞它的印染
可是当时的香港
对这类高污染、低产值的项目审批不是那么情愿
结果双方就这么僵在了那里
一僵就是几年
永达利那些年不仅没有营收
反而要缴一大堆税费
成了华润的“老大难”
华润一度想甩了这个“包袱”
后来,华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请宁高宁执掌工作
宁高宁同当时的香港政府进行了多次沟通
无果
他决定换种方式来处理
宁高宁当时想
“既然全权委托给了我,不如背点风险把事情办成”
印染厂是干不起来了
那么索性不干了
他思摸着
香港是东方的金融中心之一
永达利这块地做金融方面的配套岂不是更合理
几番操作后
永达利从图纸上的印染厂一变成为了摩天大楼
老大难问题不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还为华润带来了4亿多港元的收入
经此一役
宁高宁在华润一战成名
自此
他的能力和眼界被世人知晓
★ 02 ★
永达利的成功转身
给了宁高宁更高的平台
1992年
华润集团通过注资
把永达利更名为华润创业(华创)
宁高宁被任命为总经理
作为华润第一家上市公司
华创开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
宁高宁带着华创稳扎稳打
1997年华创被列入恒生指数成份股
总资产从几千万港元升至超过200亿港元
作为华创负责人的宁高宁
更加引人注目
他的职位不断提升
1999年
宁高宁正式执掌华润
成为了华润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从刚进入华润的小角色逐渐成长为了灵魂人物
此时,外界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更多的内地企业正在直接地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
这也意味着
华润这个从新中国成立前设立的对外贸易的“窗口”
部分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内地企业所替代
原有优势不复存在
“华润的角色需要改变”
这是宁高宁最直接的心声
他认为
内地不应该仅仅作为商品、货品输出源
其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商机
华润不要做“窗口”而要做“桥梁”
双向的联通远比单向的输出更为稳固
宁高宁用一连串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横跨房地产、食品、零售、纺织、电厂等主体行业
带领华润这艘巨无霸“软着陆”
转向实业发展
他先是入股北京华远及浙江万科
迅速打入国内房地产市场
稳住了华润的收入来源
紧接着
他收购了当时在国内气势正红的雪花啤酒
接盘了走下坡路的英国乐购等零售品牌
逐步打造出了华润万家零售群
宁高宁还在几个领域进行了并购及深度整合
给华润华润带来了新变革
他的这种手法
有着上世纪初JP摩根
对美国多行业进行重组式的收购整合的影子
开启了规模化的产业升级换代
“红色摩根”在港股大盘走低15%时
逆势上涨了近50%
宁高宁也因在华润的成绩
而被称为“新产业整合探索的先锋领袖”
★ 03 ★
2004年的中粮集团
业务重点还集中在粮油食品外贸领域
刚开始大规模介入加工领域
只有少部分业务涉及到食品的品牌塑造
也就是这年年底
宁高宁被任命为中粮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说自己是被“空降”
“就像是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中突然换上一名队员”
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空降兵》的文章
说自己对企业情况的不了解
中粮的员工也对他不熟悉
双方可能有着一段相互磨合的过程
宁高宁花了近半年时间深入调研
多次进行了管理层的商讨
最终作出了
关于集团使命和战略加快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宁高宁和他的团队认为
中粮集团和华润是不一样的
华润实际上是没有核心主业的
没有负担就意味着
华润只需要挑最好、最热、最有“钱”途的产业进入
而中粮事实上是有核心业务领域的
那就是食品范畴
所以宁高宁这次没有四面出击
而是在业务范围内进行了收缩
将多元化投资向“有限相关多元化”深入转型
定为中粮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发展战略
这样集团的业务单元会回归专业
通过提供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及服务
使客户、股东、员工价值最大化
自此,宁高宁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操作
他带领中粮重组新疆屯河
重组中土畜
并购了中谷集团
控股丰原生
招纳华润酒精
他又把收购、股改后的深宝恒变为中粮地产
进一步整合了天津市津茂置业65%股权
之后他又收购科瑞农场
控股丰原生化
接盘五谷道场
上线“我买网”
入股蒙牛
五年间
宁高宁让中粮集团实现在再出发
在有限多元化之前
中粮直接管理了43个业务单元
通过调整缩减为34个业务单元
按照业务逻辑和专业化管理要求
中粮进一步进行业务与组织架构调整
形成了九大业务板块
宁高宁提出的专业化之路
让中粮的业务竞争力不断增强
★ 04 ★
面对蒸蒸日上的业绩
宁高宁并没有满足
他重新思考自身业务在粮油食品价值链中的定位
2009年初
他主持召开了高层务虚会
提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
和“全服务链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和战略构想
历经1年零5个月的研讨
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
深化战略转型
实现科学发展
早前,中粮通过“有限度多元化战略”
聚焦粮油食品核心主业
贯通业务环节之间的匹配度
使不同产业链之间实现了战略协同
形成了集团整体的竞争优势
在国内
中粮进入粮食收储、内贸、粮油和饲料加工等领域
但在国际上
中粮作为食品进出口贸易的主渠道
仅仅拥有遍及世界的网络
缺乏战略支点
考虑到中国市场未来的成长性
宁高宁计划利用全球资源
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因此,宁高宁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
2011年
他带领中粮成功并购澳洲单体最大的糖厂
Tully糖业公司
2014年
他又收购了全球农产品贸易集团Nidera51%的股权
大大提高了中粮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打通国内与国外、上游与下游
凭借资本运作与企业管理
全产业链与专业化
宁高宁双管齐下
兼顾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
使得中粮发展
逐渐稳中有进
进中趋稳
一举摆脱了央企“大而不强”的传统弊病
在履职中粮的这段时间
宁高宁先后发起超过50起并购案
将中粮的资产从600亿元带到了4600亿元
让中粮跃居全球同类企业前三
可以说
正是宁高宁的战略眼光
令中粮实现了
“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粮食企业”的跨域
★ 05 ★
2016年
宁高宁被派到了中化集团执旗
和华润、中粮一样
中化也是一家贸易型企业
化工产品的独特性尽管可以保证中化生存无虞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限死了中化拓展的空间
背负着做强、做大中化的使命
宁高宁在不断地问自己
“怎样才能让中化腾飞呢?”
直到2018年初春的某一天
蛰伏近两年宁高宁似乎有了答案
这天
北京迎来了一场大雪
街道两旁的新绿再次穿上了银装
宁高宁独自走进街角一间刚开业的咖啡馆
在这里
宁高宁花了一天时间
写出了一篇《科学至上》的中化构想
他把这一想法在中化大会上向全体员工交了个底
他将致力于
推动中化向创新型综合性化工企业转变
央企的发展需要不断取舍和变化
在他看来
百年老店并不是百年不变
而是在不断创新升级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活到超过一百年
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
宁高宁和中化团队凝聚了共识
把“科学至上”作为新核心价值理念
中化原本就是“买卖化肥”
如何让中化在现有业务板块中
迅速切入
特种化学品、特种化学材料、特种石化产品领域
宁高宁又一次开始了操盘
他先是完成了中化的内部整合
把各自经营的中化塑料、中化日本等子公司收回
而后又控股和参股了四家化肥生产企业
把中化变成了
多种化学品领域顶级制造商和服务商
宁高宁最大的手笔
是斥资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化巨头先正达
帮助中化挤进了转基因育种领域
可以和收购孟山都的拜耳一较高下
宁高宁同时执掌中国化工
中化与中化工“两化”共谋创新发展
协同攀登化工制造“新高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如今
整合中的中国化工领域旗舰企业在呼声中已出现
一个新的巨型企业将以更高的平台来面对世人
面对当前更加复杂的内外部挑战
宁高宁不知能否继续运用自己的战略眼光和智慧
让这家央企再续辉煌
当然,这或许如宁高宁自己所言
“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值得期待
本文参考:任腾飞《国资报告》杂志2019年第2期 《国企“放牛娃”宁高宁的兼修之道》,第一财经频道《成为“宁高宁”》,《财经时报》文章《17亿收购揭开中化重组大幕》,韦三水著《谁人不识宁高宁》等30余篇资料。
原标题:《宁高宁的眼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