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机翻痕迹”到“举报”争议:私人讨论何苦空耗公共资源?
原创 学人君 學人Scholar
文 |胡毓堃,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国际政治观察分析者
一、这本是一场较为专业的私人讨论
近日,一本颇为小众的拉美文学作品《休战》突然在互联网上火了,但缘由却并不那么“光彩”:
这本乌拉圭小说家马里奥·贝内德蒂的作品在3月16日在豆瓣读书遭到一位用户打了两星并评论曰“机翻痕迹严重”,译者感到如此评价“近乎人身攻击”,并与该用户(在校大学生“高晗”)在豆瓣上隔空互动、交流了各自观点,并未使用激烈言辞;
随后一位自称译者好友的豆友(Anito Anago)向高晗正在就读的学校老师发去邮件“举报”;经校方“批评教育”后,高晗公开致歉,却引发广大网友对于译者和出版社的动机怀疑与谴责,发起“一星运动”抵制该书中译本,导致此书的豆瓣评分不到两周便从9.3分暴跌至3.6分。
笔者从一个拉美与西语学者书友的微信群中看到相关消息推送时,“一星运动”早已星火燎原,各方人士纷纷在互联网上热议相关议题。后知后觉的笔者通过推文消息,才得知当事人高晗便是自己通过该微信群刚认识不久的微信好友。此时,高同学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另一方当事人(译者韩烨,译者友人“Anito Anago”和著名西语译者“slicencio”,举报者友人“美碗碗”,作家出版社)同样承受着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持有翻译资格二级证书的独立翻译,笔者曾独立翻译及参与合译过书籍专著,一方面深知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外译中的高要求、高强度、高难度与低(经济)回报,当辛苦译作不令广大读者甚至本人满意,各种艰辛唯有译者自知(这也更加凸显了青年“金牌翻译”陆大鹏高质、高产的难能可贵);另一方面自己也会以更加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人译作,对于“翻译腔”、“机翻痕迹”更加难以容忍。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想必也是众多同行的内心写照。
译者韩烨和评价者高晗,一位有着在西班牙留学、工作经历并翻译西语原著,另一位是国内知名语言类高校西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拉美文学、持有西班牙语DELE C1证书,并出版了个人创作的中文诗集,中西双语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毋庸置疑。从二人在豆瓣的评论互动来看,韩烨和高晗的对话属于专业人士间就专业问题进行的正常观点交锋,并非没有营养的“无脑黑”或“无脑撕逼”。
尽管高晗的两星评论言辞颇为犀利,所谓“机翻痕迹”引发的质疑不尽符合实情,但在不了解译者进行翻译工作的实际情况下,她也只能依据自己对中文译本的阅读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事实上,在高晗后续回复韩烨的评论中,她也承认对方“是用心翻译的”,证明她所说的“机翻痕迹”只是对中译本水平的评价,而非对其职业道德的质疑。
更何况,高同学只是一个仍在就读、20岁出头的大学生,这则豆瓣短评也是其读完文本后第一时间直观感受的“真情流露”(作为翻译同行,笔者也常以“机翻”戏谑低质量的翻译文本,自己也曾被如此吐槽)。试问,那些反对高晗评论并据此回击、“举报”者,谁又能保证自己在互联网各大平台发表的所有评论均为百分之百客观理性、字里行间毫无瑕疵、没有任何吐槽与情绪性表露?
也正因为如此,在Anito Anago“举报”之前,双方的互动属于豆瓣上的常态,而且只是一场私人间小范围的对话。译者本人纵然感到“糟心”、“不公平”,也并未公然做出打击报复之举。
二、群己权界不清不楚,何苦空耗公共资源?
虽然豆瓣是公共互联网平台,且二人的对话并非以“私信”形式进行,但作为素不相识的二人,除了豆瓣也别无对话平台。更何况杨与高都不是知名公众人物或关键意见领袖(至少在此次事件之前不是),仅在豆瓣读书页面上进行在正常不过的普通网友间“交锋”,便要扣上“在网络上和译界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失足学生”、“影响出版社的销量”和母校“学术形象”的帽子,令人不禁要问:有这么严重吗?
Anito Anago举报信截图
可以说高晗的评论令韩烨感到伤害了个人感情(其实高同学质疑的只是韩的翻译水平,而非其人),但包括slicencio在内的译界同行对韩烨的声援以及就专业问题“就事论事”地回复,尚未使韩烨遭受多么糟糕的声誉或其它影响,更遑论对作家出版社和此书口碑的影响了(高晗评论之后、遭遇举报之前此书豆瓣评分依旧高达9.3分)。
从约翰·密尔在《论自由》开篇关于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理论分析,这种不出于人身攻击或恶意抹黑的观点碰撞不仅不会掩盖真理,反而会使得真理越辩越明,有助于发掘完整的真理,而这正是思想和观点讨论自由的可贵之处。如果没有Anito Anago的后续行动,高晗和韩烨及其支持者的观点陈述即便不能令彼此信服,也能给其他豆瓣用户一个更全面的信息参考,帮助他们更好的判断此书中译本的可读性,而不是简单地“影响销量”。
令人遗憾的是,Anito Anago的一封“举报信”,令事态朝着对各方最不利的方向迅速发展:
对于高晗来说,本来日常对于文学和翻译发表所思所感所想的简单生活被打破,迫于各方压力而公开致歉,在无意且不自知的情况下卷入公共舆论的漩涡,在本该静心学习的年龄要承担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这个本就不大的西语文学和翻译圈,高同学今后不知是否会面临本可避免的额外状况;
对于译者韩烨及同行好友slicencio们来说,本来只是在专业领域内心平气和讨论,却因此背上“滥用权力打压批评声音”的黑锅,成为“仗势欺人”的“坏人”;当一场理性的探讨因“举报”而失控并引发全网反噬,出版社和译者辛苦的劳动成果也惨遭殃及,被非理性的“一星差评”浪潮所淹没,丧失了其应有的客观评价;
对于高晗母校来说,因为顾忌译者朋友的举报和“不满”(毕竟slicencio所供职的《世界文学》刊物在外国文学翻译圈内的地位众所周知),于是动用行政权力使高晗公开道歉,结果不仅没有给学校带来任何好处,反而面临着“助纣为虐”的道德指责和压力;
一次本可以私人交流甚至辩论(无论多么激烈)形式而完结的专业问题探讨,因为广大网友对于诉诸权力施压豆瓣评论行径的不满,导致轰轰烈烈的“一星运动”,不仅牵动了网友和媒体的关注,也使得互联网监管部门也不得不额外关注这一事件相关的舆论动向(以防激发不良后果),无形中消耗着更多的公共资源。
作为第三方,如果对于双方互相交流中一方被另一方“不公平对待”甚至“伤害感情”,完全可以自行出面维护这一方、回击另一方,不必事事都要“公了”(现实生活中有谁会动辄因为两个人吵架就向其中一人的单位告状、甚至报警或去法院起诉?)。Anito Anago的“举报”之举,恰恰反应出互联网时代一个难以得出标准答案的问题: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究竟如何界定?其边界又在何处?
由于豆瓣网干预,目前此书已不显示评分
想必韩烨和高晗都清楚豆瓣页面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平台,难言绝对的私密空间;但二人在隔空交流时,也并不会将这一翻译水平的议题和豆瓣页面视为公开辩论的擂台,更无意动用公共资源作为维护自己、打击对方的“武器”。说到底,对二人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旁人可以围观甚至参与的私域交锋。
即便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次纯粹的私人对话,难道所有的公共对话都必须要以大量调动公共资源、甚至公权力(此次事件中的公立高校和韩烨支持者宣称可以使用的司法资源)以压倒对方、取得胜利方可罢休吗?如此一来,岂不是所有人在互联网等公共平台发表只言片语的言论,都要随时做好对上“诉诸公权”、对下“发动群众”的准备?
更何况,在这个信息高度互联互通、时空藩篱早已被被技术打破的时代,哪个平台中还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私人空间”、“私人对话”?如果一言不合便寻求公共资源作为庇护和斗争武器,且不说是否“人人自危”,这种情况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将会消耗多少公共资源?全社会和纳税人需要倾注多少投入,方能维持如此频繁而庞大的公共资源使用需求?
从近年来饭圈文化中频发的恶意攻讦与举报,再到Anito Anago一封告状信引发的“一星运动”,太多私人情绪的投射、私人意见的表达、私人意见的交锋,空耗了本不必也不应牵动的公共资源,实质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为什么当下人们在讨论和对话中越发缺乏理性探讨的耐心和对不同私人观点的包容心?为什么明明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而达成理解、体会更多、求同存异(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却偏要空耗公共资源、无益于各方?面对一再重演的类似场景,个体需要三思,公权力机构需要审慎,而社会更需要警惕和思考了。
本可私了、却裹挟公共资源触发的舆论之争,是时候该“休战”了。
原标题:《“机翻痕迹”到“举报”争议:私人讨论何苦空耗公共资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