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迎接建党百年——有机化学专家戴立信院士的“合成之美”

2021-04-08 1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田林街道 上海徐汇

有机化学专家戴立信院士的

“合成之美”

——楷模馨声——

江河万里,七月的丰碑耸立不朽,神州大地,一百年的党史辉煌灿烂。歌声飘荡情谊长,普天同庆党华诞。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激动时刻,徐汇区田林街道携手辖区单位,共同推出楷模人物,点亮《听时代强音谱事业华章》活动主题,看先辈光荣事迹,品先烈使命担当,悟英雄浩然精神。

第一次国际讨论会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位日本科学家和一位美国科学家(日裔)给中国写信,建议召开一次中、日、美三国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想开展学术交流是真实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希望促进各国科学发展,永保和平,毕竟原子弹给日本人带来的灾难历历在目。

这个“有机化学讨论会”,对口的正是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可是,没有一个中国科学家敢回信,就像没有看到这封信一样,“里通外国”的帽子压下来会压死人的。当时的戴立信还关在“牛棚”里,写检查,遭批斗,家都回不得,和家人硬生生拆散!

直到粉碎“四人帮”,1978年,才有人把这件事上报国务院:金属有机化学发展很快,中国需要走向国际舞台,我们已经落后一大截了。

没想到国务院总理批复很干脆:同意召开。

“中、日、美三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可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其重要意义是标志性的,开创性的。戴立信是这次国际会议的秘书长,非常紧张,也非常忙碌。

近百名科学家集聚北京参加讨论会(其中三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会议总算开得很成功,钱三强为会议题了字,万里副总理还接见了会议代表。

戴立信在写会议总结的时候,突然沉吟起来:我从讨论会上了解到很多国际金属有机化学界的动向和发展,我感到了很大差距,中国必须在金属有机的科研方面迎头赶上,十年的损失要弥补,因为科学的春天真的是来了!

60岁了还要学吹打

1984年,戴立信向上级提出:辞去行政职务,不再当科技处处长了,也不想当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了,重返科研第一线!

这一请求在有机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戴处长要搞科研了?这可是真的?

其实,这已经不是戴立信第二次“重返”。早在1947年,共和国还没有成立,他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就到中学去当了代课老师,后来又到上钢公司当秘书科长,又到华东矿冶局当劳资科长……

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政策”,向专业人员招手——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科学春天,戴立信应招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了,回归了,当了科研人员。他本来就不是学秘书的,不是学劳资的。

从此,他埋头研究,一发不可收:他从事过金霉素的化学提取,改进了提取工艺;他参与了火箭推进剂的研究,这可是极为保密的国防工程;他参与了高空摄影胶片的攻关;他开展硼氢化反应的研究……一直研究到1966年,他被押进“牛棚”,什么都干不了了。

戴立信是1924年出生的,1984年向上级提出辞呈时正好60岁。按一般人的规律,60岁就到社保局报到去,从此颐养天年,含饴弄孙。

戴立信说:不,我要六十岁学吹打!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竟然同意了戴立信的请求,批准他组建第十五研究室,主攻方向:不对称合成。

因为什么?因为戴立信有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是浙大高材生;因为他在“文革”前曾经有过多项科研成果;因为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化学界竞争激烈的重要科研热点;更因为他非常执着,专心致志。

戴立信老先生扬鞭催马,杀入了科研领域,“老黄忠”比年轻人还朝气蓬勃!

★ 手性合成的奥妙 ★

不对称合成又称为手性合成,是研究合成光学纯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它会对医药、农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手性是指一个物体与它的镜像不重合。手性可是生命的自然特征,这是一个大课题。

就以药物为例。绝大多数药物是手性药物,合成药物中也有一半是手性的。有些药物成分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香料和农药中也存在类似现象。

戴立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把消旋体药物拆分,得到手性物质中的其中一种手性分子特别重要。如果一半是有用的,一半是没用的,就等于浪费了一半。搞科研的人就要通过化学反应,得到一种具有手性结构的镜面异构体,而不是得到两个,再想办法把它分开,这就是不对称合成。

戴立信的研究是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选择不对称合成这个方向的,这个想法在当时就远远走在研究者的前列,用高瞻远瞩来形容毫不为过。

他一头扎在第十五研究室里,悉心研究,一项一项攻关。

80年代末,中科院有机所分配给戴立信一套房,在田林十村。那时候田林新村还很荒僻,很多专家都不要田林的房子。

可是戴立信喜欢,因为田林新村离开单位所在的枫林路很近,骑自行车一会儿就到了。

戴立信70岁的时候,爬田林十村的四层楼似乎有点吃力了,有机所准备给他换一套有电梯的房子。他不愿意离开田林,最后选择了柳州路。什么原因?还是因为田林离开单位很近,还因为田林和他有感情,街道的人时常来看望他,他也热心参与街道活动。

攻克了12个“堡垒”

这些年来,戴立信接连不断攻克了12个“堡垒”:

第一个“堡垒”是对于环氧醇的高选择性开环反应中,发展了3个试剂系统,实现了环氧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定向开环;

第二个是结合沙普利斯环氧化方法的动力学拆分和本工作中的高选择性开环反应,从一个起始原料出发可分别用催化方法得到光学纯的四类氨基已糖;

第三个是从对称的环氧化合物的去对称化开环反应中找到芳胺、芳硫醇开环的适宜条件;

第四个是发现缩硫酮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基团且其作用较氨基更强;

第五个是实现了手性源的不对称氧钯化反应,并建立了合成手性玛琳类的合成方法;

第六个是发现了氯化铜在烯丙基钯化反应中的选择性控制作用,从而发明了新的羟氯化反应并结合雅克布森的动力学拆分方法,建立了“分散式”合成一系列手性药物倍它阻断剂的新方法;

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如果说“文革”之前戴立信取得的科研成果我们还能理解一点,比如高空摄影胶片的研究、火箭推进剂的试验、金霉素的化学提取……而眼下的这12个项目,不要说具体内容,就是项目的名称,也很难看懂,就是请戴老给我们详细解释,也还是听不懂。

然而,中国科学院能看懂,国际同行能看懂,戴立信和他的伙伴们的这些在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他发展的多项选择性反应,已经被国际重要工具书选用,比如《有机合成大全》《有机官能团转化大全》《金属有机化学大全》。

戴立信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早就不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席,而是地地道道的专家,有科研成果的科学家。

戴立信获得了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了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还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大学的黄宪院士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的研究成果扩展了金属有机化学的范畴,为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请注意,是“突出的贡献”。1984年,戴立信从科技处处长回归到第十五研究室担任主任,到了1993年,满打满算,戴立信研究不对称合成只不过十年。可是,就在1993年,戴立信当选了中科院的院士,这是中国科研领域的最高荣誉了。

有记者问戴立信:成为院士,您有什么感想?

他回答:我能成为有机所第十名院士,有几个重要的机遇。一是1984年汪先生让我回到实验室从事金属有机、有机合成研究。当时正是我国由总设计师主政而带来的科学春天,是科研环境非常好的时代;二是国家建立了研究室制度,我有幸得到一批有才华又非常勤奋的年轻人和我一起从事科研;三是我能在1953年技术归队,进入学术氛围很浓的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当时的化学研究中心的欧洲带回来好传统,50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新知识和科学思维,都给我很多教益……

戴立信说得实实在在,就像他搞科研实实在在,没有半点“浇头”,他觉得“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这一新领域的开拓者”这种提法是别人的评价,他没说过。正如戴老几乎没有说起过他在1948年的革命经历,他说得最多的仍然是科研的经历。

年事已高的戴立信,退休之后成了居村街道的“无价之宝”,安享着组织和街道关怀下的幸福晚年。对街道的大事小情,戴立信尽力发挥着老一辈科学家的余热,居委换届选举时,还会在女儿的陪同下亲自前往投票点,为心中的“小巷总理”投上一票。

作者:田林街道

原标题:《迎接建党百年——有机化学专家戴立信院士的“合成之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