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角 | 汪晓珺:一个村庄变迁下的记忆
本文刊登于《人民摄影报》2021年3月31日第13期
——宁舟浩摄影图书《毛家工业园》评析
汪晓珺/文
关于变迁的故事有很多人都在拍摄,类似的展览和摄影书也有不少。那么,《毛家工业园》凭什么能脱颖而出?10年的跟踪与坚持自然功不可没,但更重要的是,作者能独立思考、选好题材;编辑成书时,在理性视角下打破常规的图文编排;在视觉呈现上贯穿始终的隐喻性图片的运用。
独立思考 选好题材
好的题材是做好专题摄影的基础。什么样的题材算是好的摄影题材?我认为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缺一不可。
毛家工业园是一位外来闯入者在不经意闯入后,被村子里的人和事所吸引、被村子的变迁所吸引,于是用10年的时间记录下了村庄的变迁,并试图从其变迁中寻找时代记忆的痕迹。
毛家村人口不足 500 人,是一个普通小村。上世纪90年代,村民在不到800亩的土地上建起了100多座家具作坊,解决了温饱、奔向了富裕。村民因此对外更愿意称这里是“毛家工业园”。作者对毛家村的拍摄始于2010年。村子虽小,但它来自传统农耕时代,当时正处于从农耕时代迈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未来发展充满诸多不确定性。跟踪拍摄这样的题材无疑是有社会价值的。
村庄的变迁发展离不开人,人在其间的活动,人的梦想与挣扎代表的正是一个村庄的梦想与挣扎。作品反映了普遍的情感,因而引起众生的共鸣与感动,作品的人文价值自然得以彰显。
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农村的消逝和城市的兴起似乎已经成为社会不断前行的必然趋势,留下这个发展进程中的一手图文资料,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正是在发掘出题材和时代密切相关的“普遍意义”后,作者才形成了个人观察与时代主题的同步共振,找到了毛家村的拍摄焦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它的变迁中找到了时代发展的痕迹。
理性视角下打破常规的图文编排
对于“毛家工业园”这个题材,作者在10年间,通过400多次的拍摄,积累了约8万张图片,但在编辑成书的过程中,变迁的故事并不是按照编年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打破常规的图文编排逻辑,从谋篇布局上讲述图片故事,增强了对观者的吸引力。
首先是开篇三张图把观者想观看一个村庄逐梦之旅的胃口吊得很足。第一张图片是从粉红色的分房契单入手,设定了毛家村来自农耕时代的传统社会这样一个起点,寓示了这是一个从传说中走来的村子。第二张图片是村庄的航拍全景图,也是毛家村历经百年社会风雨、快速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留痕。第三张图片用三个女子走在一片拆迁过后废墟中的背影,暗示了城市化的进程对村庄变迁的影响,和下一代生活方式及生存观念的转变。开篇三张图既交代了村庄的缘起和变迁,又充满悬念地揭开了作为中国农村变迁缩影的毛家村故事的序幕。
其次,进入主体部分后,打破编年体的方式,把梦想萌动——发展——夭折——产生无数可能的过程编排得引人入胜。
乡间小道上一字排开停满了红色为主的喜庆轿车,展示毛家村已经摆脱了贫瘠耕地的束缚。“查环保”之后,曾经繁忙、后来被迫停工的厂房只能用来晾晒玉米,以及村民专程到上海参观国际办公家具展,展现的是现实维度方面逐梦的艰难。迎亲的悍马汽车小心翼翼地穿过为阻止外来大型车辆驶入而设的水泥路障,以及做双眼皮美容手术的姑娘,则展现了毛家村人在精神维度方面对梦想的追逐与努力。这些图片本身既有农村生活的痕迹,又有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工业影响下的变化。
村庄是乡村的基本单元,村庄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的变迁。在理性视角下打破常规的图文编排,不但使乡村变迁更为直观生动,而且也使记录这个变迁本身变得更有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
贯穿始终的隐喻性图片
隐喻性的图片在《毛家工业园》中被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各个起承转合处,它贯穿于这个村庄逐梦之旅的全过程。
摄影书开头那张粉红色的分家契单隐喻梦的缘起。全书更分四个章节,第I章节最后一张图片中,大片绿色田地间,雾蒙蒙的蓝色天幕下,冬日傍晚骑车回家的人,寓示毛家村人追逐梦想已然进入到了全镇最富裕村庄的行列。但是,随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毛家村人前路茫茫,未来他们将会面临什么?
运用大量隐喻性的图片意味着宁舟浩已经走出纯视觉叙事的范畴,开始有了自己的视野评价。
《毛家工业园》画册的最后一张图片是在一大片蔚蓝和淡绿中,城市的高楼隐在背景深处,扑面而来的是被蓝绿色起伏不平的帷幕覆盖着的废墟,这是临近毛家工业园的蒋家沟村被拆迁后留下的场景,一条饥饿的流浪狗在画面靠近中心的位置觅食。曾经喧嚣的毛家工业园的图片故事到此似乎画上了句号,却分明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城市进程中,拆迁的农村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可能,虽然眼下有些空旷寂寥,但远处的城市背景又分明在传递隐隐约约的希望,似乎预示了毛家村和其他被拆迁的村庄给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生机。
一个从传说中走来的村子,在经历了萌动——发展——夭折之后,最终产生无数可能性的隐喻:此时的毛家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充满了生机。毛家村(毛家工业园)是目前中国无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村庄的一个缩影,未来的毛家村可能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毛家工业园”也许会成为一个永远的传说,但毛家村的逐梦之旅已通过图片的方式永远驻留在人们心间。
隐喻式的图片带来了开放式的结尾,也为每一位观者提供了各种想象的空间。
(汪晓珺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广电学刊《视听纵横》执行主编;高级编辑。)
原标题:《视角 | 汪晓珺:一个村庄变迁下的记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