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授在B站|聂辉华:知识是信仰,渠道可以多元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实习生 张祁锴
2021-04-08 09:1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家里停电,原来和经济学有关?GDP如何影响普通人?下雨天为什么打不到出租车?......

2021的跨年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在B站上开设了自己的账号,主讲生活中的经济学和理财知识,在4个月内获得超过14万粉丝。他对这个成绩感到有些意外:“我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超过5年,才5万粉丝,来B站两个月不到就突破了这个数字,速度太快了。”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做UP主的原因很简单:“B站是年轻人的未来,做老师都想影响年轻人,那就要多做一些传播和普及的工作。”随着罗翔、戴建业等一系列明星教师的走红,学者也逐渐变身年轻人追捧的“网红”,对此,聂辉华也坦言自己有压力。“就像演员一样,一旦成名了,大家就希望你拍出更好的作品,就没有那么自由了。”

聂辉华

普及正确的常识比理论创新更加重要

“说实话,对于处于事业关键期的中年人来说,制作和发布视频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毕竟,我每周有两门课要上,有十几个学生要指导,有七八篇论文在写,有两本书要出,另外还有很多会议和讲座的邀请。但是,我一直有一个信念:普及正确的常识比理论创新更加重要。考虑到网络环境,要做科普,必须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执念。”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中,聂辉华这样写道。

作为经济学教授,他有一系列头衔: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走上经济学研究之前,聂辉华出生于一个较为清贫的家庭,曾经做过编辑,卖过教材,当过家教,课余时间都在打工挣钱。“后来考研和考博,分别因为数学和英语分数不高而破格录取,出国也受影响。最受益的事情是,听了樊纲、周国平、从维熙等很多名人的讲座,开拓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在上大学之前,我是应试教育的标准模板,相信教科书上说的每一个字。”

在他看来,相比他的青年时代,如今的年轻人有多元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在学校授课时他发现,许多学生在没有理解课程内容时,相比看教材更喜欢上B站看视频,这引起了他对B站的好奇心。后来,在疫情中他自己尝试了上网课,感觉这种生活活泼的新形式能够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把严肃的话题用风趣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

不过他也直言:90%的老师不适合上网课,因为网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无法面对学生就不能直接互动。“大多数老师之前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基本训练,包括怎么控制发音,怎么适度地停顿等,我跟90%的人比好一点,但我平时上课时候的犀利幽默,还是很难在互联网上完全表现。”聂辉华说。

互联网提供二次创作空间

聂辉华回忆,十年前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并发表在杂志上,然后贴到天涯论坛上并引起巨大反响,点击量突破几百万。“当时我年轻,精力充沛,也没什么事,能和人在网上论战到凌晨三点,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特别无聊。”

在他看来,网络上的纷争不可避免,所以如果要同时做到知识普及和高频互动,可能很难达到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网站的特点来决定如何传播、达到怎样的效果。“B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人多,他们有求知的欲望,但是都刚刚走上职场,和天涯、虎扑等论坛还是有一些区别。”他也提到,对于学者来说,时间成本是最宝贵的。所以肯定会有压力,怎么在保持大众知识普及的节奏和不耽误主业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是很大的挑战。

随着“知识付费”等形式成为潮流,聂辉华如何看待网上开课的效果?他坦言,“互联网的很多知识像快餐,好吃,但是营养不够全面。”在他看来,网络课程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手段,比如平时没有时间看厚重的传统教材,在视频里讲解就会了解其中主要的观点,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

“有的学生看不懂教材,但是一看视频就懂了,并不是因为直接看视频懂了,而是因为他先看了教材,半懂不懂,然后一看视频加在一起就懂了。”聂辉华笑言。“所以对我觉得互联网传播和传统渠道是互补的,但不能完全替代。”

“虽然理论相对于现实有时很苍白,甚至很无力,但是我们还是要有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而且有助于我们改变世界。但改变世界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仅需要信念,甚至需要一种信仰。”聂辉华说,他曾在甘肃省张掖市参观过著名的马蹄寺,它是在悬崖峭壁上深凿出来的石窟群。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十三天”,一共有五层,最狭隘的地方仅容一人侧身爬过。“我估计这样的石窟群要花几十年时间建造,除了宗教般的信仰,还有哪种力量能做到呢?对于知识的信仰,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