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再见LG:昔日手机江湖老三,因何走向“灭亡”?
原创 宋星 加美财经 收录于话题#LG手机1#商业故事1
文 | 宋星
在连续23个季度亏损后,LG电子(LG)终于决定退出手机市场。这近6年时间,LG电子亏损总额达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5亿元)。
4月5日,LG电子发布公告称,关闭移动业务部门决定已获董事会批准。LG电子预计,手机业务的清盘工作将在7月31日之前完成。
LG电子表示,退出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的商业战略决定将把资源集中在增长领域,例如电动汽车部件、联网设备、机器人技术等等。
(图源:LG电子公告)
昔日手机江湖的一代“天之骄子”
LG突然关闭手机业务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媒体、以及网友们强烈的反响。曾为智能手机行业先锋的LG电子,也推出过许多口碑不错的手机,比如LG G2、LG G3等等,如今却走向灭亡令人唏嘘不已。
对于LG手机业务额覆灭,YouTube网红布朗利在Twitter上表示,“他们(LG电子)不见得每款手机都出类拔萃,但少了他们,意味着市场失去了一个乐于尝试新事物、即使最后可能没有成功的竞争者。”
也有科技爱好者在Twitter上感叹,LG这个一度到处可见的手机品牌虽被迫退出市场,但其率先推出了目前一些常见功能,例如在手机中配置超广角摄像头与电容触控屏幕,迄今仍为科技爱好者们所津津乐道。
和布朗利一样,很多人仍记得LG品牌曾在手机江湖留下的那些辉煌时刻。
相信很多90后、80后肯定听过LG的“巧克力”手机。这款在2006年发布的超薄滑盖手机,通体纯黑,使用当时先进的电容屏技术,非常受年轻人喜欢。推出一年,全球销量就达千万台。
继爆款“巧克力”后,LG随后还推出了冰淇淋、棒棒糖以及巧克力2代等系列手机,延续时尚路线,继续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在2013年,LG手机全盛时期,其全球市场份额接近5%,仅次于三星电子和苹果。
那一年,LG还推出了G2旗舰手机,首次在背面推出了电源和音量按钮,赢得了大量的关注。这个功能一直到2016年都是G系列的固定功能。
当时,还有行业人士设想,LG会进一步缩小苹果与三星电子的距离。如今不想却落得惨淡收场的局面。
“从创新者变成落后者”
事实上LG最终走向衰亡与其自身的经营有关,也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有关。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LG电子的创新者色彩逐渐变淡了。韦德布什证券股权研究董事总经理丹·艾夫斯表示,“他们从一个创新者变成了一个显著的落后者”。
科技媒体Ars Technica也评价称,LG电子打造的的产品总在两个方向摇摆不定:一种是极像三星电子打造的手机,只是营销和品牌认知度更低一些;另一种是毫无道理可言,毫无吸引力的“怪手机”。
对于第一类产品,LG电子永远无法回答消费者“为什么我会买这个手机,而不是三星手机”的问题。
如果LG电子和三星电子都推出了最新规格的安卓手机,手机都几乎相同,消费者没有理由不买三星手机,因为三星手机背后有更强大的销售和营销力量。
LG G Flex则是第二类产品的代表。LG利用柔性显示技术打造了这样一款曲面手机,整个机身的形状就像一根香蕉,毫无道理可言。这样的产品怎能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呢?2015年LG又重蹈覆辙,推出了LG G Flex 2。
Ars Technica称,即使消费者真的选择了LG手机,LG也将竭力确保他们永远不会再成为LG的客户。
除了产品缺乏创意,手机本身缺陷层出不穷,也是多年来LG手机备受消费者诟病的一点。
多年来,LG电子生产的有缺陷的智能手机由于制造质量差而夭折。比如,手机主板上的错误焊接会导致手机内存断开,手机无法成功启动。
经过消费者多年的投诉,LG电子粗劣的工艺为其带来了一系列关于“无限重启”的集体诉讼,涵盖LG G4、V10、G5、V20和Nexus 5X等机型。
即使消费者的LG手机没有质量问题,他们也可能会因为该公司糟糕的安卓更新支持而生气,因为更新等待时间长达九个月。
LG电子甚至曾经宣称要推出 "LG软件升级中心",试图修复其糟糕的更新形象,结果完全没有任何变化,并迅速成为笑柄。
另外,有些讽刺的是,LG电子最广受好评的设备是其通过Nexus计划与谷歌合作的手机。
但即便如此,这些手机中的许多产品最终还是因为LG的“无限重启”惨案和其他低劣的工艺问题而导致夭折。
夹缝中生存的老三
LG手机走向灭亡也不完全是自身产品的原因,和其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太强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三星和苹果主导美国智能手机市场,以及华为和小米等公司抢夺美国之外市场份额,LG手机最终未能在市场上立足。
在商业争斗中,有句俗语叫“老大老二打架,老三死了”,以此来形容LG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环境,再合适不过。
以美国手机市场为例,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苹果和三星共占美国智能手机市场81%的份额,其中苹果占65%,三星占16%,LG仅占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
三星电子一直在和苹果激烈竞争,采取的手段包括经常故意提前赶在苹果发布新款iPhone之前,发布自家新款高端手机,试图抢夺苹果用户。
苹果和LG电子之间的差距就不用提了,相对LG电子,三星电子也有一个关键的优势。
在2012年,智能手机市场还相当年轻的时候,三星电子就确立了自己作为iPhone主要竞争对手的地位。当年,它凭借Galaxy S3大获成功。根据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Galaxy S3在2012年超越iPhone 4S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智能手机。
Galaxy S3的成功推出也帮助形成了一种叙事,即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成为苹果和三星之间的赛马比赛。
《纽约时报》、《名利场》和《卫报》等媒体纷纷在头版头条上宣称,这两家科技巨头是近年来计算机行业最大变革的赢家。
当时,没有哪家安卓手机制造商的产品能与风靡一时的Galaxy S3相提并论。它让三星Galaxy S系列一举成名,使其在未来几年成为iPhone的主要竞争对手。
结果,三星电子和苹果手机业务都在增长,缺乏得意之作的老三LG电子却渐渐被消费者忘却。
在美国之外的市场,LG手机业务生存更是举步维艰,前有“同乡”三星的挤压,后有中国厂商快速崛起,随着2011年小米横空出世,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厂商崭露头角,LG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领域开始节节败退。
双重夹击之下,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去年LG手机全球出货量仅为2470万台,市场份额仅为2%。不及第一名三星电子的十分之一。
反观去年三星手机出货量达到2.56亿台。华为、小米、OPPO、vivo去年手机出货量则分别为1.88亿台、1.46亿台、1.12亿台、1.09亿台。
(图源: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官网)
另据市场研究机构Statista数据,在2013年,LG手机全盛时期,其全球市场份额接近5%,仅次于三星电子和苹果,到2020年,其全球市场份额缩减至2%,业务大为凋敝。
(图源:研究机构Statista官网)
最终,LG电子加入了Facebook、亚马逊、Mozilla、微软、宏碁、松下、东芝、戴尔、技嘉、爱立信等公司阵营,成为了最新一家无法在智能手机市场立足的公司。
作为手机江湖的一代“天之骄子”,LG手机有过光辉时刻,也有过绝地求生的挣扎时刻。虽然LG最后选择了以“断臂”的方式终结了手机业务,但LG的开屏画面始终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安息吧,LG手机。
参考资料:
1.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lg-elec-smartphones/lgs-smartphone-exit-who-stands-to-gain-idUSKBN2BS1M3?il=0
2.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lg-shutting-down-smartphone-business-samsung-apple-2021-4
3.https://arstechnica.com/gadgets/2021/04/after-a-decade-of-failure-lg-officially-quits-the-smartphone-market/
https://www.androidauthority.com/best-lg-phones-ever-1214650/
4.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1/04/05/lg-quitting-smartphone/
5.https://www.lgnewsroom.com/2021/04/lg-to-close-mobile-phone-business-worldwide/
6.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71496/global-market-share-held-by-smartphone-vendors-since-4th-quarter-2009/
7.https://www.counterpointresearch.com/zh-hans/apple-shipped-record-iphones-q4-2020-global-smartphone-market-continues-recover/
原标题:《再见LG:昔日手机江湖老三,因何走向“灭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