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女性,该如何表达自我?
原创 李春漫咨询师 简单心理
编者按:
最近上映的电影《我的姐姐》呈现了当今女性面临的一些困境,也关注到了女性长久以来的牺牲,女性在面临结构性的苦难时很容易采取沉默和隐忍的态度,继而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些被压抑的部分最后仍将伤害到她们自己。因此自我表达是必要的,仅以此长文,送给每一位女性,愿你们勇敢且幸福。
女性在关系中的自我表达有一定的困扰或难度,自我表达出现问题会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痛苦或纠结。
自我表达定义:是以自我为核心的,出发点是自己,是促进沟通,但更重要但是让自己的东西出来。什么东西呢?是你的意思,你的信息让别人知道,有很多意思,你的喜欢,你的拒绝,你的需要,你的不需要,你的感受,你的开心,你的生气,委屈,恐惧,你的想法等等。
有的人会说,在关系里我不想表达自我,有时候表达多了反而会影响关系。说到这,我们先说说关系,关系有很多种,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是指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或心理上的距离。
图/Pinterest
关系的三个重要要素
第一:关系由两个人组成。
第二:互相有行为,就是相互作用,做了一些什么或说了一些什么,或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等等。
第三:互相作用之后,相互之间有感觉,双方都能产生感受。
所以关系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一条路,一个通道,一个到达对方心里,相互感受的办法,方式。
前面我们说,有的人认为在关系里不想进行自我表达,认为是对关系的破坏。
我举个例子,最近收到一个提问说:“我想表达迟迟付诸不了行动,担心自己会被别人理解成为另一个意思,不好意思表达,又担心表达了失望,担心表达展现了自己的弱点……”
我们说当你不表达的时候,那个想表达的愿望并没有消失,你可以暂时不去想它,同时,因为你需要还要耗费额外的力量去压抑那个部分。
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不敢表达,尽管你没表达,但是你看见这人的时候会有个感觉,我们经常用“心脏漏跳了一拍、小鹿乱撞、心里产生了涟漪、想一直看、又想低下头”等等这些表达方式进行描述这个状态。
图/Pinterest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你担心表达之后带来的问题,就会去再用一个心理动作去掩饰刚才的感受。
这个时候往往在别人的眼里反而成了刻意回避,甚至对方反而会误解你的意思,理解成相反的意思,以为你是讨厌他,故意他回避他,或者觉得你是一个奇怪的人,结果离你越来越远。
结果你会更加证明了自己就是不被人喜欢的,接着就更不敢去表达自己,所以就会现在恶性循环里出不来,你觉得自己始终没有亲密关系,对关系越来越失望,对你自己越来越多的否定。
这些部分表面看起来为了自己的自尊或者在关系中维护了关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和别人,包括关系埋下了极大的风险和隐患,最终是无法建立关系或破坏关系。
又比如老板批评了自己,而自己又不敢表达自己,但回到家可以批评孩子,孩子只能踢狗,但是如果总是骂孩子,孩子心情郁闷,学习不好,状况百出,甚至不上学了,你又非常焦虑担心。
其实你压抑的部分,你的孩子通过她/他的症状在替你表达,这样你就很容易陷在恶性循环里出不来。
又比如老公总是晚上很多应酬,加班,老婆总是见不到老公,老公早上一早上就上班走了,所以很少交流,但老婆又觉得老公是挣钱养家也不容易,这些部分都不说,一家人表面关系和谐,结果老公会发现老婆做的饭总是很咸,让他很难下咽。
图/Pinterest
我们看关系的三个因素里面,一个是互相做了什么,当你压抑了在关系里的自我表达,尽管没有对对方做什么,但却是对自己做了个什么,其实你压抑的东西在你们中间竖立了一堵墙,尽管这道墙看不见,但是是存在的。
我们前面说了关系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互相感受到对方,你假设你不自我表达的时候对方是很舒服,但其实对方会感受不到真实的你,会觉得日子过得没劲,怎么回事自己也不清楚,就是好像没有激情,因为她/他感觉不到真实的你,你们俩越来越少的沟通交流,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室友。
不进行自我表达也有可能最终伤害了自己,产生内伤,形成恶性循环。你压抑着不进行自我表达的时候,压抑的那个部分并没有消失,甚至还会越聚集越多,它将会以各种形式会抓住任何一个它能出现的机会里出现。
有的人压抑的很好,就是不会影响关系,周围的关系都很和谐,人缘口碑都很好,但是渐渐地会出现心理症状,比如失眠,焦虑,抑郁,社交恐惧,不想出门,不想和人接触……
此外还会导致身体症状,如果长期积压甚至会攻击自己的身体系统,比如造成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等等。尤其女性特有的生理状况,在很多年龄阶段的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比如怀孕期,产后,更年期等。
如果是长期压抑未表达的部分,那很可能在这些时期会情绪爆发,情绪紊乱出来,情绪失去控制,并且可能会伴随其他一些生理状况。
所以,自我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会使人有行动力,更自信;收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真诚的关系;独立自我;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图/Pinterest
现代女性自我表达常见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社会规范会对女性性别身份本身就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a.如果小女孩爬树,打架,疯跑,被称为野小子
b.再大一些要注意行为举止文雅,端庄,不要轻浮,比如常说的笑不漏齿
c.有了自己婚姻家庭比如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
d.比如女人到了年龄不能不结婚,不生孩子
e.女人在单位或公共场合有情绪也要隐忍,不可以大声说话和表达强烈的情绪感受,否则就称为河东狮吼,歇斯底里……
f.女人在被性骚扰的时候也不敢伸张,否则传出去作风不好
g.女性在公众场合不要张扬,要含蓄
h.如果一心铺在事业上被称为女强人,男人婆
i.面对自己的孩子要温柔,对孩子生气发火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这些社会规范会对女性性别身份本身就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使得女性在进行自我表达的时候就显得非常的困难,无形中会有一个社会压力,舆论压力在女性的内心 ,就向我们常说的超我的部分出来阻止女性的自我表达。
图/Pinterest
重男轻女的思想残余
古时候女性大多没有名字,某氏,被冠以夫姓,在春秋时期,有记载儿子称呼母亲的名字,父亲会觉得非常尴尬,只有烈女/尤物/或者是祸水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缠小脚就已出现了。
据说是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窅娘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宋徽宗宣和年间,缠足逐渐向民间普及,到南宋,裹小脚成为了女性必须做的事,到明清时期,不裹小脚的女人嫁不出去,一直到清末,辛亥革命后才渐渐消失。
具体缠法师在女孩4,5岁左右,通过人为的强力使女子两脚的跖骨脱位或骨折并将之折压在脚掌底,再用缠脚布一层层裹紧,被缠足的女性步履艰难且疼痛非常。
女性在劳动和交往方面也十分不便、大受制约,惟有困守家中,站立、行走必扶墙靠壁,女性若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更是难上加难了。
图/Pinterest
现在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家庭聚餐的时候女性是不能上桌的,女子做完饭只能和孩子坐在旁边的小桌上吃饭。
所以可见在当时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是从属地位,所以女性就会一代一代在内心深处有相对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和低的独立意识,很难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而把希望寄托在男性的身上。
比如找个好老公,希望自己生个儿子,反映出来就是会更希望自己生育一个男孩,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另一方面也希望男孩去替自己进行自我实现。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社会里,女孩子出生是不受欢迎的。
很多女婴就直接抛弃,有的送人,送给亲戚或朋友抚养,有的有了弟弟之后父母格外重视弟弟,加里的很多资源会给弟弟,比如说好吃的,升学的机会,买的礼物,衣服,都会和给女孩子的不一样,对女孩是忽略的和不在意的。
虽然她们格外的孝顺,对父母格外的好,但是这些女孩子更多的是希望在关系中得到认同,她们往往很难表达自己,很难表达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论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
有的时候她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有自我表达的需要,比如习惯了自己带孩子,习惯了男人天生就是忙事业的,她们往往会牺牲自己成就男人。
另外一种发展的可能性是相反面,因为她们的身份从来没有被认同过,她们自己也没有认同自己,所以她们经常需要比她的异性兄弟做出更多来争得父母的认同,她们在事业上会更努力,更出色,往往是女强人的代表,在关系中她们过分独立,很难完全信任和依靠对方。
图/Pinterest
心理创伤
控制型,焦虑型以及暴力型的父母,往往打着对孩子好的理由,言语或肢体暴力孩子。
比如孩子做错题或讲了几遍还不懂,一巴掌下来,假如这时候孩子哭了,还会说不许哭,再哭还打你,再哭就不要你了,等等威胁的话。尽管家长是恨铁不成钢,但是这对于孩子的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孩子长大了往往是不敢自我表达的,但有时候又会突然发火,对别人生很大的气,但真正让表达她的愤怒时,话到嘴边,就是无法出来。
还有一些状况是在学校遭遇过校园暴力,霸凌,在女孩子里常见的是被排挤和被孤立,比如和某个女孩让班里所有的女孩子不和这个女孩子玩,就孤立一个人。
这个孩子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感受,觉得自己是另类,是不好的,是被大家嫌弃和厌恶的,低自尊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在关系里也很难去表达自我,不敢表达。
图/Pinterest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都不直接表达,父母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总是通过冷战的方式解决问题,谁也不理谁,要么最后总是一个人被迫低头认错,冷战结束,矛盾冲突就过去了,关系里的问题依然存在,下次在遇到,就再来一遍。
这类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没有进行自我表达经验,长大了在自己的关系里有了矛盾冲突。
尽管心里涌动奔腾着各种情绪感受比如委屈,比如对对方的生气,也都不表达,也继续冷战表达,直到某一天崩溃,比如交往了一段时间按突然说:“我们分手吧,我太累了。”对方甚至一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或者妈妈和爸爸吵架了,妈妈不能和爸爸去直接表达,而拉着孩子去表达自己的难过,自己的委屈,孩子会产生要保护妈妈的愿望但同时又会感受到无力感。
这类孩子长大了还有可能会出现的一类状况是很难或不愿意进入到亲密关系或婚姻生活中去。他们对亲密关系会不能理解,产生很多困惑,甚至是厌恶,并尽可能地逃避关系。
图/Pinterest
偏离的自我表达和出界的自我表达
偏离的自我表达
我们发现在关系里有一些女性往往在进行自我表达的时候会偏离自己想要表达部分,她们的自我表达是通过对对方的贬低或攻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比如:”你看你个子那么矮,二等残废,你看你头发那么少,像戴了一顶破毡帽,你看你五音不全,一唱歌就像敲破罗……而自己这样也好,那样也好。”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有很多可能性,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往往心里的自我的部分是自卑或压抑的,自我生命力的部分活出来是恐惧的,通过打压对方从而降低自己的恐惧感,所以要看原生家庭以及成长经历里这些恐惧发生的部分。
而被打击的对方要么压抑自己,出现酗酒,工作狂,要么非暴力不合作,这种状况很容易下很出现外遇,因为对方压抑的部分需要出口,需要安抚,需要自尊和自我价值的修复。
图/Pinterest
出界的自我表达
一些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老公孩子是肆意表达,怎么想就怎么说,只要自己爽,不管别人的感受,自己的任何情绪,焦虑,愤怒都会发泄在别人身上,谁都不能让自己满意。
这些人往往是过度焦虑,对于自己内在的焦虑不觉察,但是自己又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反过来被焦虑控制,并殃及身边的人。
还有希望老公考研,跳槽,希望老公出国,就天天说,老公不愿意,就觉得老公不爱自己,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这类人小时候要么太过于被溺爱,要么有可能小时候自己的边界没被尊重,常被严重侵犯,不会意识到和别人之间有边界,没意识到别人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心里只有自己或被自己的焦虑所控制。
图/Pinterest
现代女性怎么锻炼自我表达的能力
1、自我觉察:从情绪觉察入手,情绪是宝贵的,是信号,是探索自己的入口
2、探索自我:越来越了解自我的真实需求,问几个真的吗?
3、不会表达:比如在关系里不高兴了,去购物,去买很多零食吃,这时候可以自己尝试着先停下来这些行为,把这些想去做这些行为的感觉去写下里其实你先例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说什么,
4、找一个榜样:模仿
图/Pinterest
表达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不敢自我表达的和害怕暴力不敢表达:
你可以去参加一些共同特性组员的团体,比如曾经受过暴力或被霸凌的成员以及有专业的老师带领的团体,看到有共同经历的朋友,你们之间以及在团体里尝试进行自我表达。团体相对而言是一个包容和安全的,你可以在里面尝试练习的环境。
A. 找到朋友说说,让她鼓励我:
增强自己的现实感,其实我和他都是成年人,我不是孩子
如果你觉得对方的反馈太让你害怕,你可以允许自己先停下来,或离开,然后等过一段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可以再尝试
B.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建立自信
多尝试,尝试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当你一旦成功就会给你自己带来自信心
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参加一些和自己生活工作关系较远的一些活动或社交,听听后收集别人对自己的反馈
C.害怕破坏关系不敢表达:
你可以和咨询师或知己的朋友谈谈关系对你的意义
在关系里找到大家都心平气和的时候来试着表达
D. 害怕吵架而不敢自我表达:
需要对吵架有新的认识,吵架是激烈的沟通的一种方式,不要过于灾难化的看待吵架
图/Pinterest
2、偏离的自我表达——攻击性的表达:
最好能进行自我成长和自我探索,去面对自己内心脆弱恐惧的部分,让自己内在的部分勇敢和长大
表达的时候尽量以“我“为开头,尽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而尽量不要以”你“为开头,表达对对方的指责。这样就可以回到自我表达的轨道上顺畅表达,从而别人也可以顺畅接收到你要表达的信息。
3、出界的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需要注意表达的度,要进行自我探索分辨是谁的需要。
另外在这种自我表达的过程里注意倾听,倾听对方的感受,想法和需要,不要一听到对方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就对对方是和自己对着干,不知好歹等等,尝试着停下来,听进去,听到以后自己感受一下,思考一下,并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女性的自我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可以不仅使自己从关系中受到滋养,也可以滋养关系,有越来越多的更真实的自我表达,就可以让自我和关系达到和谐。
双方会更信任和更愿意维持这个关系,同时让关系越来越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 END —
原标题:《“女孩子的出生是不受欢迎的”丨女性该怎样表达自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