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证明自己“和男孩一样”,是《姐姐》的莫比乌斯环

2021-04-07 1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简单心理APP 简单心理

在最近上映的电影《我的姐姐》里,一名孕期子痫的产妇躺在医院,生命危在旦夕。但坚持要生,因为怀的是男孩(已经生两个女孩了)。

安然(张子枫饰)很生气,质问产妇的家人:这种情况一般保大弃小。坚持要孩子,母亲会没命的。

丈夫一家也很气:这是我家的事,要你管。

没想到,这时产妇吊着一口气说:我自愿的。

这种“自洽的牺牲”太似曾相识了。事实上,我身边的“扶弟魔姐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养弟弟,我自愿的”。

自愿当然是可以的。但我好奇:你有没有权利“不自愿”?

当你自愿去做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在过一种被迫“伟大和高尚的人生”?反过来当你说“不”的时候,周围人指责的声音是否会让你无法承受?

心理咨询师王雪岩认为,重男轻女的文化,会孕育出许多“自虐”的女性。这些女性,通过牺牲来证明自己值得存在。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获得来自养育者的接纳。

为了生存,她宁愿选择牺牲,并合理化这些牺牲。

重男轻女的家庭下,女孩的创伤是:她的痛苦不被看到、不被承认。她的需求是“次等的”,次于这个家庭中所有的男性。

作为女性,她的痛苦被掩藏、被否认、被高尚化,甚至被当成玩笑。

她要付出非常多、非常狠的努力,去“一次次证明”自己和男孩一样值得被爱、生来足够。

她们试图向原生家庭求证:现在我事业成功、自强自立了,每个月还给弟弟打钱、给他买房,那我值得被爱了吗?我跟弟弟一样了吗?——好像一个莫比乌斯环,没有尽头。

很多时候,“自愿”是一种被裹挟的决定,是被包装成“选择”的道德绑架。

姐姐有不养弟弟的自由吗?来看看电影的现实版。

2013年,天涯社区有一则梗概相似的故事,被认为是《我的姐姐》所取材的现实版本。

现实中的结局是,姑妈找了一个农村收养家庭,博主@公马密码gmmsb2b坚决把弟弟送养了。后来,她读完书后去广州结婚生子,有一个女儿。

有评论认为,她是“姐姐”中的少数。她坚持反抗了一个压在姐姐身上的“大不韪”,非常强势地赢得了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战。

但姐姐的人生并不是爽文。

50几页的评论区,几乎与她当年的亲戚如出一辙:骂这个女孩没良心,养弟弟是“佩服你伟大”,不养弟弟“你不是人”。

当事人说:我至今没有从噩梦中醒来。

“弟弟的存在就像一块巨石,是潜意识中父母对自己的否定”,他不断提醒你那些与父母无限博弈、精疲力尽的日子。

作为一个姐姐,你要付出什么代价?

有人质疑:是不是过于夸张?养个弟弟而已,你的人生就赔了吗?

那我们来看数据。现实中,刚成年的安然决定要自己抚养小孩了,然后这个小孩是真实的(而不像电影中那样一夜之间转变为一个句句充满哲理、谦让体贴、为人着想的“完美大人”)。作为一个姐姐,你要付出什么代价?

1)当一个弟弟/妹妹生病时,姐姐(比哥哥)更容易缺课,因为她们需要去照顾孩子。弟妹每生一次病,性别差距增加近8个百分点。

我曾经看到一份英国的材料,非常震惊。它讨论的是“如何缩小性别差距”,卫生官员认为:

提升女孩教育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给她们的弟弟妹妹打疫苗(因为孩子少生病,姐姐才能多上学)。

在这份文献中,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Marcella Alsan分析了38个中低收入国家超过12万青少年的教育数据。她和同事发现,当家里的弟弟/妹妹病了几个星期,年长的女孩似乎比年长的男孩更容易缺课,因为她们更多地照顾生病的弟妹。

“如果有一次疾病发作,性别差距将增加到近8个百分点”,Alsan说如果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疾病发作,两性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上升。”

2)被迫成为“姐姐”,可能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创伤。

当我们谈论“姐姐”时,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之下谈论的。作为女孩,她们早年在家庭中的需求被持续忽视。即:她们并非自愿成为姐姐,而是“强迫性质的看护者(compulsive caretakers)”。

在这种被迫照顾其他孩子的关系中,“你没有一个可靠的成年人可以求助”。

田纳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除了颠覆孩子的发展,这种“角色逆转”可能会在孩子成年后留下深刻的情感创伤。许多人经历了严重的焦虑、抑郁和心理困扰,一些人报告有饮食失调和药物滥用问题。

亲子关系研究者Jenny Macfie认为,这种责任感和强迫性的照顾也会伴随ta们进入未来的关系,因为“在童年时报告角色混淆的成年人可能在身份发展上有困难”,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一个人的浪漫关系。

3)每个人都觉得你应该养,但没有人提供实际帮助。

对“兄弟姐妹照顾者”的首项研究 (Wijedasa, 2017)发现,ta们比其他人更难获得实际和经济支持。

作为家里的“小大人”,ta们最常遇见的问题是:

贫困问题。Farmer和Moyers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75%的兄弟姐妹照顾者生活在贫困之中。如果ta们不得不换工作(或调整工作时间)来照顾孩子,ta们就会失去收入;

住房。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兄弟姐妹照顾者都面临着过度拥挤的问题;

人生计划的搁置和延迟。许多兄弟姐妹的看护者都把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搁置了。当ta们必须照顾家庭中的另一个(或多个)孩子时,通常在18-30岁之间,正是年轻人想要恋爱或追求事业的阶段。但ta们往往需要推迟学业、人际关系或工作。访谈显示,一些已经卷入恋爱关系的人把这种关系推迟了,并决定不再和ta们的伴侣同居,直到照顾责任结束。

Sibling carers,英国针对“兄弟姐妹照顾者”的支持网络

PS:很多人看完《我的姐姐》后,对电影的结局意见很大。

原因在于,看到前半段的时候,觉得在讲“我的故事、我们女性的故事”。看到后半段——姐姐签字送养前痛苦的眼泪,接着和弟弟开心自由地跑出了那个家时——又感觉到了深深的背叛:

你们这么编,和那些“姐职规训”的亲戚又有什么两样?

你们明明了解女性的创伤,却选择和姑妈一样传递创伤?

把弟弟塑造地这么可爱,送养了天使,姐姐就是魔鬼呗?

……

电影是一种个体的叙事。可能存在坚持抗争的安然、妥协放弃的安然,也可能存在自我和解的安然。我们不讨论个体的多样性。

不过,作为现实中的女性观众,我们对“亲情绑架”这个结局的创伤感受也是真实的。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如果愤怒,你就表达。不要否认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是合理的。

为什么女性总是需要“自愿牺牲”?为什么女性只要考虑一下自己,就被认为是“太自我、太自私”?

我也好想为那些现实中的姐姐问问,凭什么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