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盏春茶,清润你的生活
柴米油盐酱醋茶,若是你把这每天都要面对的7件小事拆开来仔细看,便会发现“茶”在其中似乎有些异样——柴米油盐,无一不是与维持基本生存有关的部件,而“茶”似乎并不具备如此强烈的天赋,可也正是因此,反倒证明了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漫长的时光浸润后,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每日的生活所需,亦变成了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生活方式。
春季的茶园,风光甚美。
在江南,绿茶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会备上一点的东西,讲究的人会将时令作为选择标准,“明前”、“雨前”是断然不可混淆的标准,至于产区亦会有细分化的要求,朴素的人家则更多是量力而行,也不管什么时令产区了,买上一些在承受能力范围内的,给自己泡上一杯,便有着浮生半日的悠闲。至于选择的品类,大多也是江南地区常见的那几款,龙井、碧螺春是响当当的品种,而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等亦是常见——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茶到底有什么区别?
西湖龙井 色与味聚齐
要说绿茶中鼎鼎大名的,非龙井莫属,名前缀上“西湖”二字,便又多添一份“烟雨空蒙”的感觉,似乎一下子便能将春日里的西湖色味尽揽怀中。
龙井二字,指的不仅仅是茶,还是泉名和地名——位于西湖翁家山西北麓的龙井村便是其来源,据说,此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东吴在这里求雨得雨,故而被称为“龙井”,而产自当地的茶会声名鹊起,则不仅仅是因为北宋时候的高僧喜用之待客,更是因为它的“出圈”故事和喜欢下江南的乾隆有关。据言,乾隆下江南之时,曾在狮峰山采茶,之后听闻太后染病,便匆匆赶回,连茶叶也忘记从袋中取出。到了京城,乾隆立刻去见太后,不想太后却被他身上的香气吸引,细究之后才发现是龙井飘香。机灵的宫女立刻取茶叶冲泡,喝完之后,太后顿觉神清气爽,病都好了。就此,龙井茶与乾隆的缘分便这么结了下来,之后更是御封十八棵茶树,为其增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以龙井为代表的绿茶,多以玻璃杯为容器进行冲泡。
乾隆带去京城的龙井到底有没有经过炒制、是否真的好喝,这暂且不论,但光是看他选定的采茶地点,懂行的人多会忍不住点点头。虽说都叫龙井茶,但产地不同,这当中的区别也相当之大。
如今的龙井茶核心产区,被称为“狮龙云虎梅”。“狮”字号产地以狮峰为中心;“龙”字号产地以满觉陇为代表,与“狮”字号西湖龙井茶生产区域接近;“云”字号代表为云栖;“虎”字号产茶地以虎跑知名,而:“梅”字号产地,指的则是在梅家坞。在这五个产地中,又以“狮”字号产地的龙井茶最为出众——水分、光照、土壤、微气候……这里的风土最为出色,种植出来的龙井亦是品质上乘。
至于龙井茶的冲泡,则以85℃-90℃的山泉水为宜,注意在冲泡时不要盖盖子,以免造成温度过高、茶叶发黄等问题。
碧螺春 一抹洞庭春色
不说别的,“碧螺春”这三个字一出,便是一场江南春雨雾蒙蒙的朦胧之感呈现在了茶客的面前,以至于很多人在尚未品尝这来自苏州吴中太湖之滨的洞庭山香茗之前,早已经知道了“碧螺春”的大名。
作为与龙井齐名的另一款来自江南的茶叶,碧螺春的原名却并没有这般风雅。在清人汪应魁的《柳南续笔》里,就曾记载了这样一桩趣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吓杀人’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是名茶云……”所谓“吓杀人”,写做“吓煞人”或许更容易理解,作为吴地方言,这三个字指的便是“十分”、“特别”、“出乎意料”等意,这篇短短100多字的小文详细描述了碧螺春的曾用名的典故,而接下来的半段,则将碧螺春得名的原因讲了个清楚,“己卯岁,车幸架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仔细看看,这江南茶叶的美名典故,竟大多都与喜欢下江南的皇帝有些关系。
炒茶,靠的是技术,尤其是手工炒茶,对于温度的把握更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
碧螺春之所以如此叫人念念不忘,这颜色想来是十分让人惊艳的。在加上其外形卷曲如螺、白毫朦胧毕露的模样,更是有娇嫩之气,冲泡之后,因独特风土而产生的花果香气是这款茶的一大特色所在,伴随着烟烟袅袅的香气,甘厚鲜醇的滋味着实回味无穷。
碧螺春的独特造型,也是茶客欣赏它的一种方式。
有意思的是,碧螺春的冲泡手法也有些不同。烫杯之后将90℃左右的山泉水倒入其中,之后再投茶,待其自然浮沉,等茶汤凉至合适的温度后,即可入口。此外,亦有将茶叶放入烫好的杯中,之后再沿杯壁轻柔注水的方式,都是为了不烫伤烫老茶叶,使其可以在最舒适的状态下,自然释放其风味。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较龙井茶的名声在外,碧螺春似乎显得更低调了一些,可实际上,太湖洞庭山不止有碧螺春,还有极为美味的河鲜,在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节上,除了碧螺春之外,你还可以看到许多本地船点与精心烹制的河鲜,滋味甚美。若是春日得闲,亦可去到当地,寻一处民居,喫喫碧螺春茶,再品品吴中美食,笃悠悠地感受一下烟花三月的江南味道。
太平猴魁 高山里的纯净滋味
要讲太平猴魁,可能得先说个故事。据说最初太平猴魁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山民在采茶时发现长于峻岭石峰间的野茶品质卓越,香气高扬,但苦于无路可抵达茶树所在地。回家之后,他突发奇想,通过训练猴子来替代人,借助它们强大的攀岩能力去采摘那些品质卓越的野茶。当人们尝到了用猴子采摘的茶叶制作而成的茶时,纷纷表示其品质出色,便将它取名为“猴魁”。
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它巧妙地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但和事实的真相却相距甚远。实际上,茶界很多人都认为“太平猴魁”的前身是产于太平县的太平尖茶,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太平人到南京、扬州、武汉等地经商、生活,来自太平县的茶叶也开始逐渐走红。彼时,住在猴岗的茶农王魁成凭借着自己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敏锐地将茶叶挑选的步骤进行了提前,从鲜叶开始精挑细选,并精心选择茶园,辅以精工细作,生产出了一批高品质的尖茶。由于王魁成的名字中有个“魁”字,而这些尖茶也属于“魁首”之作,再加上茶叶是来自太平县的猴坑、猴岗一带,“太平猴魁”就此得名——时至今日,太平县已经成为了黄山区,太平猴魁也已经走上了大面积种植加工的道路,但对于真正的茶客来讲,能被称为“太平猴魁”的茶叶,还是得来自安徽黄山的黄山区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和颜家一带,其中,又以猴坑高山茶园的为上上之选。
太平猴魁从样貌上来讲,便跟龙井、碧螺春大不一样。
和形貌动人的龙井、碧螺春不一样,太平猴魁的样貌看上去便威武不少。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说的便是如此,也有人更形象,直接用“两刀一枪”来形容,更是多加一分来自山地的豪迈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猴魁本身并没有什么“明前”的说法,盖因为这种茶树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本身气温就低,等茶叶到了能采摘的时候,或许早已经过了清明这一节气,所以若是有人打着“明前猴魁”的旗号来卖茶,那可得多加小心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