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什么是人生的终极悲剧?哈姆雷特给出了答案

2021-04-07 19: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什么是悲剧?

人往往会用悲剧来形容一段时间、一种生活、甚至是一个人生。说某人的生活就是悲剧,大多时候都是在说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断地从一个苦难中爬出,随即掉入了另一个苦难。

没错,苦难可以说是悲剧的代名词,它们的区别,无非一个是身处其中的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是旁观者的客观评价。

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说苦难就是悲剧的话,那么每一个曾存在过的人生终将都会成为人类总体悲剧的微小注脚。在无常的世事面前,一切人类的努力,都终将化为泡影。

那么悲剧又能有什么意义呢,仅仅是对那些偶然、庞大、让人毫无抵抗力的灾难的描述?还是对现实与梦想之间悬殊力量的忠实记录?抑或是呈现出必然性摧毁希望时人类那毫无意义的挣扎?

如果是这样,悲剧就不会成为人类文化当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也不会给人在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洗礼。

那么悲剧究竟是什么,对于人来说,悲剧的意义又是什么?不妨先来看看那部众人皆知的,也是少有的在剧中就大声地标榜“这就是悲剧”的《哈姆雷特》,也许在这之中,我们能找到悲剧受人青睐又给人带来价值的根源所在。

——《哈姆雷特》梗概——

丹麦国王老哈姆雷特猝然离世,传在花园被毒蛇咬伤至死。

两个月后,国王的弟弟继位,并娶了老国王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嫂子。

正在德国留学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面对老国王的死因、新国王的登基以及母亲的失节,他疑虑重重。

他在德国留学的好友霍拉旭说看见老国王的鬼魂,并安排哈姆雷特与其相见。

先王的鬼魂告诉儿子,他实是被弟弟毒死,并叮嘱儿子要为自己报仇,而对于失节的妻子,先王又不愿去伤害。

从此,哈姆雷特陷入了人生的困境,在复仇计划和现实之间犹豫徘徊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To be or not tobe, that is a question)。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或者反抗人生的苦难,这两种行为,哪一个更高贵?”

另一边,哈姆雷特和御前大臣的女儿奥菲利亚早已相爱,但大臣看出哈姆雷特的处境,于是阻止女儿与哈姆雷特交往,甚至向新国王表明衷心,强说自己的女儿拒绝了哈姆雷特的爱情。

哈姆雷特请来一个戏班为国王演出,剧目是《贡扎古之死》,讲的是公爵贡扎古的侄儿贪图公爵的财产在花园里把他毒死,然后又得到了贡扎古妻子的爱。

当演到花园谋杀那一幕时,新国王大惊失色,转身离开。哈姆雷特的母亲斥责他得罪了新国王,哈姆雷特也反唇相讥,期间哈姆雷特发觉王后寝宫帷幔之后有人的声音,以为是国王,一剑刺过去,没想到却误杀了自己爱人奥菲利亚的父亲。

国王以此为由,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并暗中指使英王将其除掉。意外的是,哈姆雷特途中被海盗俘虏,并靠自己的勇气赢得了海盗的尊重,被送回了丹麦。

哈姆雷特在返程的路上,遇到了国王和王后为首的送葬队列,哈姆雷特默默的观察,竟然发现下葬的是自己曾经的爱人奥菲利亚,原来她因父亲死在自己爱人手中而失魂落魄,最后溺死在河中。

哈姆雷特悲痛万分,希望掘墓者将他和奥菲利亚一同埋葬,奥菲利亚的哥哥见到这个杀死父亲和害死妹妹的仇人分外眼红,国王见状建议他们决斗来解决,并私下实施了趁机除掉哈姆雷特的预谋——将奥菲利亚哥哥的利剑上涂上了毒药,而哈姆雷特则拿着决斗规定的圆头钝剑。

决斗开始,哈姆雷特领先两剑,国王赐酒,哈姆雷特却让母亲喝了。

接下来奥菲利亚的哥哥趁哈姆雷特疏忽之际,刺中他的胸口,而哈姆雷特夺过剑也刺中奥菲利亚哥哥。

此时王后却摔倒在地,原来酒中毒药发作,而奥菲利亚的哥哥也指着国王喊道,凶手就是国王。

哈姆雷特坚定地起身,将沾满血的毒剑深深插入国王的胸口。

随后人们把垂死的哈姆雷特扶上王座。

哈姆雷特对着他忠实的朋友霍拉旭说到:我死了,霍拉旭;猛烈的毒药已经克服了我的精神,我不能活着听见英国来的消息。可是我可以预言福丁布拉斯将被推戴为王,他已经得到我这临死之人的同意;你可以把这儿所发生的一切事实告诉他。此外仅余沉默而已(The rest is silence)。

霍拉旭举起手,高声说道:善良的人们,这就是悲剧。

——剧终——

在《哈姆雷特》的最后,霍拉旭代替作者或观众喊出的那句,“这就是悲剧”,指的是什么呢?

从平常的视角来看,国王被谋害毒死是个悲剧,王子被复仇的计划折磨是个悲剧,王子与爱人无法在一起是个悲剧,王子误杀了爱人的父亲是个悲剧,王子与爱人的哥哥决斗是个悲剧,王子的母亲被毒死是个悲剧,王子最终的结局同样是个悲剧。

当我们提出《哈姆雷特》这部剧作为悲剧的关键究竟是什么的时候,自然可以说,这一连串的事情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的悲剧,但这样的结论就犹如一种对苦难的机械堆积一般毫无建设性。这个悲剧仿佛就像是一连串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了第一块,后面就不可避免。

这种宿命般的悲剧因果链条,自然会给人带来人生的无力感,同时也会吓退人的理智,让人在悲剧到来之后放弃思考,从而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如果仔细的去体会《哈姆雷特》中的意味,用一种设身处地地方式投入到这个悲剧当中时,作为观众就会发现,真正的“悲”并不在这一个个的悲惨的结果中。

观众对哈姆雷特遭遇理解越深,就越有一种情绪在胸口积郁。那一个个惨状,虽然会让人觉得惋惜、心生同情,但还有一样东西,却在怜悯之中生出一种嫌弃、厌恶。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哈姆雷特的悲剧,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在于当灾祸加之于他身上的时候,他内心的纠结和行为的反应。

最典型的就是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或者反抗人生的苦难,这两种行为,哪一个更高贵?”在复仇阴影之下的哈姆雷特,内心中表现出的纠结反复、利弊权衡,就为其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鲁迅的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放在这里恰好能够对立的说出悲剧的一种二元特性,一方面有现实的不幸,另一方面也有内心的不争。哈姆雷特的悲剧,在现实不幸的表面下,是其性格或者说行为准则的悲剧。不能说这悲剧早已注定,但却可以说,这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在他的心里早早就埋下了种子。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灾祸、不幸是悲剧,但这并不能给悲剧以悲的摧毁性力量,终极的悲剧,就是在灾祸和不幸之下,人内心的理解与随之做出的反应。终极的悲剧,终归不是在外界,而是在人的内心。

对于现实中的哈姆雷特来说,To be or not to be, 从来就不是一个question。而对于那个纠结于内心的哈姆雷特来说,这是个在内心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就不能再被称为问题了。

最后,这个问题,也只能在现实领域里被解决。哈姆雷特最终也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哪怕只是在死前的片刻,当他说出那句“The rest is silence”时,他终于用自身的历程回应了他自己纠结的那个问题,用行为回应了思想,用悲剧对照了性格,多说无益,一切终将归于沉默,唯有真实存在过的人的行为会变成故事流传下去。

所以说,悲剧的价值,就在于那种终极悲剧,也就是现实的不幸加上内心和行为的反应,是客观之下的主观悲剧。而这种悲剧价值的意义,就是能够带给观众以反思,让观众可以在同理心的作用下,深入那种不幸的境地,产生一种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如果是我,该怎么办?”

悲剧由此就在一种对悲观现实的描述里,生发出了力量。这力量并不来自于悲惨的遭遇,而是在这种遭遇下,人类心灵所能迸发出来的,让人可以超越灾难,可以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痛苦中看到坚定,在崩塌里看到重生。

有趣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作品里少见悲剧,而悲剧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人们在影视作品里哈哈大笑,却对着社会新闻泪流满面。什么时候,悲剧可以真正的回归其该有的位置,人们就可以获得一种比所谓“鸡汤”、“正能量”更有力的武器,凭借这种武器带来的反思,瞥见人性的光辉,从而坚毅的站在灾难之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