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城计|夏南凯:节点之上,松江新城要建设城市副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 王琳杰  实习生 张轶帆
2021-04-07 11:4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松江建城,可溯至唐天宝十年(751年)之华亭县,而“松江”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也早在元初1278年便有。“自古云间多名士”,长足的历史积淀和文教传承,使松江素有“上海之根、海派之源”的美誉。1950年代后期,为纾解市区人口、分散工业企业,上海市规划建设了5座卫星城,松江便居其列,定位以照相机为核心的精密仪器制造基地。而后几十年,松江的定位逐步升级。本世纪初,上海市提出“一城九镇”的战略构想,“一城”便是松江新城。依托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优势、沪杭廊道的区位优势,新城随后规划建设了松江大学城、泰晤士小镇和G60科创走廊。至此,文教、科创成为松江新城的两块招牌。

在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中,松江新城的定位和功能进一步明晰:松江新城加强G60科创走廊战略引领作用,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发展文创旅游、影视传媒等特色功能。松江新城正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如何重新界定新城与主城区的关系?如何调动产业、人口、交通基础优势?有哪些发展短板有待补齐?怎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节点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工、城市评估与开发中心首席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夏南凯。结合自己参与松江新城规划、建设的经历与体悟,夏南凯教授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夏南凯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松江新城在五个新城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

夏南凯: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言及新城不能只局限于规划方案中的几亩地、几方田,视其为一个密闭的空间;要把新城视为一个区域的核心,推广新城这个概念,盘活整个区域城镇圈的发展。

松江的空间形态、发展基础与积淀与其它新城有所不同,因而在“五个新城”发展中占据独特地位。我个人倾向于松江新城是一个城市副中心的概念,是在未来20至30年能与陆家嘴、临港新片区遥相呼应的一个角色。从空间上看,上海东向、南向、北向分别是东海、杭州湾、长江三处水域,陆域空间的发展腹地有限,当下唯有向西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范围。那么松江就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会,肯定能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区域。在交通区位方面,与青浦、嘉定等新城的单线交通布局不同,松江未来是以松江南站为枢纽、洞泾为次节点的双线、三线铁路融合的交通网络布局,将活跃于上海市域内外的交通联络。在人才方面,大学城毋庸置疑是松江新城独有的积淀和优势,在提升发展效率和效能上至关重要。 

澎湃新闻:松江新城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补上的短板有哪些?

夏南凯:短板主要在于土地效益、产业特色、人才导入、产城关系四个方面。其一,当前松江地区的土地效益较低,这一点主要体现于九亭、洞泾、泗泾、新桥几个贴近市区边缘的城郊过渡地带。受市中心磁力和市场化运作影响,大幅削减了农业用地,开发密度也高于其他郊区,但以别墅群、高端住宅项目为主体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仍存在很多的产业低效用地。其二,缺乏特色、支柱的产业。松江新城因开发历史过程较长、产业门类较多,没有像金山石化、宝山钢铁、嘉定汽车一样形成“地域加产业”的发展特色,也缺少高精尖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此布局。其三,人才缺乏外部引入,依赖现有存量。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新城目前的人才资源总量、人才队伍结构不能满足未来的建设需求。其四,职住平衡需要继续巩固。新城周边市镇的居住人口密度较高,反映出当地商业服务和生活配套齐全,但由于缺乏产业适配,出现了工作日密集跨区通勤的现象。 

澎湃新闻:松江新城该如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效能?

夏南凯:现阶段松江新城发展产业需要“引凤”和“孵化”并行。

“引凤”,是要从G60科创走廊整体推进的角度,引入高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除了总部,还要布局头部企业的核心研发基地和供应链关键节点,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结合政府的工作,形成产业群、产业链。比如说引入“中国中车”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这样的企业有充分的技术和资源积累,智能化转型也较快,能带动一大片产业区域。重点要关注信息技术相关的互联网产业,以及如智能电动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较快的应用技术行业。当然,松江在引入企业时也要有点“腔调”,要有一套标准,比如标杆企业的规模要达到百亿级乃至万亿级、要把这些企业核心业务板块放进来,这样才能高效打造高能级的产业集群。

“孵化”,就是要调动新城现有的园区、技术、人才优势,培育一批创新创智的企业。松江对产业下了很大的功夫,开发了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松江综合保税区,创办了一些高端芯片制造企业,也打出了G60科创走廊的招牌,但目前产业效能尚未完全发挥。比如智能芯片产业,过去我们关注芯片的生产制造,忽略了芯片产业对环境的特殊要求;今后松江新城可以发展芯片研发和服务的业态,用好用活精密仪器制造业的“老人才”和大学城的“新人才”;要以高校为原点布局规划园和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淘汰、改造一些相对落后的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有前途的创业企业;如智能电动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在培育高端制造业方面,松江需要向深圳学习。我们现在看到了大疆无人机取得的成就,但也要研究其背后深圳市提供的良好创业条件:如高端人才吸引政策、社会服务政策,环境提升政策等。尤其土地使用政策。松江在上海市域不仅具有区位优势,空间上也有相当的储备,改造低效产业用地,充分利用留白地块,避免重回低效产业土地开发的模式,好钢放在刀刃上。

归根到底,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政策,帮扶本土企业实现“从0到1”的跨越。 

澎湃新闻:对接产业需求,松江新城该如何补齐人才短板?

夏南凯:我们现在看到松江有大学城、有G60科创走廊,但实际上它的科创能力是有断代的。我们在对空间进行规划时,不能大概划出大学城的区域范围就结束了,还要根据产业需求对学校的类型与构成进行研讨。而目前松江大学城内的学校,集中于文科、商科两大领域,对产业发展有帮助,但不是最优适配。

产业要发展,就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松江新城需要规划一所优质的大型职业教育学校。一是因为市场有需求,松江有很多中大型的制造企业和产业园,就需要对应的职业技术人才。二是因为结构要优化,上海拥有丰富的学术科研人才,却缺少高层次的专技人才。但是现在上海的很多职业学校,都变成了高中、大学,把职业教育变成了研究型的学科,这于制造业发展是不够的,在松江新城发展高技术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补短板的重要工作。 

澎湃新闻:新城发力,交通先行。松江新城如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松江枢纽高质量发展?

夏南凯:不单单是松江新城,这一轮“五个新城”规划中突出的设计亮点,就是提出TOD(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加快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铁与地铁、高铁有什么不同?地铁站点多的运行速度较慢;高铁运行速度快,但站点少,主要布点核心区域;城铁则是介于两者之间,起到城镇群层面的连通作用。

怎么建设城铁?我的意见是要依托现有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轨道复线。东京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的对象。新干线在建成后,为了缓解运输压力、提升运输效率,东京市牵头多个地铁运营公司,在最繁忙的路线拓展复线提高运力。这一做法,也可以减少建设成本和空间的投入,多快好省地搭建起市域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