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初心奋斗者|蝶恋花、超级工厂……看花博会“光明力量”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邹娟
2021-04-05 08:4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建党百年,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的精神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上海这座城市不断地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3月1日起,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百年初心奋斗者”系列稿件,记录幸福生活背后,奋斗者们的身影。

花博会主馆世纪馆造型是展翅的蝴蝶,寓意“蝶恋花”;为保证所有鲜花“精准”开放,建设团队打造花卉“超级工厂”;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已退休的总设计师仍活跃在第一线……

世纪馆效果图  光明集团供图(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皆为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5月21日,被誉为中国花卉界“奥林匹克”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在上海崇明开幕。3月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已成型的花博会现场走访获悉,满园春色的背后,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那就是光明花博会项目建设团队。他们中有一线劳模工匠,有打造花卉超级工厂的“护花使者”,还有站好退休前最后一班岗的总工程师,一同为花博会建设贡献“光明力量”。

上海速度:农田变“森林百花盛宴”

2018年4月9日,上海崇明获得了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举办权,同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将花博会园区的建设任务交给了光明食品集团。两个月后,花博会统筹协调指挥部成立,拉开了建设花博会的序幕。

本届花博会涉及花博园区及光明花博小镇的总施工范围5.04平方公里,相当于466个标准大小的足球场。从奠基到开幕的近两年里,光明花博会项目建设团队完成了从设计建设到竣工验收,从拆迁腾地到策展布展,从一片农田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任务艰巨可想而知。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10平方公里的展区内,六大展馆英姿初现,7万棵苗木提前扎根,近2000万株花卉含苞待放,期待着以最佳状态,生动演绎“花开·中国梦”的主题。

光明花博会项目建设组负责人刘权平告诉记者,事实上,花博会展示区域,就是一片农田。建设目标,就是先变农田为“森林”,再打造森林里的百花盛宴。

“树王”和“蝶恋花”

在花博会现场,大片苗木已种植或暂种容器园。苗木建设组现场负责人诸伟琦介绍,所有苗木,树杈的方向,高度都有专属要求。在玉兰园,他们更是花费数万元找来一株玉兰“树王”,整个花博会现场,花和树,相映成趣。

容器苗圃园,苗木可直接移栽,不伤根。

场馆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做到精品水平。

复兴馆总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整体屋面联通,以中国古典坡屋顶和柱廊为架构,安装近3400根钢梁,钢结构吨位达6500吨,层叠激荡的坡屋面寓意复兴之路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为全国各省市花协以及港澳台提供室内布展空间。该场馆获得美国WELL标准的金级认证。

刚种下的玉兰树王

世纪馆总面积1.3万平方米,采用大跨度空间蝶形曲面清水预应力混凝土薄壳穹顶结构建造技术建造,以大牡丹环绕构筑“彩蝶戏牡丹”的美好画卷。左边的翅膀用来展示珍贵草本木本花卉,右边的翅膀展现人与花卉的和谐关系。该项技术为全国首创。项目建设组顾冉介绍,6月底,配合建党百年主题场馆花卉将更换红黄色为主色调,并演绎“蝶恋花”主题。

竹藤馆总面积400平方米,用的无配筋超高延性砼(UHDC)材料及3D打印模板+喷射砼新型数字建造工艺,主要用来展示各种珍贵的竹子以及现代竹藤工艺。该项技术为全国首创。

超级花卉工厂让鲜花“精准”开放

在花博园深处,有一处超级花卉工厂,不仅全自动操作,恒温恒湿,还能根据实际需求控制开花时间。

超级花卉工厂 

光明集团透露,这个智能温室约7公顷,于2020年11月全面投入使用,是光明在上海最大的花卉超级工厂,花博会期间承担供花任务。

智能温室储备有250余万株一二年生草花,和250万盆宿根花卉,主要用于初期布展和运营期间换花以及应急用花。温室温室不仅配置有自动化肥水灌溉系统、苗床物流系统,而且还有气温控制系统、植物补光系统。通过精确计算,实现精准光照和气候控制,稳定花期调控和花苗生长。

超级花卉工厂恒温系统 

花卉产业组现场负责人池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花博会期间,为了达到花博会“一夜开花”的景观效果,花卉组开展多项栽培技术研究,对反季的菊花、荷花、月季、芍药等开展目标花期调控措施,利用“定植时间”“摘心技术”“光周期”“休眠处理”“修剪时间”等技术集成,争取精准实现花博会期间花开满园。

“比如,在这个超级工厂,我们现在在控制的,就是让绣球花和芍药延期开放,菊花和凤仙花提前开放,海棠花正常时间开放。”池坚说道。

为了保障花博会建设,光明集团动员了一切可动员力量。 比如,2020年8月退休的光明地产总工程师袁小忠,至今仍在“花博小镇”的项目现场忙碌,“我是个有农场情结的人,1976年参加工作,职业起点就在脚下这片农场,如今能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是一种圆满。”

    责任编辑:李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