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网评“英烈保护”:依法治理,不枉不纵

郑岩/人民网
2021-04-04 00:32
舆论场 >
字号

4月1日,在“海空卫士”王伟烈士壮烈牺牲20周年的日子,一名63岁的男子因在微信群聊中辱骂烈士王伟、侮辱烈士遗孀被依法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侵犯英烈荣誉的言行重拳出击,彰显了崇尚英雄、尊重英烈的社会共识与价值导向。

旗帜鲜明地反对恶意抹黑英烈行为,提防历史虚无主义侵袭,我们义不容辞。从捏造“狼牙山五壮士”偷吃群众萝卜,到臆测牺牲官兵人数,一些人披着“还原”真相、“研究”历史的外衣,手握一些七拼八凑、漏洞百出的所谓“史料”如获至宝,言之凿凿地公开批评质疑英烈事迹,言论极具迷惑性、煽动性。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具体的人和事,而是通过否定史实、消解崇高,最终消弭民族意识、国家认同。在这种恶意为之的行为面前,法律之剑不容许丝毫的退让与迟疑。

也应看到,在司法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学术性的历史探究与恶意侮辱诽谤的界限。历史事件年代久远,事实细节难免不清,这为进一步考证挖掘提供了空间。但是,任何学术研究都应该作风严谨、基于事实。特别是针对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及事件,考证及发声必须扎实有据、慎之又慎,切不可无实事求是之意,存哗众取宠之心。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不仅要认清恶意抹黑者的险恶,也要避免自己成为错误言论以讹传讹的传声筒、放大器。客观来说,一些网友缺乏相关历史知识及价值观教育,对英烈缺乏敬畏,常常被所谓的“秘史”“重评”等言论蒙住了双眼;一些网友抱着“吃瓜”心态看热闹,容易被那些刻意吸引眼球的言论带歪了节奏。那些虽无主观恶意,但转发、跟帖、点赞抹黑英烈言论的网友,客观上造成谣言的二次传播,为诋毁英烈行为推波助澜,也是不应该的。

有底线才有自由,有边界才有秩序。从英雄烈士保护法,到民法典,再到刑法修正案,相关法律除了明确违法者必须承担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也从研究宣教、纪念活动、设施管理等角度做出规定,汇聚起知敬畏、守底线、扬清风的强大能量。

此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全社会弘扬纪念、缅怀、崇尚、学习英烈的浩然正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净化网络空间到讲好英雄故事,从丰富纪念活动到完善荣誉表彰,在告慰英烈的同时,我们欣慰地看到,更多人自觉地接过了他们手中的火炬,让英雄不独行、精神永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长出锋利的牙齿还只是第一步,精神播撒出希望的种子,才能从根源上祛除抹黑英烈的行为。

(原题为《人民网三评“英烈保护”之二:依法治理,不枉不纵》)

    责任编辑:王晓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