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普 ▎芒市最全的非遗项目和文物保护单位!

2021-04-02 22: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微美芒市—芒市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号

近年来,芒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秉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着力构建芒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目前,芒市共有在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州级项目11项,市级项目37项,《傣族剪纸》(国家级)项目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代表性传承人6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已故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已故2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已故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已故6人,退出1人)。有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20个,其中传习点12个,展示点3个,展馆(厅)5个。

下面请看详细介绍:

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剪纸

剪纸是傣家人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最质朴的方式之一。傣族剪纸有着构图大气丰满,造形浑厚概括,图案匀称得体,线条变化流畅的特点,其不仅注重点、线、面有机的结合,在布局上还注重繁与简、疏与密的合理分布。傣族的剪纸与中原剪纸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傣家人不但剪纸,还剪布、剪金属。布剪和金属剪的产生,有效地拓展了傣族剪纸艺术的生存空间,是傣族剪纸技艺的延伸和发展。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纸”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8月20日,“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傣族剪纸”做 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也随之入选。

傣族剪纸展示图▲

《傣族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证书▲

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象脚鼓

象脚鼓舞,傣语称“嘎光”。傣家人每逢“出凹”(干朵节)、泼水节等重大的节庆活动时,都要跳“嘎光”。傣族民间的象脚鼓,从外形来看,可分为长鼓和短鼓两种。象脚鼓舞深受傣家人的喜爱,在芒市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成年男子都能表演,是傣家人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项目。

象脚鼓表演▲

省级非遗项目——傣族传统制陶技艺

芒市傣族传统土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新石器时期制陶工艺的遗存。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制作的陶器已成为了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在《明史﹒百夷传》、《百夷纪略》等众多的史料中,就有了傣族制陶和用陶的记载。芒市传统的傣家土陶由于取材于天然的泥土,使用的又是较为原始的手工制作技艺,经过打坯、制坯、成型、露天烧制等程序,不施釉色,烧制后呈现出漂亮的浅赭红色和米黄色,故而看上去要比其它陶器显得古拙。这使得傣族土陶拥有了一种难得的朴素、自然、原始而厚重之美,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和研究价值。

省级非遗项目——傣族木雕

芒市傣族传统木雕技艺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芒市傣族传统木雕已深入傣族精神生活,几乎村村寨寨的奘房都要有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木雕作品。傣族传统木雕广泛使用于建筑、佛教造像、传统祭祀、实用器具等领域,代表性的作品形式有泼水龙、佛教故事雕版、佛龛、神像等。傣族木雕其文化虽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鉴赏性雕刻艺术,但却极为注重在宗教祭祀之中的功用和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性,同时也不失其鉴赏和审美的价值。

省级非遗项目——傣族叙事长诗“阿銮”

德宏芒市历史以来就是傣族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中心区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傣族是迄今为止世界各民族中拥有叙事长诗数量最多的民族,系列叙事长诗“阿銮”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阿銮故事在傣族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喻户晓。阿銮系列叙事长诗包罗万象,内容繁杂。傣家人尊称能够念诵阿銮叙事长诗的艺人为“货露”,傣族每逢奘房里有重大的活动,或逢娶亲、 丧葬、乔迁等,货露”都要念诵阿銮叙事长诗,但通常会选择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且容易找到的阿銮诗来念诵,如:《千瓣莲花》、《三时香》、《阿銮果罕》等。阿銮的形象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傣族人,是傣族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也是傣族文化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阿銮系列叙事长诗,始于佛教故事,产生、发展和成熟于傣族地区,其本身的内涵早已远远超出了佛经本身的范畴,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文学价值,堪称世界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省级非遗项目——傣族银器制作工艺

芒市傣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是傣族民间一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影响深远的传统制作工艺,曾以精湛纯手工艺生产加工各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金银饰品闻名于世。其艺术风格和其它的银器制作工艺迥异,题材多为孔雀、蝴蝶、凤凰、花卉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工艺制作手法细腻,多采用银片雕琢和扭丝、拼焊接的手法,此外还兼用镶嵌、点翠、珐琅等工艺。

省级非遗项目——酸茶制作技艺

德昂族素有“茶的子孙”、“古老的茶农”之美誉,他们历史以来就以种植茶、用茶和食用茶而闻名。早在16世纪,商队们就将德昂茶山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外。可以说,茶就是德昂人生存的有力保障,德昂人离不开茶,感恩茶,崇敬茶。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德昂族不断积累制茶经验,并且根据生活需求,针对南方潮湿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一套制作酸茶的方法。

据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检报告显示,德昂族酸茶含有其他茶类所没有的大量益生菌——乳酸菌,茶多酚中儿茶素的含量也明显超过其他茶类,对人体的健康长寿十分有利,是人体保健难得的上选佳品。

2017年6月2日,“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州级非遗项目——傣族民间绘画

傣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仅形式具有本民族特色,而且内容又丰富多彩的民间绘画。它涵盖内容广泛,有壁画、金水漏印、剪纸、雕刻、服饰织锦和刺绣等,这些全都显示出傣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傣族壁画,在傣族的奘房(傣语,意为佛寺)里得到集中体现。主要画于奘房大殿的墙面、天花板及大殿佛像后的背景、木板和白布等上。主要分布于潞西傣族居住村寨里的奘房内,也有少部分在德昂族的奘房中。傣族民间绘画是一种最贴近人群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傣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体现了民族社会近程承前启后的历史,也是我们挖掘、研究、发扬傣民族优秀人文历史的最重要的课题。

州级非遗项目——傣族纹身

傣族纹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傣族纹身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傣族纹身,一是为了祈求保佑自己身体健康、平安。因为傣族先民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社会现象;对灾难、饥饿、疾病;对生老病死、艰难的命运、坎坷的人生,产生了神秘、恐惧的心理。于是希望将各种咒语及吉祥符号纹到身上,从而起到护身、避邪的作用,并寄托美好幸福的理想。二是衡量一个男人是否勇敢的标志,也是男人的象征。据说纹身师傅一般多由还俗和尚或巫师担任,这样才能使纹身起到护身、保平安的作用。他们识文断字,具有巫术、医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有的师傅还擅长拳术、刀枪棍棒,这样才能保证纹身时的准确用药(止痛药)和所刺花纹的漂亮、流畅以及纹身的顺利。

通过调查,傣族纹身做为傣族民间最原始的文化现象目前已逐渐消失。对现存于民间的纹身资料进行及时的挖掘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研究傣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

州级非遗项目——傣族象脚鼓制作工艺

芒市傣族象脚鼓制作工艺是由民间艺人们代代相传而得以沿续至今的,制作工艺流程会因艺人的不同而存在工艺细节上的差异。制作象脚鼓的木材主要有楠木、椿木、苦凉子树、芒果树等少数树种,树龄要求在30年以上。其中椿木易得,是制鼓的首选材料。一段原木毛料经过艺人地选材、浸泡、加工、雕琢、打磨、上漆、绷鼓皮、较音、穿鼓衣等工序,一支完美、洪亮的象脚鼓便制成。傣族民间的象脚鼓,从外形来看,可分为长鼓和短鼓两种。长鼓高约160厘米,短鼓约100厘米。其外形基本一致,均由鼓头和鼓尾两部份组成。鼓头较大,鼓尾细长呈喇叭状。

州级非遗项目——傣族织锦

芒市傣族织锦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古朴。以其图案别致、色调鲜艳、坚固耐用和富有民族特色而著称。傣锦是傣族人民从事宗教活动和美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傣锦按材料质地及使用的功能可分为两种,即佛幡织锦和五彩织锦。佛幡织锦是取红、黑、白等彩色棉线或棉麻线混织而成,有鲜明宗教色彩和佛教文化内涵图案的织锦,主要用于祭祀佛祖,傣家人赕佛后将其悬挂在佛寺大殿左右两侧。五彩织锦又称吉祥图案织锦,主要是用于傣族挎包、被面、枕顶、服装等,其织锦一般采用五彩丝线、棉线或开司米晴纶毛线,蝴蝶、孔雀、大象、乌龟、蝙蝠、卍字纹、傣文、吉语、地名等吉祥图案是这种织锦常见的内容。

如今一幅精美的傣锦,不仅融入了傣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还更多的注入了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它已经成为了傣民族集体意识和传统意识的综合载体。

州级非遗项目——傣族竹编

芒市丰富的竹种资源,为当地各民族提供了极大的生产和生活便利,创造了悠久的用竹历史。竹编工艺是傣族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形式,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所编制的竹器造型古朴,美观实用,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目前,傣家的一些村寨已逐渐发展成为了竹编专业村,如风平镇的弄么村和印金村、芒市镇的拉怀村、轩岗乡的等波村等。农耕之余,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竹编的副业,其竹编产品在城乡市场上随处可见,销售业绩良好,已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傣家人用自己的一双双巧手,将竹子经过“解剖”、“清肠洗肚”、“抽丝”、“打磨”,再编制成各式各样美观而实用的器具,使之“脱胎换骨”、“改头换面”,让绿竹的生命在一次次刀与斧的洗礼中得以不断升华,最终使得这随处生长于荒郊野外不起眼的竹子,实现了他至高无上的“涅槃”。

州级非遗项目——德昂族传统服饰

德昂族是芒市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市三台山乡、勐戛镇、五岔路乡等地,芒市的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德昂族传统服饰最为显著特征是以黑、红色为主色,色彩对比强烈、古朴、美观大方、图案新颖、别致,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德昂族女装的服饰较为讲究,因支系不同,除所制女衣的颜色用料稍有差别外,式样与装饰却是相同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衣领与下摆的装饰较为考究,“布列”和“梁”的衣领为白色的反披衣领,四周缝有彩色小绒球,衣肩上缝着彩色小绒球。腰箍是德昂族妇女在传统服饰中的最为闪亮、突出的装饰物。

德昂族服饰是德昂族文化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是维系德昂人情感思想的纽带,在社会活动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州级非遗项目——勐戛镇三角岩村皮影戏及皮影制作

皮影戏在勐戛曾盛极一时,皮影戏的演唱和皮影的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过去,三角岩村的皮影戏演出,主要是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二可一直演到元宵节。演出时要搭戏台,戏台宽大约有一丈,台高8尺余,由台底部至顶部约1丈6尺左右,台子的正面是悬挂白色幕布。表演时,用灯光将用兽皮或硬纸板做成的形象从幕后照射,并在幕布上投下剪影。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此时,观众在台前就可观赏幕布上的皮影戏了。皮影戏演出的内容主要是《封神榜》。在三角岩村掌握皮影制作的艺人只有71岁高龄的刘忠明(已于2012年逝世)老人了。刘忠明不但精于皮影制作,而且还是皮影戏演出时的重要说唱演员。

三角岩村皮影戏的表演和制作技术,没有明确的传承,在过去,学皮影戏,主要是靠自己的喜好和努力,并经常主动和前辈艺人在一起,耳濡目染的学习,并不正式拜师学艺。目前,村里已没有人愿意学习皮影戏的表演和皮影制作了。

州级非遗项目——西山乡跌撒村景颇族竹筒取火

跌撒村行政区划属芒市西山乡弄丙村委会,全村均为景颇族载瓦支系。是一个依山傍坝,风景秀丽的景颇村寨。

景颇族把火分为善、恶两种。善火帮助人们炊事、取暖、照明和生产(“刀耕火种”是景颇族传统的生产方式),恶火则带来灾难。

“竹筒取火”为当地少数民族一种原始的取火方式。首先取一根脱水后长约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粗细的竹子,从上到下用刀均匀的将其一剖为二,取一半在其中间放入混合过的棕绒和竹绒屑,再将另一半合盖在上面,使之如未用刀剖时之状,然后在放入棕绒和竹绒屑的部位开一小口,小口不能开穿,应开至将穿而又未穿之时最佳。此时,将已准备好的一片长约80厘米、宽约7—8厘米的竹片(竹片的一侧应似刀刃状),一端顶在操作者的小腹部,一端顶在门坎或坚硬的地面上,刃口向上。操作者双手抓紧放有的棕绒和竹绒屑的竹筒两端,将开过的小口对准竹片刃口,用力快速地来回摩擦。约3分钟后,在开有小口的地方开始冒出火烟,此时千万不能停手,应继续快速来回摩擦。

<见附图>片刻之后,小口被摩穿,竹筒里的棕绒和竹绒屑燃起火星。这时,操作者快速将合盖在上面的一半竹子打开,用口吹火种令其燃烧扩大,再点燃干草和柴。

竹筒取火的传承是采用口头传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男女老少,任何人都可学习。目前,跌撒村50岁以上的男女,大部份都会这项技艺。但通常情况下,已不再用这种方式取火了。

州级非遗项目——西山乡景颇族载瓦情歌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景颇族男女青年,小伙子名叫“东升勒黑”,小姑娘名叫“龙丽比黑”。他们俩一见钟情,却又羞于用语言来相互表达爱慕和思念之情,于是,两人便不约而同地舒展出各自美妙的歌喉,互诉衷情。没想到,他俩相互倾诉之时所唱出的优美动听的歌调,却成为了景颇人,尤其是景颇族的少男少女们代代传唱不绝的“剥索炯”(景颇语,载瓦情歌的总称)。

载瓦情歌“剥索炯”可分为三种:一种为“麦得志”(景颇语,意为:预约相会的情歌)。这种情歌一般在白天唱。青年男女或在野外,或在村寨内,相互用对唱的形式,预约晚上的相会;另一种为“剥诺志”(景颇语,意为:男子之间的探问歌)。这种歌对唱的情形只能是在男子和男子之间进行。假如有一位男子喜欢上了别的村寨的某一女子,那么到了晚上,他便到这个村寨的边缘向这个村寨的男子唱起“剥诺志”,双方用歌声一问一答,相互打听,探问明情况之后,如果该男子得到了对方的许可,并确定所喜欢的女子没有对象,也没有其它的禁忌时,便可以放心地去追求自已的心上人,并和她相会了。否则,便不能冒然进入该村寨寻求爱侣。第三种叫做“赶脱志”(景颇语,意为:男女间相互倾诉的情歌)。载瓦青年男女经过白天“麦得志”的对唱后,相互约定夜晚的幽会。夜幕降临,他们成双成对,或在火塘边(景颇风俗,家中都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火塘间),或在月光下,低声吟唱着“赶脱志”,相互倾诉,互订终身。另外,在“麦得志”当中,有一种景颇语称为“诺宗志么敢”,也叫“目胆志”的,汉语称为“放牛大山歌”。

过去,只要是不违反禁忌,景颇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十分自由的。除每家房内设置有专门为儿女们谈情说爱的火塘间外,在村寨边还建有一间较大的公房专供未婚男女聚会。甚至在过去景颇族的男女青年都将唱情歌当作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艺而加以学习。但这样的方式正在逐渐消失。

景颇族载瓦情歌,曲调婉转动听,民族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

市级非遗项目名单见下表

芒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芒市共有3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4处、州级10处、市级20处。古建筑21处占60%,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9处占26%,古墓葬类5处占14%。

下面请看详细介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

位于芒市勐焕街道办事处阔时路上段北侧,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傣语称“奘货信”,意为司署官家寺院,因傣文诗句“堕召浪能晚”(佛身光华如日月之意)而得名“佛光寺”。当时佛殿、偏殿、亭阁、牌楼、照壁、荷花池等组成的建筑群,布局别致,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日寇入侵时(1942年)严重破坏,仅偏殿幸存。1948年重建,占地面积2116.8平方米,建筑面积420.16平方米。大殿经修复,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四间,长16.6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偏殿经修复,面阔、进深均为二间半,重檐歇山顶,殿身平摆在四根石柱上,结构独特(石柱原立水中,现已无存)。殿内天花板有宗教故事集锦的镶嵌壁画,大都完好,三个同心园和曲线分块的构图别具一格,是傣族古建筑中幸存的艺术珍品。

院内佛塔为实心砖塔,由主塔及16座小塔组成,立塔于莲花须弥座上,高10.5米,塔刹为串珠式园锥体,塔座四周有佛龛及异兽雕塑;小塔各高3.5米,双坡顶,下部各有小佛龛。为南传佛教左底派寺塔建筑。20世纪60年代被公布为潞西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1日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2012.1.7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佛寺四周院墙及大门内为保护范围,以四周院墙向外延伸1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菩提寺

该寺位于芒市菩提街中段西侧,始建于清康熙末年,毁于兵燹,嘉庆16年重建(1811年),此后该寺几经毁坏,1945年滇西抗战胜利后又重建;1948年再度失火烧毁,1953年重建时改为落地式建筑;1956年为迎接佛牙大摆,由政府拨款重修时将大殿改建为干栏式结构;“文革”期间又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寺内佛象及陈设被毁,1982年修茸。

该寺占地面积3839.1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580.85平方米,坐西向东,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基座为干栏式结构,屋架为抬梁式木结构,系三重檐歇山顶。该寺融汉、傣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工艺研究价值。1989年公布为德宏州文保单位。2003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文保单位。该寺以四周院墙及大门内为保护范围,四周院墙及大门向外延伸15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城佛塔

铁城佛塔,位于胞波路步行街上段北侧(原芒市第一小学校园内)。因塔体之上有一棵参天古榕,盘根错节的已将塔体大部分包裹,故又称“树包塔”。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740、1788年曾经修缮,1985年又做了大的修茸,复建了四座小塔和四尊象征吉祥的异兽(嘎朵)

该塔属实心砖塔,由主塔和四座小塔组成,塔基为八面形,周长21.15米、高1.3米。座上分三层,主塔建在莲花须弥座上,高11米。塔体现已被树根包裹覆盖,形制难辨。小塔高4米,位于塔基的四个角上。该塔具有浓郁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特色。20世纪60年代被公布为潞西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2012.1.7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以塔基四周外3米处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缅边民大联欢旧址(小礼堂)

芒市中缅边民大联欢旧址(小礼堂)(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1956年),位于芒市斑色路8号。始建于1953年,建筑面积为801.9平方米,砖混结构,瓦屋顶。呈南北朝向,长方形。面宽15.75米,总长43.5米,正南方有礼堂正门,礼堂两侧设有四个观众席入口。小礼堂内分为舞台区(电影荧幕区)、观众席区与电影放映室三个区域,舞台区后面还有一更衣、化妆室,设有坐席701个,供放映与会议两用。1963年德宏州人民政府拨款翻修。1979年小礼堂交由县电影公司管理使用,所有权归属潞西县人民政府。1991年县电影公司筹资40万元,将原来的砖木瓦顶换为钢架铁皮顶,坐席667个,供会议和放映使用。2007年机构改革,撤销电影公司。2011年6月17日芒市文物管理所申请获得小礼堂管理权。2012年5月15日申请公布为德宏州级文保单位,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小礼堂主体东外墙向外延伸5.5米的区域、以小礼堂主体南外墙向外延伸6米的区域、以小礼堂主体西外墙向外延伸5.5米的区域、以小礼堂主体北外墙向外延伸6米的区域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向东外延伸8.9米的区域、以保护范围向南外延伸6.28米的区域、以保护范围向西外延伸5.2米的区域、以保护范围向北外延伸2.75米的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邦外佛爷墓群

该墓群位于邦外村民小组西南约1公里林间山坡上,由5座墓组成。据村民反映,5座墓为德昂族佛爷墓。

其中1号石砌墓时代应为最早,估计在清中晚期,形制应为四方塔形,但倒塌破损严重,碑记缺失,面积:170cm×170cm,残高100cm。2、3、4号石砌墓应为同一时期,估计在清末民国年间,形制为四方塔形,共三层,均有飞檐,圆塔宝顶,每层墓身上有异兽、花草浮雕纹饰,2层墓身上一面有碑记,但碑记为少数民族文字,内容不详。每座墓四周有镇墓兽。面积:2号墓:140cm×140cm,高280cm;3号墓:200cm×200cm,高300cm;4号墓:140cm×140cm,高325cm。5号墓时代最近,应为解放后,水泥制,形制为四方塔形,三层,圆宝塔顶,2层墓身上一面有碑记,碑记上有“1956、1982”等字样,其他文字内容不详,无雕饰和镇墓兽。面积:130cm×130cm,高290cm。该佛爷墓群的发现,对研究德昂族佛教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2012.5.15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整块墓地约120平方米的区域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0的区域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滇缅公路南天门段

此段公路北起芒市与龙陵交界处,南至芒市境内320国道3524公里+100处止,平均宽度3—4.5米左右,全长18公里。

中国政府于1937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初步建成通车。滇缅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09.9.1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18公里公路路基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18公里公路路基向外延伸3米的区域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洞上允佛塔

洞上允佛塔位于芒市遮放镇弄坎行政村以北约5公里处,始建于清代中叶,1951年曾进行过维修。“文革”期间被毁,1982年按原貌重建。

该塔属实心砖砌群塔,由主塔与四座小塔组成。塔基四方形,边长8.82米,面积约80平方米,四面辟有佛龛。主塔立于基座上,塔身的钟股状不明显,近似于覆钵体式,主塔高12米,小塔建于塔基的四角,形制近似于主塔,高约6米,塔体均涂作金色,塔座施作白色。该塔有着较浓郁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塔建筑特色。20世纪60年代被公布为潞西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该塔塔基外3米矮墙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矮墙向外延伸10米的区域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芒市侵华日军碉堡

两座碉堡均属于驻芒市敌56师团部碉堡。1942年5月4日,日军占领潞西后,为顽固抵抗,控制滇西军事要地芒市,其第56师团部设在芒市,师团部在其周围建造了许多碉堡、暗道。

现其中一座位于市委大院内,该碉堡用钢筋、水泥、沙石浇筑成长方型,占地18.7平方米,长550公分、宽340公分、高250公分,壁厚64公分,碉堡正南方有转折如口,其余各面共设圆形通气孔5个,因该碉堡无射击枪口,估计为日军指挥或通讯碉堡。另一座位于州教育局家属区内,同样用钢筋、水泥、沙石浇筑成八角型,共八面,每一面边长155公分。高185公分,壁厚34公分,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除正北方一面留有出口外,其他七面均设有大长方斗形射击口,而八个角上又设有小长方斗形射击口。大小射击口总共15个,360度无射击死角。两碉堡直线距离约150米,成相互依托,掩护之势。碉堡留存至今,成为了日军侵华的历史罪证之一。2008年11月4日公布为潞西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1日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

“四至”界线划定,以碉堡主体外壁起,向外延伸2米的区域为“四至”保护范围;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米的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勐戛观音寺

位于芒市勐戛镇以南约1公里的莲台山麓。属大乘常斋教派佛寺。寺内现存有多块碑刻,其中一块载有:“大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起修前殿,至咸丰八年功完立碑为记”,历时十年建成。清光绪六年(1880)时曾维修过玉皇阁,光绪二十四年(1898)建成正殿。此后还多次修葺。现建筑基本保持了原貌。该寺坐落在莲台山顶的岩石平台上。占地723平方米,建筑面积532平方米,座北面南。寺分三进:一进为弥勒殿,单开半间,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供弥勒、韦驮;二进为观音殿,面阔三间,抬梁式木结构,悬山顶,殿内供观音、文殊、普贤、披发祖师和文昌帝君;东厢房供天地国亲师位;三进为玉皇阁,单开间,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供奉玉帝坐像,两侧立金童玉女。

观音寺融佛、道、儒于一寺,反映了常斋教派“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教理主张。是研究大乘常斋教这一明清滇西重要民间宗教的实物资料。20世纪60年代被公布为潞西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1日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四至”界线划定,以勐戛观音寺围墙起,向外延伸20米的区域为“四至”保护范围,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0米的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勐戛莲台山抗战石刻字迹

勐戛镇莲台山抗战石刻字迹“还我河山”是龙潞游击队四大队队长杨思敬烈士在1942年底为了唤起各族民众同仇敌忾、齐心抗日,表达誓死不当亡国奴、誓死收复被日寇蹂躏的祖国河山之勇气和决心在勐戛莲台山石崖上题写并请工匠凿刻留下的。由于石刻长期暴露在外,在阳光、雨水的侵蚀下,石刻字迹已被青苔、泥土覆盖,基本不能辨识,恢复维修刻不容缓。为挽救珍贵文物,进行科学合理保护。2011年8月3日芒市文物管理所邀请省文物考古所专家为石刻字迹进行清洗恢复、防风化保护处理。该石刻字迹经过药物清洗,着色并进行加固保护措施后,石刻字迹重放光彩。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在我省西南地区发现类似的抗战石刻字迹尚属首次,该抗战石刻字迹历史意义重大,属较珍贵的抗战文物。2011年8月18日公布为芒市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石刻字迹载体的小石山四周1米的区域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界线向外延伸2米的区域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仙寺

三仙寺位于芒市勐戛镇三角岩村委会右侧的三仙洞口崖厦下洞厅内。据《永昌府文征》记载,该寺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因寺内原有三尊各形的释迦牟尼佛像(早毁),后重塑,故名“三仙寺”。山石门坊上有铭文:石峨开道,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仲夏月立,为当时扩建时所提。该寺对大乘佛教在当地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力。1989年9月公布为德宏州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整个洞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洞厅向外延伸10米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芒市放(方)氏土司将军家族墓

该土司家族墓位于芒市勐焕街道办西南里社区西里一组林地内(松树寨环东路外往东约150米)。墓地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由四座石砌墓冢组成,座东面西。

其中,一号墓主为芒市土司将军放泽润、二号墓主为放泽润正室夫人刀氏、三号墓主为放泽润二夫人思氏、四号墓主为放泽润长子放朝恩(正室夫人刀氏所生)。

该墓葬是芒市放(方)氏土司唯一遗留下的清光绪年间家族墓葬,虽经过战争、动乱等年代的破坏,墓地前面的石牌坊、墓地后面的石标杆、立柱等已毁,但四座墓冢得以较好的保留至今,实属不易,为研究芒市土司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18年11月19日公布为芒市文物保护单位。(芒政复[2018]309号)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以四座墓冢四周2米的区域内为保护范围,以保护范围界线向外延伸3米的区域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1号墓墓志铭▲

从左至右分别为1、2、3、4号墓▲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遮放毛主席请示牌

位于芒市遮放镇街道一队路边,面积约5平方米,用水泥、砖石建成一照壁形式,盖有瓦顶。牌高5米,面宽4.8米,厚0.8米,座西面东。牌东面中间画有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场面的画像,西面中间为毛主席全身画像,两侧有字联,但字迹已不清。此牌建于1967年,用于“文革”期间当地群众表示忠于毛主席,每天早晨出工务农时,向此牌宣誓敬礼,保证完成每天的生产任务的用途。该牌的保留对了解“文革”期间的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2012年5月公布为德宏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请示牌主体向外延伸2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米的区域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下表

传承非遗

保护文物

你我共同参与!

来源:芒市文旅

原标题:《科普 ▎芒市最全的非遗项目和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