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澎湃下午茶︱庄木弟、诸大建谈奉贤新城的构想与实践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张轶帆
2021-04-03 15:5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4月2日,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做客“澎湃下午茶”,与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共话奉贤新城的构想与实践。

一位是亲历一线的新城建设者、管理者,一位是新城研究和区域转型的资深学者,庄木弟和诸大建就奉贤新城的定位,如何解读人口增量,青年、交通、治理机制如何为新城赋能,怎样协调房价与收入的矛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右)与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左)现场交流互动。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诸大建:在五个新城中,不论是发展的启动点还是经济的能级,奉贤新城都不是最突出的一个新城,而为什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市长龚正先后考察奉贤?第二,“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态宜居、治理高效”是对五个新城统一的要求,奉贤新城如今要打造独具江南特色的城市景致,在发展的定位和布局上怎么做出不同之处?

庄木弟:针对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奉贤?李强书记找我谈过三次话,对为什么建新城的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一,从上海的整体战略布局来看,其中之一就是“新城发力”,即五个新城要建设起来,这是一次战略发展新的空间调整,是未来发展的新的指导。李强书记希望新城建设要有大的提升,对整个上海市起到一个朝前集聚的作用,这就成为了我们新城建设者们的责任和使命。第二,如何使新城发力?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新城。结合奉贤的现状,我们提出“今天我看世界,明天世界看我”,学习总结前人先贤的经验、教训、案例,在实践中不断比照、超越,以“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产业、最先进的环境”建设奉贤新城。归结到选择奉贤的原因,在我看来有6个方面的原因:长三角一体化和自贸区新片区两大战略任务在此交汇,物理的土地空间仍有留白可发展新的城市样貌,通江达海的特殊生态机理,70万人口导入的人力资源空间,碳达峰碳中和的排放空间,从最薄弱到最强劲的发展空间。

奉贤的发展定位与布局,一是要放在国家战略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今天我看世界,明天世界看我”。 二是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以城市间功能相互赋能的方式,不追求楼的高低、城的大小、人的多少,而是追求品质和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奉贤是提出了人文文化、人性化、人情味的文明城市,这是能持续推进的地方。三是三大事件:第一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规划的发布,北面南通、西面苏州,南面平湖,而南面这条线从闵行、松江、金山共享,而我们就处在这个风口上。第二是奉贤的自贸区新片区,如果政策适用于我们整个区域的873平方公里,我们在国家层面体制机制创新上,就处在领先地位。第三是南北转型,奉贤有很多化工企业,一半的转型落在奉贤,所以创新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最后,不管是从世界一体化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需要中心和连接,奉贤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中心和连接点上有希望。我们秉持奉贤精神,通过努力,能够建设与众不同。为此,奉贤新城也提出了“独立,无边界,遇见未见”的口号。一是“独立”,即发展独特的功能服务,开展功能的互相赋能。二是“无边界”,即不设边界,将奉贤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让数字在这流动,让各种要素在此汇聚,流动和汇聚就是无边界。三是“预见未见”,第一层要预见未来未见的生活场景。第二层是使最薄弱的发出最强劲的力道,围绕“五美五强”,建设“四城一都”,重点培育公园生态、文化消费、乡村消费、体验消费和世界演艺之都。

 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

诸大建:目前奉贤新城的常住人口是30万人,但依照发展目标,今后5年新城每年新进人口要达到20万人。市区大规模拆迁和进城务工人员提升郊区人口已成为过去式,当下更多是人选择城市而非城市选择人。在此背景下,奉贤新城如何提升增量?

庄木弟:我们在规划时,将人分为流动的人和居住的人,其中居住在新城的人口要达到100万。

对于这100万定居在奉贤新城的人,首先是要满足人的需求,围绕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去发力,比如打造青年国际社区,宠物小区等。要符合当下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进行城市的功能转型,比如解决时差的问题。二是以业兴业,打造品牌价值,提供量身定制的资源,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引领产业到奉贤发展,包括演艺等产业。比如刚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举行的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的钢琴接力赛,来自东西方的30余位钢琴大师,和他们的团队、粉丝都会被奉贤新城的美丽所吸引。三是进行独一无二的创造来留住人,四是打造南上海枢纽城市,汇聚杭州湾、长三角的人才。对于100万指标以外的流动人口,就要解决流量的问题。利用数字资产,通过数字化的连接,将奉贤作为一个网络的节点实现网络办公。

这两件事情还不足以将奉贤打造为一个创新的城市、消费的城市、素质的城市、文化的城市,我们还规划做到三减三增:第一是减人增智。人的数量要减少,人的智慧要增强;第二是减排增绿,倡导绿色发展,绿色出行、绿色产业、绿色社区,绿色经济,将绿色变为奉贤这座城市的主旋律;第三是减量增效。大大减少物质的空间投入量,大大地增大效益。

建设奉贤新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幸福。我们近期提出一个新名词“柔软城市”,要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有乡愁,打造城市意象和乡愁文化。据此开发“人民城市、人民性”奉贤指数,拆分归纳民众满意、民众需要的各项指标,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有认可感和归属感,也有尊严和体面。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

诸大建:未来上海人口的增量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集聚青年人才方面,奉贤新城有什么样的规划和实践?

庄木弟:青年力量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我们对奉贤有一个整体的定位——将奉贤从少年奉贤转换到青春奉贤。

建设青春新城要给青年强大的预期。给大家一个未来奉贤新城的蓝图,就是独立城市,无边界,预见未见,用这个强大的预期去触动青年。人是城市活力最主要的要素。奉贤的人口构成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30%,相较于深圳这样的年轻城市,需要对人口结构进行调整。

那怎样去吸引青年呢?第一是态度很重要,选择更重要。让青年知道选择奉贤是正确的。奉贤新城需要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提供充分的工作岗位供青年人自由地选择,迸发他们创造的激情,;第二是解决基础设施问题。除了教育、医院,为愿意来奉贤的青年人解决住房问题,通过大量建设公共租赁房,让青年人可以拎包入住。充分利用共享空间、共享平台、共享办公打造无边界的城市谱系。第三是产业发展,通过吸引特色产业和头部企业拉动高层次人才入住。我们之前引进了药明生物这家企业,由它带动有3000多名博士一次性入住新城社区,这就起到了人口高质量提升的效果。

诸大建:我们已经聊到了奉贤新城构建一城一意象、一城一园区,那么接下来如何打造一城一枢纽,让交通枢纽为新城建设赋能,这是我所好奇的。

庄木弟:交通枢纽一定是为这座城市增添活力,而不仅是解决交通问题。所以,新城的交通,本质上应该是多元复合的。多元复合的交通有以下要求:一是国家的重点综合性枢纽,追求转型,如自贸区新片区使奉贤就从交通枢纽的末梢变成前端。二是将交通枢纽纳入大系统的范围内,实现海港、空港、陆港三港合一。三是在网络虚拟层次上,我们应该建设数字枢纽交通,才能面向世界。总之,这里的交通应该是多元的,复合的,与这些功能是无缝对接的,而不是纯解决交通问题,而是需要跨界、破圈、超越。

诸大建:近期有学者指出,上海周边的一些县级市相对而言更具活力,是不是上海新城的行政管理体系需要改变?

庄木弟:与其说改变,我认为首先更应该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新城建设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试错、自我革新,找到匹配的发展道路。其次是要放权赋能,要进行中国特色的放权,中国特色的规制,放权的同时赋予它能量,如减少行政管理审批的环节,同时加强备案制度的监督管理。其三,是要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一网通管”和“一网通办”,实现两网合一。

诸大建:我曾建立了一个房价与居民收入的二维矩阵,发现城市高房价、市民高收入意味着高品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才是城市成熟的标志。我们在关注绝对值的同时,也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差值。对此您怎么看?

庄木弟:房价是大家都绕不开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论断:“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因此放眼全球,目前上海的平均房价仍低于东京、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这也体现出我们制度和道路的优势。住房市场要盘活,社会保障要稳定,从各个方面将就是要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此,基于人人住得起房子、满足多样化生活需求、房价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原则,奉贤新城的方案是将房子的居住功能转变为产业功能,从生活资料转变为生产资料。大力发展公共租赁地产和免租金地产,推动建设高品质的国际社区、产业社区、文化社区,转变房子和居住的观念,打造新的住房场景和业态。这不仅是一笔政治账,也是一笔经济账。我们引进一家企业,为它的员工提供3000套可拎包入住的免租金住房,如果一套房子的租金是1万,那地方财政减少的是3000万的收入。但这3000人背后的这家企业,每年能为奉贤创造3亿的税收收入,这就是将住房作为生产资料,让青年在奉贤安心工作、努力拼搏,不再为住房而发愁。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