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十一回》:信念,信念!
注:本文有剧透
2015年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在内地公映后,获得诸多好评,并拿下多个重量级奖项,用实力证明了他非凡的才华。《第十一回》是陈建斌自《一个勺子》之后的第二部电影导演长片,在2019年的北影节上也拿下最佳编剧与最佳女配角两个大奖。
《第十一回》海报
所谓《第十一回》,指涉的是电影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每一章都有一个“回目”,用一两句话为观众概括这一回的内容。这在古典小说里很常见,在电影里则颇为少见。陈建斌想借助章回体的形式,让观众在欣赏电影时有一种“小时候看故事会、民间文学、连环画,一页一页翻的那种感觉”。
不过,还是得跟观众打个预防针:《第十一回》要比故事会“晦涩”得多。虽然它按照商业片的宣发节奏来,但电影的整体风格很文艺。
市话剧团要将30年前一起拖拉机杀人旧案搬上舞台,改编成话剧《刹车杀人》。马福礼(陈建斌 饰)正是这一起杀人案的当事人。按照案件卷宗的说法,马福礼在得知妻子赵凤霞与拖拉车司机李建设偷情后,一怒之下情绪失控,松开刹车,拖拉机把人给压死了。马福礼认了罪,也坐了15年牢。
马福礼(陈建斌 饰)
出狱后的马福礼已经过上“新”生活,他开了一家早点店,与金财铃(周迅 饰)成了半路夫妻,金财铃嫁给他时还带着女儿金多多(窦靖童 饰),当年金财铃遇人不淑,独自一人把金多多拉扯大。凑来的三口之家,这日子虽然庸碌,糟心事不少,总归是在正轨上。
金财铃(左,周迅 饰)
金多多(窦靖童 饰)
可话剧团旧事重提,就又把马福礼推上风口浪尖,也让他的“新”生活摇摇欲坠。马福礼竭力反对话剧团的排练。他的理由是:他并没有杀人。昔日之所以承认杀人,为的是男人的“面子”,他想以此凸显自己的愤怒,并建立一个男人的尊严。
话剧做了第一次改动,变成李建设玷污赵凤霞,但排练并未终止。于是马福礼找到李建设的弟弟、大企业家屁哥(贾冰 饰),告诉他他哥哥被“扭曲”了。屁哥也来干预排练。话剧团团长(于谦 饰)娓娓道来现实真实与戏剧真实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是马福礼A,戏剧创作中是马福礼B,二者不能等同视之,因为从A到B可能会加入种种虚构、夸张等。
傅团长(于谦 饰)与屁哥(贾冰 饰)
屁哥听不进去,财大气粗的他以20万元的赞助费要求导演胡昆汀(大鹏 饰)改戏。话剧做了第三次改动,变成了赵凤霞勾引李建设。
胡昆汀(大鹏 饰)
但这一次轮到领导不满意了。领导认为,如此呈现一个农村妇女的欲望,价值导向大有问题。戏必须接着改。可根据领导的意见改完,又轮到金财铃去闹……
这出话剧一改再改,创作者的苦涩一览无余。胡昆汀为了推进话剧排练在酒桌上讨好同事的那一桥段,实在太写实,都让人同情他了。
但《第十一回》据此呈现的不仅仅是创作的艰难,它还想探讨一个看起来很庞大也特别玄虚的议题——“真实”。不仅现实真实的全貌难以捕捉,就连所谓的艺术真实,也可能是种种无奈与妥协后的产物。
面对当年的“杀人”案,站在不同立场上,人们有不同的结论。这就如同一碗豆花究竟是“淡了”还是“咸了”,就取决于个人感受。叙事的不可靠,本质上因为人是“不可靠”的(或者说很多人没有“信念”)。罗生门有不同的演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在乎真相,他们在乎的是他们已相信和认定的故事版本。话剧排练一再以一块红布象征拖拉机,这一块红布同时也是对真相的蒙蔽。
红布是很重要的意象。注:本片曾改档
但生活与艺术玄妙的地方在于,真实与虚构/虚假的边界并非那么泾渭分明。真的可以影响假的,假的也可以影响真的;人生如戏,戏也如人生。
当外人不断篡改话剧时,胡昆汀与饰演赵凤霞的贾梅怡(春夏 饰)的情感也在不断受到影响。如同李建设是马福礼与赵凤霞婚姻中的第三者,贾梅怡入戏后也与胡昆汀发生感情,成为他人婚姻中的插足者。贾梅怡与胡昆汀之间,谁诱惑谁?胡昆汀是真的爱贾梅怡还是只是想睡她?难以捕捉,犹如那块红布。
贾梅怡(春夏 饰),春夏的又一个好角色
A与B,实与虚,真与假,是与非,现实与梦境,人生与戏剧,一体两面又难解难分,甚至有时人们演着演着就入戏了,假的一口咬定是真的,久而久之它也就真的了。
《第十一回》是由此导向虚无吗?恰恰相反,当真与假的边界模糊了,什么才能让我们发现“真相”?剧中的人物在无法入戏时,口中一再喊的就是“信念,信念”。
信念是何物?于贾梅怡而言,虽然她不是“真梅姨”,但她对戏剧有信念。所以当戏一再被改时,只有她在那边焦虑:她对赵凤霞的认知又得被迫推倒重来,只有她在意赵凤霞的心理动机;也只有她费尽心思找到30年前的那辆拖拉机,原来真相离每个人很近——但没有人发现。这或许就是艺术创作中的信念——你相信、你热爱、你投入,你才能逼近艺术真实。
让马福礼一家鸡飞狗跳的,是女儿金多多未婚先孕,男方已经有家庭,而金多多不愿意打掉孩子。夫妻俩害怕金多多的后半生被毁了,想出一个法子:金财铃假怀孕(肚里塞枕头),待金多多生产后,就说这是夫妻俩的二孩,金多多的儿子/女儿变成她的弟弟/妹妹。金多多不同意,但夫妻俩已经“入戏”了。假的成了真的。这是信念。这是父母对孩子赤诚无私的爱,哪怕看上去很笨拙。当金多多真的流掉孩子后,她肚子里也塞了枕头,假装自己还在怀孕。这也是信念。这是女儿对父母的爱迟来的领悟,是她真正迎来成长的一刻。
电影正片最后一幕(字幕之后还有一个大彩蛋),金多多骑着电动三轮,载着父母前进,生活重回平静。夫妻俩一边嬉闹一边说着对生活的感悟,马福礼感慨:生活都是熬过去的,熬过去就好了。这也是信念。
他们最后笑起来了
不同的观众看《第十一回》会有不同的领悟,因为陈建斌旺盛的表达力,让它的主题丰富且带有多义性。观众很害怕遇到两种表达欲强的导演。一种是没什么可表达的,但为赋新词强说愁,强行升华、强行表达,让人觉得“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另外一种是虽然有强烈的表达欲,但未能找到结构戏剧的合理方式,表达欲成为一种作者色彩过于浓重的表演欲,主题先行、说教生硬。《第十一回》不属于这两种情况。
陈建斌有强烈的表达欲,同时他对生活有真观察、真思考,对现实与人性有嘲讽,又有通透的体恤。并且,跟其他知识分子型/作者型导演相比,陈建斌没有那么多愤世嫉俗、苦大仇深,他爱生活、接地气、有包容,这让这部题材上虽然有些沉重、风格上话剧腔还是略重的电影,也显得可亲近。
电影的“第十一回”是送给所有观众的:有信念,也会有幸福。是有些鸡汤,但,是这个理。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