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声地图|上线预告②:重现被忽略的城市背景音

回声征集组
2021-04-08 13:08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如今,走在任何地方,人们早已惯常使用手中的相机或者手机进行拍摄记录,一张张照片拼贴而成的“城市表情”让大家对城市形成特定的印象。那么,如果是从听觉出发,在城市后天形成的各种奇妙的回声空间收集而来的声音素材,又会拼贴出怎样的城市声景呢?“回声地图”征集活动,便是带着一种对城市探究的好奇,并最终归以多面向的城市听觉表情,来构建城市这个将我们包围,却又被我们抽离出来作为对象的存在。

由于城市建筑的层叠性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偶然性,让城市的每个空间都存在着不确定的空间。这些空间或许恰恰因为并非规整的构造,而形成了某种特别的能够制造回声的场域。在这样的空间中,声音彼此反射、折射,构建出独特的城市声景。以下回声均选自“回声地图线上征集”的投稿,你可以单个聆听,也可以同时播放多个音频,感受城市中的“回声交响”。

上海浙江路桥桥面声景。孙奇芳 录制
孙奇芳在上海苏州河浙江路桥桥面录到的素材中,在桥面通行的车辆、行人,与桥体震动产生的回声效果是“时刻都在发生但多被忽略的‘背景音乐’,录音的末尾记录下的是拖着平板车的阿姨经过时,车轮划过桥面发出的有规律的声音。在他看来,这样的声音映射的正是“无数人拖着货物走过桥面,是努力生活的人们和这座城市的日常对话。”

类似这样一种被忽略的城市的“背景音乐”其实更多地来自于空间构造的偶然碰撞,它们并非来自于某个独立建筑,而是声波在多个建筑物及各种媒介之间折射的效果,其中不可缺少的则是人的日常活动。所有这一切叠加在一起,让我们能够在聆听这些回声的同时,获取更为完整的城市听觉图像。

在地道中打羽毛球。 王越洲 录制
地道在城市规划功能中的设定原本是供行人通过,然而它们同时也都是较理想的回声发生场所。身处城市中的人在适应建造好的空间的同时,往往也会根据实际需求对空间的功能进行创造性改变。王越洲在新近竣工的上海古浪路地道内便偶然遇到了人们在地道里打羽毛球。他观察到,地道上方是供附近居民娱乐、休闲的桃浦中央绿地公园,这个公园晚间不开放,而下方的新地道足够宽敞,又相对避风,于是居民选择了在地道内打起了羽毛球。
运动交响曲。 梁沅 陶姝彦 张佳悦 刘佳月 陈丽娜 陈俞彣 录制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在室内体育馆录到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体育活动的回声,与上一段回声有着明显的区别。上外同学录制的回声中,羽毛球拍撞击羽毛球的声音清脆,回声也更清晰,再加上球鞋与地面的摩擦声,似乎在头脑中可以“看见”那个有着高挑天花板和木制地板的标准体育馆模样,而地道因其空间的特殊性,运动制造的回声弥散在了更多的背景音中。

在北苏州路河南路桥下,孙奇芳录到了东方红的钟声。 苏杭 图 收听音频请转至工作坊 回顾

相对于这些日常容易被忽视的城市背景音,有些回声则印刻在了人们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之中。比如上海海关大楼的钟声,每次听到都带给人某种仪式感。孙奇芳在上海北苏州路河南路桥下进行回声素材收集时,恰逢“东方红”的电子钟声响起,后者被自然而然地收录进了音频,并隐藏在了桥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制造的混响之中。如果将东方红的电子钟声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城市背景音,在这之上,人们的日常行为制造的声音,又为城市的声景增加了一个层次。

上海海关大楼,钟楼内景。 收听音频请转至线下见面会 回顾

一个偶然的机会,罗天瑞进入到海关大楼的内部空间,收录东方红钟声的回声。在常人无法进入的钟楼,他所录到的回声完整、清晰,在这份仪式感之上又增添了一分来自近距离聆听时针、秒针嘀嗒流逝的美感。作为一名美籍录音师,一位外来者,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于这则美丽的回声,也因为这份经历,让他觉得自己与这座城市有了更为紧密的连接。

杭州净慈寺的南屏晚钟。 林倩如 录制
对于杭州而言,或许净慈寺的新年钟声便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声景。净慈寺面朝西湖,与西湖、雷峰塔相互映衬。林倩如的这段录音,听觉上从寺外到寺内,再回到寺外,三处回声串联在一起,从远及近,由“出世”到“入世”,新年撞钟的回声荡漾在城市上空,成为人们对于这座城市心灵上的依傍。
除夕夜的烟花声。 罗菲 录制
同样地,罗菲在位于昆明市的小区里录下的除夕夜烟花爆竹声,在城市的高楼群之中回响,形成那座城市的人对春节、对传统的共同记忆。出于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考量,越来越多的城市不再允许市区内燃放烟花爆竹,这样的声音景观也逐渐离人们远去。
扬州东圈门内的回声。 沈振 录制
对于江苏扬州的沈振而言,虹桥坊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和东圈门内的回声效果,或许是扬州这座城市给常来常往的人们留下的特定记忆。伴随着《烟花三月》的旋律,喷泉的水声与音乐声交融在一起,城市的喧闹声“仿佛被一个个跳跃的小水珠纳入到了自己的律动中,转换成了优美的旋律”。而每天大批穿梭于东圈门城楼的行人,使城门内独特的回声仿佛筑起了一条时空隧道,将人们从现代化的城市带进了历史悠久的宁静小巷。城市里的过去和现在在耳朵内串联起来。

原上海总商会门楼。 张清涟 图 收听音频请转至工作坊 回顾

张清涟在参加完跟随视障人士体验城市回声的工作坊后,通过搜索了解到吸引小组驻足停留、竖起耳朵的是曾被誉为“上海工商业摇篮”的上海总商会门楼旧址。对她而言,这次经历成为了“一段缘起于回声,发扬至各种感官,最终成就了对城市历史见微知著的回溯。”

归棹装置回声 许晓青 王瑾 录制
相对于城市中现存的声音,许晓青和王瑾在上海金山区水库村创作了《归棹》装置,来进行回声的收集。归棹一词取自于石涛《归棹》册页。字面的意思是乘船回家,在此引申为让心灵得以回家的意味。他们收集的声音基于来此参观作品时的游览序列,从山林帘幕到多层圆环,视听分离又相融。整个过程从乡村生活进入山林,渔歌号子逐渐清晰,穿过装置后又回到身处的环境中,恍若一场梦,唤起人们找寻的感觉,也唤起人们对消逝记忆的找寻。
城市声景之井盖之声。 贺文进 录制
诚然,城市内多如牛毛的建筑工地在大多数时候可能并不令人感到愉悦。然而,贺文进录下汽车驶过未安装妥帖的井盖,撞击而产生的回声;爆发力小姐记录下工人修路时敲击砖块的回声;罗天瑞记录下来自于莫干山路打桩机的“完美回声”……这些原本第一眼会被视为“在制造噪音”的回声,当作为经过反复聆听和修剪的音频再次出现时,几乎每位提交的回声采集者都认为这些声音里自有美感,而这些也恰恰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回声“之一。

城市回声的聆听者,同时也是城市声景的创造者。我们在记录的同时,也在改变与城市之间的连接;而回声作为一个特别的媒介,等待着我们更多的发现和使用。

“回声地图:声音暨影像线上征集”为中、瑞士合作“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展览项目的线上先导部分。我们期望通过回声在空间、物理上的特性,与自然、人文环境上连结,将来自阿尔卑斯山区回声,与中国城市和自然界的回声发生对话。

回声地图第一阶段征集现已结束,线下展览将于4月下旬在上海开幕,敬请关注。更多详情请查看澎湃新闻“回声地图”专题。如果您想和我们联系,请发邮件至shenjw@thepaper.cn。

回声地图:声音暨影像线上征集

策划:朱纪蓉、沈健文、袁璟

开发:季国亮、蔺涛

设计:白浪

实习:黄俊仪、杨阳

顾问:殷漪、王婧、施瀚涛、Terence LLoren、Beat Hächler、Christian Zehnder

发起方

澎湃新闻

瑞士山岳博物馆

上海笛德侯文化实验室

学术支持

浙江大学声音实验室

同济大学声音实验室

鸣谢

瑞士驻沪总领馆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swissnex China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

上海当代艺术馆

那行文化

OCAT上海馆

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

金盲杖自立生活

大鱼营造

耳聆网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