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声地图|上线预告②:重现被忽略的城市背景音
如今,走在任何地方,人们早已惯常使用手中的相机或者手机进行拍摄记录,一张张照片拼贴而成的“城市表情”让大家对城市形成特定的印象。那么,如果是从听觉出发,在城市后天形成的各种奇妙的回声空间收集而来的声音素材,又会拼贴出怎样的城市声景呢?“回声地图”征集活动,便是带着一种对城市探究的好奇,并最终归以多面向的城市听觉表情,来构建城市这个将我们包围,却又被我们抽离出来作为对象的存在。
由于城市建筑的层叠性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偶然性,让城市的每个空间都存在着不确定的空间。这些空间或许恰恰因为并非规整的构造,而形成了某种特别的能够制造回声的场域。在这样的空间中,声音彼此反射、折射,构建出独特的城市声景。以下回声均选自“回声地图线上征集”的投稿,你可以单个聆听,也可以同时播放多个音频,感受城市中的“回声交响”。
类似这样一种被忽略的城市的“背景音乐”其实更多地来自于空间构造的偶然碰撞,它们并非来自于某个独立建筑,而是声波在多个建筑物及各种媒介之间折射的效果,其中不可缺少的则是人的日常活动。所有这一切叠加在一起,让我们能够在聆听这些回声的同时,获取更为完整的城市听觉图像。
在北苏州路河南路桥下,孙奇芳录到了东方红的钟声。 苏杭 图 收听音频请转至工作坊 回顾
相对于这些日常容易被忽视的城市背景音,有些回声则印刻在了人们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之中。比如上海海关大楼的钟声,每次听到都带给人某种仪式感。孙奇芳在上海北苏州路河南路桥下进行回声素材收集时,恰逢“东方红”的电子钟声响起,后者被自然而然地收录进了音频,并隐藏在了桥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制造的混响之中。如果将东方红的电子钟声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城市背景音,在这之上,人们的日常行为制造的声音,又为城市的声景增加了一个层次。
上海海关大楼,钟楼内景。 收听音频请转至线下见面会 回顾
一个偶然的机会,罗天瑞进入到海关大楼的内部空间,收录东方红钟声的回声。在常人无法进入的钟楼,他所录到的回声完整、清晰,在这份仪式感之上又增添了一分来自近距离聆听时针、秒针嘀嗒流逝的美感。作为一名美籍录音师,一位外来者,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于这则美丽的回声,也因为这份经历,让他觉得自己与这座城市有了更为紧密的连接。
原上海总商会门楼。 张清涟 图 收听音频请转至工作坊 回顾
张清涟在参加完跟随视障人士体验城市回声的工作坊后,通过搜索了解到吸引小组驻足停留、竖起耳朵的是曾被誉为“上海工商业摇篮”的上海总商会门楼旧址。对她而言,这次经历成为了“一段缘起于回声,发扬至各种感官,最终成就了对城市历史见微知著的回溯。”
城市回声的聆听者,同时也是城市声景的创造者。我们在记录的同时,也在改变与城市之间的连接;而回声作为一个特别的媒介,等待着我们更多的发现和使用。
“回声地图:声音暨影像线上征集”为中、瑞士合作“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展览项目的线上先导部分。我们期望通过回声在空间、物理上的特性,与自然、人文环境上连结,将来自阿尔卑斯山区回声,与中国城市和自然界的回声发生对话。
回声地图第一阶段征集现已结束,线下展览将于4月下旬在上海开幕,敬请关注。更多详情请查看澎湃新闻“回声地图”专题。如果您想和我们联系,请发邮件至shenjw@thepaper.cn。
回声地图:声音暨影像线上征集
策划:朱纪蓉、沈健文、袁璟
开发:季国亮、蔺涛
设计:白浪
实习:黄俊仪、杨阳
顾问:殷漪、王婧、施瀚涛、Terence LLoren、Beat Hächler、Christian Zehnder
发起方
澎湃新闻
瑞士山岳博物馆
上海笛德侯文化实验室
学术支持
浙江大学声音实验室
同济大学声音实验室
鸣谢
瑞士驻沪总领馆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swissnex China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
上海当代艺术馆
那行文化
OCAT上海馆
一加一残障人公益集团
金盲杖自立生活
大鱼营造
耳聆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