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即将消失的打铁人

2021-04-02 15: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张学农 | 即将消失的打铁人

叮叮、铛铛……

在雄安新区安新县水区村的端村,靠村堤边一间狭窄的老院内,每天清晨都会传出彼此起彼伏的打铁声。

这是村中一对打铁的老夫妻,男人叫赵小铲,今年69岁;老伴叫刘大新,今年67岁,夫妇俩打铁有着近60年的历史,他家的铁匠铺名叫赵家烘炉,是继承了父辈的传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端村镇近临码头,过往的船只多,村中历史上就有打铁的传统。那时水乡船工修船,农民种地的农具,都需要铁匠来完成。那时赵小铲家的铁匠铺生意非常红火,夫妻俩能打六十多种生产农具,只要你能说出要的器具名,他便能打造出来,而且用起来还特别得心应手,方便了十里八乡的百姓。赵小铲家的铁匠铺取【黄字号】为名号,已传承七代,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时代。由于农业的机械化,用农具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村中原有的十几盘铁匠炉都关门,剩下他这一家还在坚守这一传统手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女们也劝老俩关掉铁匠铺,享享清福。可老俩打了这么多年的铁,听惯了打铁声。虽然现在打铁活计少了,可打铁做得农具,经久耐用,仍然有不少四周村的老人找他打农具。老夫妻俩还是守着打铁炉,舍不得扔掉这个行业,一直在坚守。

随着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用不了几年,赵小铲夫妻俩的铁匠炉将会被淘汰。但这延续了上百年的打铁行业,将留给人们一份乡愁,一份永久的回忆。

赵小铲夫妇手拿铁锤,在自家的铁匠铺前最后留影。

在端村一家老院中,铁花四溅。赵小铲夫妇在热火朝天地打铁器。

狭窄的铁匠房,一座铁匠炉。赵小铲自十八岁学徒、24岁掌管炉头。老伴拉风箱,他打铁,炽热的炉火就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炽热的炉火,融化着废铁。

生铁融化后,要快速锻打,方能百练成钢。

特别是夏季,赵小铲打上半天的铁器。已经浑身是汗,有时还要脱了光膀子干。

飞溅的铁花经常烫伤手脚,瞧,老伴刘大新的手上,经常烫出火泡。

不仅烫伤,还时常有铁屑溅入眼中。这不,老伴在为赵小铲吹出溅入眼中的铁屑。

老夫妻在打铁时,时常有村民来家中看热闹。人们都说,时代不同了,打铁能挣几个钱,干着什么都比打铁强。老两口舍不得关掉这经营多年的铁匠铺。

新打好的新铁器,赵小铲都要试几次火候,生怕不耐用。

每件新打成的铁品,出厂都需要打印上黄字号印章,老夫妻还很注重品牌意识。

祖辈传给赵小铲百年铁砧己锈迹斑驳。

老伴刘大新在接电话。每天都有客户打来电话定制铁器、农具,上岁数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不会微信收款。

老两口因文化低,但他们有自己的计算方式,农户定做的工具从未出过差错。

赵小铲还时常到乡镇赶集去卖铁器,多增加一份收入。

早早到集市上摆摊,各式各样的铁制农具,样式多种多样。

摆了一天摊,赵小铲傍晚才回到家。这样的辛苦,多年来他已经习惯。

老伴已经早早准备好饭菜,随意吃几口,他还惦记着明天的活计。

辛劳了一天,晚上看会儿电视,是最好的休息。

新打好的锄头等农具,赵小铲都要先试用,看看质量如何。

赵小铲在给老伴测量血压。随着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环境越来越好。打铁的客户越来越少,他夫妇俩也准备关门大吉,彻底告别这个行档。

张学农,男,1970年出生,河北省安新县人,毕业于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第28期函授班。现在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保定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安新县白洋淀摄影家协会主席。

张学农擅长纪实摄影,记录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展示美,在拍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特别雄安新区设立后,作为一名雄安新区摄影人,他把记录雄安新区的发展变化,与记录雄安乡愁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许多贴近生活的好作品,特别是他利用五年时间拍摄的这组《即将消失的打铁人》,获得了摄影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另有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市摄影比赛中获奖入选。

原标题:《张学农:即将消失的打铁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