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上海城建总院总工姜弘:开发深层地下空间破解城市停车难
大城市停车问题可谓老大难:市区地面寸土寸金,中浅层地下空间也已大量开发。无法横向拓展,向下就是解决方案之一:利用深层地下空间,建竖井式地下停车场。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建总院”)总工程师姜弘近日在“2021第八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上介绍了VSM工法以及南京建邺区竖井式地下停车场的工程案例,这是国内首例采用VSM工法的装配式竖井。
所谓VSM工法即垂直竖井下沉掘进工法,采用超深的机械化、自动化竖井挖掘设备开挖,具有施工速度快、占地面积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建总院”)总工程师姜弘
姜弘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并在近年主持、参与上海越江隧道、北横通道以及广东的横琴隧道、兴业快线、珠海隧道等多项工程。
上海城建总院成立于1963年,具有国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国家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工程咨询甲级综合资信。
大会间隙,姜弘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介绍了竖井式停车场等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方法,并展望了地下空间开发的未来趋势。
以下为专访实录:
澎湃新闻:现在上海的地下空间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浅层,您认为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会是怎样的?
姜弘:我的理解是,上海地下空间中浅层开发利用是从面的角度来看的,比如大型综合体所占的面积很大,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可能是点状或者带状的,所谓点状是指利用的面积不大而深度较深,比如竖井式地下停车库、深井式地下仓储等等。
一般情况下,地面和地下停车场是面状的,也有少量机械式塔式停车场。塔式停车场的建造会因为影响景观、产生噪音等环境问题而受到限制。
我们在南京建邺区修建了地下竖井式停车库,实际开挖深度达67米,地下立体机械车架25层,停车位共有200个,它位于医院北侧,能有效解决医院附近的停车难问题。
深层竖井除了用于地下停车库以外,还有地铁风井、雨污水管道的顶管或盾构的工作井,将来也可用于雨水调蓄池等等。
而带状是指修建适合长距离交通的大型地下通道,由于没有很多到地面的匝道,可以放到比较深层的地下空间。
澎湃新闻:目前上海也在开发深层空间,像您刚才说的交通现在是否存在?五大新城提出来后,是否会有利用深层空间的新模式?
姜弘:除了轨道交通以外,现在上海正在建设北横通道(编注:北横通道是上海市中心城“三横三纵”骨架性主干路网的组成部分,全长约19.4公里,由地面、地下和高架道路组合而成,是上海东西走向的又一条“大动脉”),同时也在规划南北通道这种用于社会车辆行驶的地下通道。
五大新城现在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而新模式还需要一定的思考。会议期间上海市住建委刘千伟总工(编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有专家提出五大新城之间的交通应高架、地面、地下多方案综合比选,适当提高地下通道的比重。
单从建造成本来看,地下通道的工程建设直接成本一般会比城市高架桥高,但工程方案必须考虑到全社会综合效益,地下通道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拆迁量和巨额拆迁费用、改善地面环境,以及提高交通效率等。
澎湃新闻:关于竖井停车库,目前的应用如何?
姜弘:应用不多,在一些城市零星地存在。比如厦门、杭州,但这些竖井停车库体量较小,深度较浅。
目前应用较少可能还是由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技术层面是城市超深竖井的施工技术还要提升,并总结经验逐步成熟。经济方面,比起竖井停车库,地面以及普通地下停车场的建造成本相对要低。但从社会层面看,大量居民区面临缺乏停车位的情况,地面绿化改建为停车位或建塔式停车库,因为影响环境、占用地上空间,往往受到市民反对。相反,往下开发的竖井停车库则在社会层面的反对较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产业化,在市中心等停车位单价较高的区域,竖井停车库还是很有应用前景的。
澎湃新闻:对于上海这样规模的城市来说,您觉得怎样平衡地下空间的开发和环保?
姜弘:从某一个维度来说,我们现在探索地下工程的全预制装配化,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现场绑扎钢筋、现浇混凝土这种传统建造方式,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
我们使用预制的技术,解决好预制构件的连接问题,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工程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澎湃新闻:地下空间应用在交通方面,今后还会呈现出哪些趋势?未来5到10年,您觉得上海的地下交通会怎样发展?
姜弘:之前地下通道、轨道交通都是以客运为主,以后可能会出现货运专用的地下物流通道。
目前,地下货运还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已经有专家做过一些主要大城市之间的物流交通研究,比如说沪宁高速,现在上面有很多货车在走。如果将来货运采用轨道交通方式放到地下,会减少货运的能耗以及尾气排放,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释放了地面交通的空间。
未来5到10年,我认为上海的地下交通还是以客运轨道交通为主,这方面可以继续完善。比如,日本地铁出入口就比较多,其中有些甚至进入社区地下空间,有些我们也可以借鉴。
澎湃新闻:总体来看,您觉得现在地下空间的利用是不是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姜弘:可能技术上的不同层面都会有些进展,会出现新材料、新工艺,同时,软科学方面也应有突破,比如地下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地下空间权属等制度层面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澎湃新闻:现在城市规划中对于这种地下空间利用的权属是怎么来划分的?
姜弘:地下空间的权属架构需要多个部门来协调搭建。地下空间也是有限的、难以恢复的,具有高昂的改建代价。因此,前期规划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确定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地下空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