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入局千万亿“修罗场”,小米还差什么?
3月30日,小米公告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汽车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CEO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首期投资为 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 10 年投资 100 亿美元。
“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在小米春季发布会上表示。
千万亿的“修罗场”
小米目前稳居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同时也已成长全球最大智能硬件物联网平台,但是智能手机市场已然逐渐饱和。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
根据Gartner 数据,2019年,我国汽车及车后市场规模已达 10 万亿元,是手机市场的10倍。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6.7万辆,预计2021年将达180万辆。而2020年我国汽车市场纯电动车渗透率仅为 4%,燃油、混动、增程仍为主流,预计2030年渗透率将达24%。据 IDC 预测,2035 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 1.2 万亿美元,中国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 2000 亿美元。
以上数据无不证明,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巨大增量空间。此前,已有苹果、华为、百度等企业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当科技巨头纷至沓来,也同样意味着,新能源市场已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修罗场”。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他非常清楚造车行业的风险,动辄是上百亿的投入量,至少要三五年才能有所成效。但从决定造车开始,自己就不再关心压力。
完美生态的“最后一块积木”
如前文所说,小米以手机终端为核心,亦拥有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多终端相互联动,已然成长为最大AIot(智能物联网)平台,拥有完备的物联网生态体系。2020年Q1,小米IoT平台链接的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达到2.52亿台,而 2020 年 Q4,该数据已达 3.25 亿台。
而进军新能源市场,正是小米AIot完美生态必需的一环。机构预计,有3大消费级应用场景将同样占据重要流量入口位置:1)跟着人们在各种环境移动切换的可穿戴设备;2)人们居住的环境中的智能家居设备;3)人们出行使用的智能驾驶汽车工具。
“手机 X AIoT”板块一直是小米核心战略业务,有助于手机业务进一步催化,渗透多场景,赢得更多用户,获得海量数据,进而提升商业护城河,做小米价值的放大器。作为物联网领域的领跑者,这样的故事也大概率将发生在小米身上。“拥有强大生态体系的小米宣布造车,这对所有的造车新势力而言,绝对会是一个对手。”有业内人士表示。
与百度、华为等相比 小米造车成色几何
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已经不再是10年前小米,2020年底现金余额高达1080亿元,且有着万人研发团队、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和完善的生态体系,有足够条件造车。”小米对硬件产品的理解没有对手,“这样的产品思维进军汽车行业,值得期待”,小米车企战略规划负责人李翔如是说。
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远赴美国两次拜访马斯克。在2015年,雷军的顺为投资就将资金砸向了蔚来,此后也参与了小鹏汽车A1轮和C轮融资。实质上,小米一直都在默默观察着市场,不曾缺席。
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已达 834 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 96%。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小米汽车专利集中在智能座舱方面与行安全方面,占60%,此外还有汽车零部件专利制造等。
有机构认为,对比百度与华为,小米造车还停留在专利层面。百度在造车方面入局已久,2013年起百度开始研究 L4 智能驾驶。而华为在造车方面,也有多方面的布局正准备落地。产品方面,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百度与华为均有发布,并已有量产车型搭载其产品。其他布局方面,百度布局 RoboTaxi 和车路协同;华为也有车路协同布局。而目前公开信息来看,小米在智能驾驶布局上,仍停留在智能座舱与安全驾驶方面。
也有机构认为,小米造车能实现既有品牌/渠道优势延伸,未来产品能力等待验证,短期考验硬件整合能力,中长期软件生态占优。在自研芯片、AI算法及数据积累方面或将面对挑战。
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多,多中签!
原标题:《入局千万亿“修罗场”,小米还差什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