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初心50城|江西南昌:英雄之城如何炼就爱心气质
一座伟大的城市,离不开凡人善举。
作为重要的红色地标,“敢打第一枪”的南昌无疑是光辉的。忠义赤诚的性格,刚强正直的气质,总是在逆境中更显成色。而和平年代的南昌同样涌现出了许多平民英雄,这些平凡的人们以自己的奉献与坚持,几十年如一日贡献着光和热,为南昌“刷”上了最温暖的底色,也为这座英雄城市增添了一张爱心名片。
扬名全国的“抗癌厨房”,卖“一毛钱小吃”的老奶奶,坚持20多年不涨价的“开水房”……财富遍地的时代,这些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让这片土地变得温暖而伟大。
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来到南昌,感受这座城市的心跳,用笔和镜头捕捉南昌的城市温度。
爱心厨房
爱心厨房:温暖城市,点亮希望
一元爱心厨房“上新”了。
3月下旬,这个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仅一墙之隔的露天厨房在它18岁的时候,终于有了新的模样。
当地政府出资对一元爱心厨房进行了改造提升。新贴了瓷砖、加盖了玻璃顶雨棚、添置了统一的置物架,室内外的炉灶也增加到了30多口,窄巷之中的这方小天地也开始变得敞亮。
改造升级后的爱心厨房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图
但不变的是爱心厨房维持多年不变的价格:炒菜1元、米饭1元、煲汤2.5元……和它的主人一年365天永不打烊的承诺。
18年的时间,这个陋巷之中的爱心厨房不仅在病友和家属间口耳相传,也在全国声名远扬。
每到饭点,这里都会挤满前来做饭的患者家属,他们自备食材、烧菜煨汤,小巷很快会被各种气味蒸腾混杂。
每一口炉火的背后,都有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家庭,素不相识的人们来这里找一捧寻常炉火,为自己的亲人烹煮熟悉的味道,也在这种烟火气中寻求短暂的喘息。
创办“抗癌厨房”的是年过六旬的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夫妇俩每年都要接待上万名患者家属。人来人往,他们早已记不清很多人的长相,但他们以最朴素的爱给了无数患者家属生活的慰藉和希望。
在光顾爱心厨房的病人家属中,一位背着书包、身着运动装的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曹韩,今年在南昌一所高校读二年级。曹韩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是来给在肿瘤医院做手术的外公做菜的。“外公吃不习惯医院食堂的饭菜,我就到这里给他做了。菜是自己从市场买的,便宜又放心。”曹韩说,前年他第一次来爱心厨房,这已经是外公第三次来肿瘤医院做手术了,爱心厨房不仅为家里节约了开支,那可口的家常菜也让忍受疾病折磨的外公得到了些许抚慰。
曹韩在爱心厨房洗菜。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图
和曹韩一样,不少病人家属是时隔数月甚至几年后再次光顾爱心厨房。随着亲人病情的再度恶化,他们不得不再次来到肿瘤医院陪护治疗。
来自江西永修县的潘玉英记得,自己在2017年第一次走进了爱心厨房。因为公婆相继去世,多年来她都是一个人照顾患病的丈夫。去年11月,丈夫的癌症转移到肺部,再次住进了省肿瘤医院。潘玉英也如同过去一样,每天坚持在医院旁的菜市场买菜,在爱心厨房里为丈夫烹饪一日三餐。
潘玉英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图
潘玉英很庆幸,这次来的时候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依然记得她。而更令她感动的是,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刻,是这对夫妇给了她家人般的温暖。
“这几年什么都在涨价,但这里一直还是原价。”记者见到潘玉英时,她正在高压锅前为丈夫煲汤。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即便面对苦难,潘玉英的言语间依然透露着乐观坚强。
十八年来,不断有媒体记者和爱心人士到访这个身处陋巷中的厨房,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却总是笑脸相迎。在他们看来,有了更多人的关注,那些和癌症抗争的人们一定会早日看到希望。
在各种荣誉面前,已近70岁的他们依然没有丝毫的懈怠。夫妇俩依然每天凌晨四点便起床备好炉火,开门迎接新老客人的到来。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图
“十八年了,这件事我们觉得很值得,还会一直做下去。”熊庚香告诉澎湃新闻。2019年,夫妻俩关掉了经营十几年的油条摊,但没有关掉“抗癌厨房”。如今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不再需要他们操心。但只要病人有需要,她和丈夫就不会选择离开。
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石泉村总支副书记魏国弟告诉澎湃新闻,过去爱心厨房条件简陋,卫生环境也不好。为了把爱心厨房办得更好,这次镇里和村里共同出资,改善了硬件环境,希望这里能更好地为患者家属提供服务。
小巷里燃起的微微炉火也温暖了整个南昌城。受到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感染,今年的雷锋纪念日,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也把志愿服务地点移到了爱心厨房。
仅有的10个参与名额,远远满足不了踊跃报名的同学们。3月5日下午,有幸参加的同学们乘大巴来到爱心厨房,送上大米和食用油,帮助清洗厨具,以力所能及的之力致敬厨房主人十多年来的坚守。
同学们在爱心厨房开展志愿服务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一直忙到下午3点,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才吃完午饭,同学们又围着夫妻二人,听他们讲述十多年来创办爱心厨房的心路历程。
“他们一直在努力创造环境给病人家属做饭,却经常没时间安心给自己做上一顿好饭。”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胡梦蝶告诉澎湃新闻,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课外教育,参与活动的孩子们都亲身感受到了夫妇俩平凡行为的伟大。
胡梦蝶介绍,接下来学校准备与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商量,在爱心厨房挂牌设立学校志愿者服务点,定期安排学生志愿者帮助夫妻俩分担爱心厨房的服务工作,把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会努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把一次志愿活动变成持续性的项目。”
制度保障奉献者“手留余香”
一个好人是“盆景”,一群好人是“风景”。如果说抗癌爱心厨房是万佐成夫妇的个人善举,那么专业化的社工组织便是一个城市持续奔向美好的中坚力量。
“有保障的奉献能带来更大快乐。”在南昌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处长熊建平看来,公益并不意味着永远无条件地付出,公益行为要想持续就要解决运作所必需的成本问题。而政府的作用便在于通过制度设计保障社工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营,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化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此,南昌市从2013年便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熊建平介绍,仅2020年,南昌就从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了180万元购买了19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老年人、农村留守人员、城市流动人口、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开展困难帮扶、矛盾调处、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社会功能修复和促进个人与环境适应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同时,民政部门还牵头为项目实施机构配备专门的评估、督导团队,培养和带动了一批本土专业社会工作队伍,提升了全市社会工作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提升了基层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数社工服务机构都苦于运转经费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南昌还在全省率先将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支付社工薪酬的比例上调至最高85%。“保障南昌专业社工的工资收入达到本市的中等水平。”熊建平告诉澎湃新闻。
具有专业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社工人才将会为城市发展增添温暖。随着城市的发展,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也愈发重要。
“作为中部地区的城市,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我们花了最大力气,努力将社工人才留在南昌发展。”熊建平介绍,南昌市已经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将社会工作人才列为社会事业紧缺急需人才,把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列入高层次人才,享受相应的优惠和补助政策。
瞄准本地8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南昌市还组织了“社工人才专场招聘会”,努力为南昌的社工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南昌还在全市的社区工作者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现有社区工作者中40周岁及以下的,须在3年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40周岁以上的,须在5年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方可继续聘用。
熊建平告诉记者,如今南昌的持证社工数量已经占了全省一半,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得到了有力提升。
公益组织激发市民公益认同
一座城市会因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善举而变得温暖起来。爱心点亮了南昌这座城市,善意也温暖了所有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心。爱心,也内化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气质。
城市的温度离不开公益组织的涵养。曾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社会组织”的南昌市崛美公益发展中心便是南昌公益事业的忠实践行者。
它的创始人阎志强已经在公益之路上坚持了26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小学担任班主任的阎志强发现班里的一名孤儿每月都会收到一笔匿名捐款。他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捐款人,原来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奉献爱心。阎志强深受感动,自此也加入了公益的行列。
从助学入手,阎志强通过筹建网络平台,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帮助贫困孩子实现上学梦。2007年他创办了崛美公益机构,开始打造更为多元化的公益项目。
作为新生事物,发达地区的公益组织往往具有更好的发展土壤。但阎志强坚持认为,身在中部地区恰恰是一件幸事,他将南昌视作做公益最好的地方。
“有问题才有我们存在价值。”阎志强告诉澎湃新闻,中部地区离发达地区的资源很近,离受助者更近,这样其实有助于更好地嫁接各类资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阎志强认为,志愿服务是在解决共性的问题,而公益组织则要做好一根绣花针,通过精细化的公益项目设计努力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
在几年前的一次调研中,阎志强发现乡村儿童阅读匮乏的情况十分突出。据此他和团队成员为乡村的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名著小书包”公益项目,通过嫁接各类社会公益资源,向乡村儿童系统捐赠并推荐经典名著,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项目于2018年5月启动试点,近三年来,已累计惠及上万名儿童,逐渐成长为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
“名著小书包”项目公益活动现场。 南昌市崛美公益发展中心供图
“公益不能单打独斗,要努力形成炉火效应,激发人们的公益认同。”阎志强认为,作为本土的公益组织,应当努力打造公益原生品牌,通过自有团队链接合作团队及社会大众的力量,将公益的触角伸到更远的地方。
而他更希望看到的是,播撒在南昌这片土地上的公益种子不久能生根发芽。“就像大学生来参加我们的公益活动,志愿者的称号只是激励的标签,我们更希望培养他们自觉的公益精神。”
1993年出生的庄子云如今已经是崛美公益发展中心的骨干。2017年,她放弃了在深圳待遇优厚的估价师的工作,回到家乡南昌投身公益事业。
“一开始接触公益我就觉得是一见倾心的感觉。”就这样,庄子云与公益结缘。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她愈加坚定了自己拥抱公益事业的初心。“我想自己的选择完全是利他的,在工作中我也逐渐找到了自我价值的认同。”
“我们要不断优化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环境,提升公益组织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南昌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处长熊建平表示,在凝聚社会公益合力方面,公益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民们的公益认同感也在公益组织举办的一次次活动中被激发。
南昌的爱心名片
84万注册志愿者,2名全国道德模范,14名省级道德模范,115名中国好人,137名江西好人,8人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一串串数字背后涌动着的是无数可爱的面孔和南昌市民涌动的爱心。在南昌市文明办副主任郭国亮看来,如今,助人为乐的精神已在南昌蔚然成风,成为了很多市民的本能。
郭国亮介绍,南昌始终坚持将道德建设贯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努力提升市民的素质和内涵,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南昌市为此出台了《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暂行办法》,激发大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正在成为南昌市民的共识。
“要让好人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必须建立好人成长的激励机制、长效机制。”郭国亮表示,南昌建立了道德模范帮扶激励机制,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正确价值导向,以此来放大“好人”效应。
榜样的力量,永远不朽。针对抗癌爱心厨房这样的感人典型,下一步南昌还将努力放大它的光和热。郭国亮透露,目前南昌正在筹备拍摄以爱心厨房为原型的电影,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接下来也将通过多种形式,继续挖掘和弘扬爱心厨房里的暖心故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受到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感染。相关部门也会帮助继续提升爱心厨房的工作环境,让病患家属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城市的魅力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从一件件温暖的故事中慢慢沉淀和生长起来的。那些一件件让人感动的故事,也必定是城市魅力最原初的生长点。如同爱心厨房不灭的炉火,南昌的城市爱心也从未打烊。
英雄城亦是爱心之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