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守望苏州河⑥|在宜人尺度中,重现河流与城市的“烟火气”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陆林汉
2021-06-03 08:3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摄影师陆元敏讲述拍摄“苏州河”系列往事。 编辑 陆林汉(03:23)

“苏州河”是上海开埠的历史见证,在这条河流的两岸,不同年代的故事像沉积岩一样堆叠。随着上海城市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苏州河的水运功能已经基本退出,对于上海来说更多的是城市形象文化的寄托和情怀。”

苏州河比黄浦江小,然而却更具“烟火气”,与城市的连接更加紧密,因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更适宜与城市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功能,从而维持城市的宜人尺度。“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推出“守望苏州河”系列中,本篇继续呈现苏州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演变,以及与黄浦江的差异化发展。

电影《苏州河》的开场白这样念道:“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可是还是有许多人在这里,他们靠这条河流生活,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在河上你可以看到这些人……”

晚清时期的上海苏州河

1955年9月16日黑白风景明信片上海苏州河图。

上海开埠初期,大量劳动者顺着苏州河进入城市,为上海的初期繁荣提供了劳力,他们在河边落脚扎根,成为这座城市的移民。随着上海的开埠,苏州河也成为外来者开辟贸易和内河航运的最佳地域。此后,我国民族工业和民族金融资本崛起,一些银行、钱庄在河岸建造了许多储存抵押物的仓库。在时间的推移中,苏州河船只往来,仓储林立,河流如同原始的“高速公路”,串联起城市的不同功能与角落。

集中的人口与工厂为苏州河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最终使它成为电影开头所描述的“脏河”。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河先后开启四期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改善当地水质条件和两岸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苏州河两岸逐步从生产岸线转入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而到了2020年底,苏州河42公里滨水岸线又迎来了贯通开放,过去充当了“城市背面”的苏州河如今正在被重新挖掘。

来自美国的田霏宇(Philip Tinari)正在见证一个新时期的苏州河。前不久,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在上海静安区苏州河畔开放新的美术馆空间UCCA Edge,作为馆长,田霏宇对于苏州河的发展以及开在河边的艺术空间充满期待,“现在在上海市中心很少有这么大规模的开发项目。”田霏宇对澎湃新闻说道,“和大多数美术馆相比,我们的上海空间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更短。开馆后,我们在环形露台上呈现一个露天的雕塑计划,之后可能还会有走出展厅、直接设在河畔的公共艺术项目。”

UCCA上海新空间UCCA Edge 图:UCCA

田霏宇来自美国费城,在他的记忆中,河流一直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功能。“费城有两条河,分别是特拉华河(Delaware River)与斯库基尔河(Schuylkill River),前者位于宾城和新泽西之间,运输的功能更加突出,后者一直以来都是承载休闲活动的一个存在,人们在那里漫步,除了满足城市的部分用水需求以外,更多地是充当了美国有名的赛艇场地。”田霏宇介绍道,在他看来,水域是容易凝聚人休闲活动的场所,“而土地本身再公开,总是有一个所有者,但水是一个真正公开的存在。”

河流与城市

在历史上,河流一直是城市的生命线,它为城市带来水源,还带来航运的便利,而这都是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从人类栖居的本质来看,人也是亲水的,水是自然,城市和水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苏功洲说道。

不只是上海与苏州河,世界上很多著名城市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例如伦敦与泰晤士河、纽约与哈德逊河、巴黎与塞纳河、东京与江户川,城市因不同的河流塑造了自身独特的气质。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河流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苏州河口实景图

“苏州河”是吴淞江在上海境内的代名词,上海开埠后,因外来者认为它能够与中国丝织业中心苏州城相连而得名。此后,大量摩登的公共建筑在苏州河东段尖刺出现,中段则显现出另一类特色: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段沿岸陆续开办了煤气、面粉等各类工厂,与此同时米粮、地货、水果等商行也在此纷纷开张。进入20世纪,苏州河中段沿岸又形成了另一种经济力量:许多银行、钱庄在这里建立仓栈,以收存抵押物。在苏州河西段,凭借水运优势和相对低廉的地价,工厂企业相继聚集,形成了苏州河工业带,也就是“沪西工业区”。当苏州河沿岸在近代渐次兴起,“城市病”也随之滋生。船只的大量进出和停留造成了经常性的航道拥堵;两侧的居民区人口高度集中,大量垃圾废物排入河中;沿岸工厂所带来的污染则让河流“雪上加霜”。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这样的情况开始改观。苏州河开始从历史上以运输型、产业型为主的河道转化为以生态型、生活型为主的河流。

苏州河开始从历史上以运输型、产业型为主的河道转化为以生态型、生活型为主的河流。

苏州河边,“烟雨江南”樱花市集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简单来说,顺应后工业时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型和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需求,世界主要城市的滨水岸线和腹地功能大多经历了从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的转型。”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告诉澎湃新闻:“河流作为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要素,滨水公共空间是集中体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活价值的重要场所空间。”程鹏指出,苏州河的发展和更新也遵循这样的规律。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分院总工程师李天华认为,城市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苏州河的水运功能已经基本退出,对于上海来说更多的是城市形象文化的寄托和情怀。“我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都是希望亲近水的:无论是水的景观,还是在河边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李天华说道,在今天,河流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和资源,“主要是景观资源和活动资源,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

苏州河畔,改造后的第一加油站。

基于这些理念,苏州河四期贯通实行了一系列具体策略,“包括打通垂河通道,让人们能够便捷地看到水,享受到水的资源。还有一些功能的活化和更新,比如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社区功能的一些植入等。”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和空间艺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卞硕尉补充道,河岸更新催生的不仅是生活品质提升,还有许多公共性的功能,“比如咖啡馆等餐饮商业,以及一些创意创新活动,都有可能在这些滨河空间里面诞生出来。”

两条“母亲河”:不同的尺度与功能

一直以来,苏州河与黄浦江共同承载着上海的城市生活,而围绕哪条河流才是上海的“母亲河”则存在着争议。

“从辈分说,吴淞江实际应是‘外婆河’,黄浦江是‘母亲河’。”上海社科院上海史专家郑祖安曾这样解释道,“从南宋开始,黄浦江边的十六铺附近逐渐建镇、设县,形成上海县城即老城厢,可以说,上海城市最早的镇城,是在黄浦江边上成长起来的。”

郑祖安在《上海历史上的苏州河》一书中写道,虽然苏州河东段与外滩一样,是上海的“黄金地段”,但是其总体的区域功能与外滩高级公共建筑区仍有不同。“外滩建筑群内多位金融、外贸场所,而苏州河东段地带虽也不乏银行、洋行,其建筑及公共设施显现了更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公园,礼查饭店、河滨大楼等旅馆公寓,医院,各国领事馆,以及邮政机构和宗教机构等。“这一地区显然不仅是一个高级的经济区,而且还是上海的一个重要的外交区、文化区和生活服务区。如今,基于不同的历史功能,如今的苏州河沿岸也留下了风格各异的行业或专业博物馆,例如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造币博物馆等,在这些昔日的仓储与工业建筑中,文物和影像等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苏州河沿岸今貌

吴淞江与黄浦江历史变迁图

取决于历史和形态,苏州河与黄浦江都在上海城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上海市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苏功洲指出,苏州河的尺度要比黄浦江小得多,与城市的连接更加紧密,因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更适宜与城市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功能。此外,不同于黄浦江,站在苏州河岸能够清楚地看到对岸的活动。基于不同特点,苏功洲认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在改造上有着不同的策略:“第一是两岸慢行系统的连接。要把线融入城市,苏州河不只要和腹地的连接,两岸之间也要更好的连接;第二,苏州河两岸有很多历史遗存,因此要把握有机更新的原则,做到新旧融合,维持城市的宜人尺度;第三,苏州河两岸更适宜与城市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功能,也就是休闲功能,它的休闲功能和相应的环境营造与黄浦江是不同的——适合更加精致、能够坐下来消磨时间的空间与功能。”

程鹏则认为,苏州河比起黄浦江来说更具“烟火气”,更偏生活化,“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上海市民的‘后花园’,而黄浦江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更多体现出高等级、高能级,可以说是上海的‘会客厅’。”此外,相较于黄浦江两岸可以大刀阔斧的改造和更新,在苏州河两岸逼仄的空间中更像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苏州河沿岸风光。

住在上海普陀区的摄影师高征曾用镜头记录下如今变迁中的苏州河沿岸,他从普陀与嘉定的交界处向东行走,沿河顺流而上,“沿河的风景还有上世纪留下来的旧痕迹,除了一些新修的建筑尚未投入使用和零零散散的老年人,剩下银灰色的天空。”摄影师这样写道。继续前行,途中新旧交融,正在建设中的市政设施与河边尚未清理完毕的老旧痕迹让人意识到苏州河贯通工程“任重道远,又近在眼前”。如果再往东向市区行走,眼前则出现了更多的绿树公园,昂贵楼盘和沿河慢跑的人们。和20年前电影《苏州河》片头那些在河边桥上摇曳的忙碌身影不同,眼下的河边呈现出城市生活的静好。

沿着苏州河一直走到上海邮政博物馆,穿着时髦的人们会走进这座近百年历史的建筑留影——里面有一处巴洛克风格的旋转楼梯,如今已成为传播于社交网络上的“出片胜地”。而在博物馆外,新修的步道、长凳和标识牌作为苏州河城市更新中最明显的标志,正在让苏州河背面曾被忽视的历史故事浮现出来。上海大厦、上海邮政博物馆,这些与河对岸的外滩“万国建筑群”建于同一时代的建筑,如今似乎重新与之连接了起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玉博目前正参与“一江一河”开发建设“十四五”规划研究,在她看来,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与黄浦江一起共同构成了上海重要的水域空间,因此以水为脉,苏州河两岸地区同样构成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动脉”和推进城市更新、塑造公共空间的“名片”,需要与黄浦江一起,共同体现水域空间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缺少苏州河两岸的贯通和公共空间的塑造,‘世界级滨水区’的框架就是不完整的。”

联动:外白渡桥不是“终点”

苏州河与黄浦江在外白渡桥下交汇,这里被称为“外滩源”,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的摇篮。1849年,英国人最早在“外滩源”地段建造驻沪领事馆、商务和传教机构,继而从英国领事馆沿今黄浦滩向南扩张,建设货运及游船码头,以及成片的滨水仓栈,逐渐形成了外滩风景线,其中也包括虹口段的上海大厦、河滨大楼等地标。然而如今谈到外滩,人们大多只在外白渡桥南岸流连,却很少再往西边或是往北边走。

卞硕尉解释道,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过去那一带的环境比较差,“(过去)上海大厦门前连人行道也没有,吴淞路闸桥一块都是封闭的;黄浦这一块是做了绿地,但是人是进不去的。”

外白渡桥

如今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苏州河黄浦段,原本的封闭绿地里加入了一些可以让人步入的油路和座椅,位于外白渡桥、原英国领事馆与划船俱乐部之间的南苏州路76号打造成为公共花园。在外白渡桥至河南北路的苏州河虹口段,九百米的沿河车道被改造成步道,外白渡桥也不再是人们在外滩游览的终点。“通过这次苏州河的贯通,我们可以把黄浦江那边的人流活动吸引过去,从空间上把北外滩和苏州河一片连接起来,”卞硕尉说道。

改造更新后,不少市民和游客会去乍浦路桥那里拍照,从那里可以看到邮政大厦与河滨大楼,再往远看,就能望见外滩。而在这新诞生的“经典画面”之下,来往的行人在河边散步或停留,正如过去在河边歇脚而后启程将货物运至远方的人们一样。苏州河正在重新成为流动于这座城市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和堆叠于河边的故事与一起,流向城市的未来。

(本文部分引用参考澎湃新闻过往报道。)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