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康德与武林,殊途同归的东西方人生境界
《一代宗师》里宫二对叶先生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何止是习武,人生无非也就这三个阶段,像是三座山,耸在每个人的面前。
人生来就如一张白纸,我们在上面画上见识到的世界,对一切的好奇心,让这幅画越来越精彩,我们沉迷在这些色相之中,流连于新奇和刺激之间。殊不知,一切画像不过心中的幻觉,而那张画纸,才是自己,见自己,就是在迷乱纷繁的世界表象里,发现那个持续存在的,不断成长的,容纳一切感觉的自己,让自己思考,让自己说话。
当人知道自己这张画纸的大小之后,才能更好的去选择画一些什么上去。混沌的面对世界时,并不算真正看过世界。见天地,不是泛泛的去感受,只有在拥有了自己的主见之时,才能带着一种目标性,将天地映入心中。当然,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生的有限性,如果人生无限,天地就可以全部装入,但谁又能过一个无限的人生呢?
当然,人可以停留在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自我与自然的对话当中。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的社会性。人是需要跟他人相处,需要站在自己的思维之中,去体察他人的悲欢离合。见众生,关键的不是眼见,而是心见,在心中时时刻刻都有着一种对他人的思考,将他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之一。见众生,就是将一个人的智慧提升到一群人乃至所有人的智慧。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到,普通人的知性的三种思维特点,分别是“自己思维;在每个人的地位上思维;任何时候都与自己一致地思维。”仔细去理解,这似乎也是对“三见”的一种呼应。
所谓的“自己思维”,也就是不能轻信他人,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得到自己的结论,这也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什么事要去经历、去尝试才有自己的思想。这里虽然强调的是“自己”,但这个自己是一种途径和方法,是要通过自己,去认识世界,思考世界,所以也就是“见天地”。
而“在每个人的地位上思维”,也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还不够,还要能够了解他人是如何去思考的,他人会在判断中得到什么结论,也就是“见众生”。
最后,要将自己的经验、思维与他人的想法综合,形成一个一致的自我的思维,即有自己的坚持,又能够考虑到他人,这就是“见自己”了。
东西方这种人生境界的暗合之中,也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指向。
在东方的思维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的修为,对自己的认识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东方的人生境界,也是从见自己开始,向内探索,从文化、道德、人性等方面开始对人生的探索。带着自己的修为,开始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并逐渐参与到世界当中,参与到人群里,进而见得天地与众生。
而在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里,似乎将整个的箭头倒转了过来,人先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在世界当中了解了周围的人,最后在这些的基础之上回到了自我。
恰好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境界,有着诸多的现实的印证。东方的内敛,西方的外放,东方强调自我修为在先,而西方则把改变世界当作认识自己的必经之路。西方用航海丈量地球的时候,东方人就在自己心中创造了一番天地。
当然殊途也是同归,二者并不是说一定哪个好哪个坏,人在生命的路上,最终都要完成对自我,对世界以及对同伴的认识,就如费希特所说“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有了自我,才能相对的认识世界,才能认识他者,世界就是在自我的思维里,对那些并非自我的东西的理解和塑形。
自我与非我,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在人的生命中,不断交融拉扯,由此最终留下每个人存在的印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