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江十年|微创:每6秒一产品被应用,科技型民企如何蜕变?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21-03-31 19:17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6秒的时间能做些什么?对中国本土医疗器械领域的开拓者微创®而言,6秒足以救治一位患者的生命,或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或帮助他们催生新生命。

1998年,微创®成立于当时尚待开发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也伴随着张江示范区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践,微创®从一家业务单一的公司,成长为多元化、全球化的高端医疗器械集团。目前,除了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总部外,微创®在中国上海、苏州、嘉兴、深圳,美国孟菲斯,法国巴黎近郊,意大利米兰近郊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等地均建有主要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

目前,微创®累计救助了3000多万名危重患者,为国家节约数百亿医保资源;在全球,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微创®的产品被使用。  

从冠脉介入支架起家,微创®在1999年做成中国第一根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导管,2000年上市中国第一根裸支架,2004年上市中国第一个冠脉药物支架。微创®通过持续不间断地创新研发,在冠脉介入领域直接撬动了海外巨鳄同类产品市场占比,使其大幅降价并实现进口替代,使数以百万计中国患者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微创®历时8年研发的火鹰(Firehawk)冠脉雷帕霉素药物靶向洗脱支架获批上市。2018年,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火鹰支架在欧洲大规模临床试验(TARGET AC)的研究结果,证实火鹰支架仅用同类产品1/3的药剂量,就解决了支架植入后“低晚期血栓率”和“低血管再狭窄率”两者难以兼顾这一困扰世界心血管介入领域十多年的重大难题。

这是《柳叶刀》创刊近200年来首次出现来自中国医疗器械的国际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意味着微创®在冠脉支架领域完成了从追随者、并跑者到全球引领者的跨越,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在起家之本步入全球引领水平的同时,微创®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也自2008年开始正式实施,目前已经进入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万家医院,成为拥有70余家子公司、5000余项全球专利的跨国医疗器械集团,全球员工7000多人,目前销售额中的55%已来自于海外业务。

与此同时,微创®积极推进多元化发展战略,自上市以来,公司报告显示,微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一直保持在18%-20%。据介绍,目前微创®已上市产品300余个,在研项目100多个,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截至目前,微创®已覆盖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调控科学、外科急危重症与机器人、内分泌管理与辅助生殖、泌尿妇科消化呼吸疾病、耳鼻口眼体等塑形医美、体外诊断与体内外影像、体内实体肿瘤治疗科技、失眠抑郁症及康复医疗十二大业务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继过去的2年时间里,微创®旗下的心脉医疗(688016)、心通医疗(02160)相继在科创板、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受资本市场关注。

而在新冠疫情期间,微创®也及时研发相关产品投入抗疫。以其医疗机器人领域为例,2020年4月24日,旗下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创®医疗机器人”)自主研发、用于新冠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了首例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这是国内首个用于新冠肺炎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系统,在隔离操作间通过遥控操作即可完成手术,实现医护人员与手术感染环境物理隔绝,不仅可以降低诊疗过程中的医护人员感染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新冠肺炎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据介绍,微创®医疗机器人在该业务领域的在研产品和国际合作产品完整地覆盖了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经自然腔道、经皮介入手术机器人五大“黄金赛道”。公司自研的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镜、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Skywalker™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均已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

“微创®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以及张江科学城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发展也是中国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历史的缩影,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中国近年来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轨迹。”

在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十年之际,微创®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如是说,“微创®所处的三类医疗器械行业,产品平均研发周期为8-10年,被称为‘十年磨一剑的行业’,在极长的研发周期里激励着我们战胜一次又一次困难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品牌观‘一个属于患者和医生的品牌’,‘为患者服务’和‘为‘为患者服务的医生’服务’是微创®人共同的信仰,我们信仰人人都有生而平等的医疗权、健康权和追求活得更久的权利,并希冀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人人享有这种权利而积极创造各种各样的变革性医疗手段。”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