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致老鼠人?回老家以后,真能活得更轻松吗?
原创 (苦笑) 局部观察 收录于话题#回老家1#一线城市1#年轻人1#三、四线城市1#年轻人应该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1
文丨(苦笑)
就像每个在外地成为人上人的打工威龙,都有一套老家独享的凡尔赛话术;蜗居在一线城市隔间里的“蟑螂兄弟”们,也有一个回老家另谋出路的Plan B。
▲快乐老家
比如我的朋友丧彪,北漂三年,他想过回去挖矿、种工业大麻,以及当一个作家。最后,他从一个刁钻的角度发现了深埋于云贵高原下的财富密码。
如果莎士比亚是个赛博时代的老儿北儿京儿,他会发现go home or苟在北京,才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问题。
混不好,我就 不 回来了。
影视作品里常有这样一句话:“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
但现实往往是,如果真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谁又会回老家内卷?理想和现实带来的心理落差,每天都在拷问着年轻人在大城市拼搏的意义。
买房是不可能买房的,租房又租不长久,只能赚钱回老家随便搞搞,勉强维持生活。
手握6个K的底薪,看着8个K的月支出账单,与一线繁华错位的小镇青年,偶尔会想起周杰伦那句:“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然后准时打开网抑云,跌落在自我认知的谷底,去孙笑川的微博评论区整上一段《浮生日记》。
日本人把这种状态称为“五月病”,在这种状态下的国内网友,自嘲式地称自己为“老鼠人”。
在我这只老鼠人北漂的时候,网抑云还不一定能干过虾米,微博上也没有《浮生日记》,倒是有个活在另一条时间线上的姑娘,每天和我分享她自己。
▲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小餐馆
这是我在百子湾的廉价单身公寓里找到的日记,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这只老鼠人在北京的第一个朋友,是从过往剥离出的一段人生剪影。
如果你看过电影《触不到的恋人》,那你大概能想象我当时的感受。
▲《触不到的恋人》
日记的主人是一个来自西北的姑娘,20岁中专毕业后去了北京,至少漂了三年。
从最基础的销售做起,在同事的建议下考起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成人本科。她在日记里这样写到:“我记得我五年前初中毕业时和现在一样迷茫,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任何进步……不管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经常发呆,莫名烦躁,饮食也没有规律,经常性的饥饿。”
“我们还年轻,是该做些想做的事对吧?”
她永远都是以一种和别人分享的口吻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会在日记里征求意见,又或是给出建议。
▲“那经历的都不叫事”
就好像她在写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些内容在未来一定会被人看到。
每页纸的背面都是空的,大概是希望本子的下一任主人,能回答她当时的问题,也和她讲讲黑心老板画的大饼。
▲在这忙乱中要抬头看着前方的路
她会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暗恋的男生,以及研究葫芦娃。她告诉我,她想过给那个男生写情书却又嫌弃自己字写得太丑。
▲未来规划
▲葫芦娃研究
▲被扼杀在摇篮里的情书
又或是当成备忘录,记下考试的知识点和北京地铁四号线。她或许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会在北京地铁上用纸和笔写日记的女孩。
▲写于北京地铁四号线
最多的内容,还是一些励志向的心灵鸡汤和名人名言。于是,就有了《唯美的心灵句子》和孟德斯鸠同框的梦幻联动。
▲唯美的心灵语录
▲孟德斯鸠
从孟德斯鸠到下一篇日记,只隔了两张空白的双胶纸,但对于她来说,翻过这两页空白再次落笔,却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她开始研究做人的心机,学习如何在日常社交里伪装自己:“凡事留余地,话不要说绝,人在江湖飘,防挨朋友刀……”
“放下脸面做人。”
她没有告诉我,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只知道在她“黑化”以后,成功学、厚黑学,以及狼性法则和高情商话术,成了她每天主要记录的内容。
▲成功学一角
比起精神上的富足,想法子搞点钱才是人生的真谛。
她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单恋,对方是个有对象的渣男。
最后她这样写到:“也许姐妹说的对吧!任何一个男的都不会拒绝和他搞暧昧的女人……我会一直记住这段耻辱,我可以付出没有回报,但不能收到凌辱和看不起。”
“你应该了解,每个女孩都是有自尊心的。”
在那以后,她依然向往爱情,却又不认可爱情本身,爱情似乎成了财富自由后的附属品。
但她越努力,就越是感受到自己的单薄,就像一颗永远无法用肉眼观测到的七等星:
2014年2月20日 阴
每天过的好迷茫,不知所措,反正就是没有收获,迷茫每天都不知道干什么。
2014年2月22日 雾
我只想做一个坚果,在它的字典里没有退缩,没有放弃……
5月2日 晴
做人为什么要过于执着呢?
04-18
永远别向这个混蛋的世界投降。
▲永远别向这个混蛋的世界投降
她的时间线随着日期记录方式的简化而变得模糊,没有任何过度和暗示,一份婚礼宴请名单赫然出现在本子的最后一页。
她要回老家结婚了,北京的朋友可能去不了。
▲宴请名单
我在2018年拿到了这本大概在2015年停更的日记,我不知道这个西北姑娘结婚后,还有没有再回到过北京。
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第一个读过这本日记的陌生人,在一些空白的地方,会出现不同的笔迹。
▲神秘人留言
于是我开始好奇,那些最终回到老家的年轻人,究竟过得怎么样了?
回老家和换个地方继续苟,
哪个更让人恐惧?
百度搜索“老家”,你会得到这个词的释义、几首老歌,以及史铁生的散文。但如果带上“致富经”三个字,你只会看到一句话:“回老家,稳了!”
在这档连载了二十多年的农业频道王牌栏目里,一直固定存在着一帮回乡威龙:在外地他一事无成,回老家他东山再起。
有被父亲逼回老家,4年后狂赚2000多万的省城事业单位员工;还有负债十年,回老家一朝逆袭出亿万家财的物流老哥;以及城里打工1个K,回乡养羊一个亿的餐厅服务员。
▲我愿称之为《致富经》三巨头
这些被央视认证为真的都市传说,尽管在电视栏目逐渐被自媒体取代的今天,依然能让一部分在大城市里浑浑噩噩的年轻人,感受到回家养猪的诱惑。
▲致富经套经
但《致富经》里的故事,多少带点浪漫主义色彩。
那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项目,基本上很难被复刻,比如之前那个被父亲逼回老家的国企员工,人家是回去接手家族生意。
至于《致富经》到底有多少参考价值:
▲搬运内容,不代表作者观点
大多数情况下,回老家不过是从一种平庸生活里来,到另一种平庸生活里去。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大多数回老家的年轻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在三、四线城市,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份文职或体力活,但不怎么需要程序员或是内容编辑。
更不要说公关这一类,在老家拥有另一种解读方式的特殊工种。
▲百度图片搜索“男公关”后的第一张图
工作岗位基本上不能和大城市积累的经验相匹配,偶尔遇上了对口的工作,又发现老板根本不在乎你曾经拿十几K的月薪,能创造几十K的价值,他只想用封顶6个K的月薪,买你一月8个K的能力就够了。
还不如考个公务员、事业单位,福利好、又稳定,特别是在山东、云南等考公考大省,进入体制内才算是正经工作。
▲其实大家都想考个公务员
房子、车子、抱个孙子,这些曾经因为离家远可以暂时逃避的问题,会更频繁地出现在小镇青年的生活里,成为了继“去哪里”“玩点啥”“吃点啥”之后的《新·每日三问》。
你不着急父母急,父母不急他们的父母急,还有偶尔串个门的七大姑八大姨。
就算你也着急,你会发现:老家房价低了,但你赚得少了;车牌是不用摇号,但停车位也不便宜;谈恋爱好像更省钱了,但你看得上的都结婚咯~
▲总之就是非常后悔
突然之间,你对被自媒体那帮孙子用烂了的“内卷”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回老家和继续苟在大城市,哪个更让人恐惧?
当然,在豆瓣、知乎、贴吧等论坛上,也有回老家过上幸福生活的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需要面对上述问题。
▲总之就是非常爽
但他们还是偶尔会怀念起在大城市的无拘无束。
每个人回老家所占有的资源不同,有的人回老家有地,有的人回老家还能去小公司上班,有的人就只能去个体户那里做个长工。
▲总之就是回不去
又不想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就算想也不一定能考上,只能换个省会城市勉强维持生活。
然后过上减配版有工作没家的生活,偶尔还会有老家的父母亲自上门来一套《新·每日三问》,如果你选择的是本省省会,那极有可能演变成《每周三问》,还是你自己回去领罪那种。
曾经的朋友们,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你一个孤家寡人一无所有。
老家?回不去咯!
老家,一座熟悉又陌生的围城
当你背上行囊的那一刻,老家就成了另一座陌生的城市,回不去的精神故乡。
大城市再好,有时候也比不上一些乱七八糟的垃圾,比如那几个随时可以借钱给你的朋友。但真正回到他们身边时,又会感受到一种剥离感。
▲乱七八糟的垃圾
去年张三结婚,今年李四买车,回去以后问王五什么时候处对象,结果人家孩子都能打酱油了。父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老,毕竟一年也就见他们一两次。
接近性是影响我们初期交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住得近的邻居、一起上学的同学,每周都能一起打球、上网的陌生人,适当的肢体接触与面对面社交活动是保持亲密关系的必要条件。
▲奥特握手
而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个从认识到熟悉,再到互相交换价值的过程。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朋友已经构筑了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社交圈子,消失多年的你,就像凭空出现在5G时代的M-zone人一样,熟悉却出戏。
▲我的地盘听我的
比起毕业后回老家扎根的朋友,在外漂泊的打工人缺少了“陪伴”的属性,以及一大段本可以进行价值交换的时间。
老家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跳跃式连贯的非线性叙事。就像当初父母理解不了周杰伦一样,他们也理解不了专属于小城市的丛林法则。
就算回到了老家,割裂的友情依然只是一种知道彼此在哪里的关系,周末的饭局也从以往的无话不谈变成了鸡同鸭讲。
而鸽掉你的邀请,要比鸽掉一次单位聚餐、家庭聚会,或是某个同事的婚礼更加容易,且成本更低。
某天下午你坐上李四新买的经济适用型代步车,在朋友圈里看到王五晒出来的娃,闲谈中发现当上老师的张三刚刚送走他的第一届学生。
反观自己漂泊多年,依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大龄青年。
那些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生活成果,真实地让你头皮发麻,恨不得再次逃离这座城市。就像当初在老家吃瘪后,羡慕你在大城市生活的某个朋友一样。
▲怎么选都会后悔
当年在大城市打拼的动力,成了回老家后下坠的惯性。
你想起了当年语文课本上,鲁迅写的那句:“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但这个时候,你已经失去了从头再来的资本和勇气,人的一生只有一腔热血,撒光了,就没有了。
那些整天叫嚣着自由、艺术和乌托邦的永远是年轻人,因为他们有大把时间可以耗得起。
人总是要妥协的,不妥协给现实,也要妥协给时间。
丧彪回老家后,坐在摩天轮上给我发了一张照片。
他告诉我老家的一切都变了,比如他现在坐的摩天轮、那些被重新粉刷的筒子楼,整座城市越来越紧凑,就连湖好像也缩小了一圈,活像一个花卷。
唯一不变的,是城市边缘挡住远方的山脉。
1、《北漂日记》—— 曾经的北漂女孩
2、《致富经》—— CCTV节目官网
3、我们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科学这样看成年人的友情。—— KonwYourself
- END -
原标题:《回老家以后,真能活得更轻松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