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西苦彩礼久矣

2021-03-30 20: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燃财经工作室 燃次元 收录于话题#新发现99#彩礼1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燃财经出品

作者 | 谢中秀

编辑 | 饶霞飞

直到2018年,江筹才还完他结婚时向亲戚借的彩礼钱。

“我是2014年底、2015年初结的婚。娶的是我们同村的女孩,彩礼要了16.8万元。”江筹是江西赣州人,在关于江西彩礼的“声讨”中,赣州是出镜率最高的。

在知乎“为何全国那么多高彩礼地区就江西出名了呢?”的提问中,就有人表示:“地处赣南小农村,彩礼近十年来水涨船高,现在(2021年1月10日)平均25万。”也有人直言:“我是赣县乡下的,目前(2020年4月7日)我们这里的彩礼在18万左右。于都县估计最少都要20万以上了。”

彩礼只是小头。江筹算了一笔账:“彩礼16.8万,给女方的三金钱、嫁衣,以及酒席费用。我记得我当时这些就花了30多万。除此之外,还有房和车。而且现在一般都要求村里盖一套房,县城买一套房。林林总总加起来,花费将近百万。”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江筹表示,“在江西,一个家庭会从儿子出生就为他攒‘老婆本’。如果家里有女儿,那么嫁女儿的彩礼也会成为这个儿子娶媳妇的‘基金’。如果还不够,就会动用家族的力量,向亲戚借钱。”

借“彩礼”是江西非常普遍的情况。九江的大琳就告诉燃财经:“我有个表哥今年结婚,对方要求15万彩礼。他家里条件不太好,所以问我家借了一点钱。”

江筹也表示:“我家攒的钱都花在盖房子上了,而我的姐姐嫁得比较早、父母也好说话,所以收到的彩礼并不高。所以,到我结婚的时候,16.8万彩礼钱都是向亲戚借的。”

由此观之,九江银行的“彩礼贷”并非没有缘由。

3月16日,九江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引发关注。根据该产品海报,“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最长可贷1年,年利率低至4.9%;贷款可用作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购家电”。

随后,该产品不断受到关注和质疑。银行推说“并未正式上线”,并且在3月18日发布致歉声明,称该产品还在文案设计环节、并未正式上线,系工作人员私自发出,并且已经对直接负责人给予停职处分。

但江西彩礼之高,可见一斑。

“借”了彩礼、结完婚之后,江筹便踏上了北上工作、还债的路途。“江西的工资太低,欠款的压力又大。所以我选择了从江西到北京工作。”江筹回忆道。到了北京之后,江筹则成为了“卷王”:“别人不愿意做的活儿我都接,通宵达旦写稿也是常事,本着勤快点、省点的原则,花了三年,我还清了欠款。”

江西彩礼有多高?

江西,一个和“彩礼”二字深度绑定的省份。

在各浏览器搜索框输入“江西”,即会自动联想“江西 彩礼”。在知乎上,关于“为何全国那么多高彩礼地区就江西出名了呢?”、“江西的彩礼只针对外省还是本地也这么多?”等话题吸引了上千条评论讨论。

在关于江西彩礼的吐槽中,“12.8万”、“16.8万”、“20万”、“26.8万”,甚至30万、88.8万等数字不断刺激着人的眼球。

“我2014年底结婚的时候,对方要的是16.8万。我有一个亲戚2005年结婚的时候给的是30万,但他家比较有钱,不太具有代表性。不过这两年确实已经普遍二三十万了。”江筹表示。

除了赣州,乐平市、鹰潭、抚州、上饶也被称为“天价彩礼”的“重灾区”。在网上,甚至流传一句话,“江西彩礼甲天下,乐平彩礼冠江右,于都彩礼亚赣鄱。”

上饶的泰源表示:“上饶目前的彩礼大概是十几万。但是如果条件比较差,比如家庭、学历、工作不佳,‘很难娶媳妇’的人,彩礼就会要30万。”另一位上饶人也告诉燃财经:“彩礼大概30万。”

江西鹰潭的安可介绍:“我结婚没有要彩礼,但2020年我有一个闺蜜结婚彩礼是60万。据说鹰潭2018年彩礼还是20万,2019年就30万了,2020年我听说的都普遍60万了。”

抚州的樱花则表示:“抚州的彩礼从18.8万起,上不封顶。这只是彩礼的钱,三金或者五金,以及酒席钱、房和车都另外算。”

彩礼是中国传统之一。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婚姻程序中,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其中的“纳吉”与“纳徵”就是男方向女方家长赠送彩礼。燃财经了解到,除了江西,其他省份也有彩礼这一要求。

比如四川的萌萌就告诉燃财经:“根据我妈的描述,我们那儿结婚也是要彩礼的,数额大概是6万到10万。”河北的丸子也表示:“爸妈养了我那么多年,嫁出去后照顾他们的义务就尽得少了,给一点彩礼也是情理之中。”

但江西动辄二三十万的彩礼,相比于其他地方六万、八万,甚至广东“8888元”、一两万“意思一下”的彩礼水平确实偏高。

不过,江筹也强调,江西的彩礼“因人而异”,就像泰源说的那样——条件相对越差的人,彩礼反而越高。

“这个条件差可能包括两方面,一是女方条件越差,反而会对彩礼咬得更死,比如要得更多、商量的余地更少;二是男方条件越差,对方提出的条件可能越高。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可能类似于市场机制,条件差的男生要达到要求,就得在彩礼上加码。”江筹猜想。

赣州的杨柳也表示:“我们县城也有那种陪嫁很高、彩礼没收多少的人。这种就属于就家里条件比较好的。”

此外,江西彩礼颇被诟病,还有一个原因是“男方彩礼三十万,女方回‘三被’”的现象。

一般来说,为了追求平衡,男方在给了彩礼之后,女方会回以相应的嫁妆,以及这几年由于房价高企,双方家庭共同买房、不要求其他付出的情况也存在。但江西部分地方打破了这一平衡。

“像别的地方,彩礼就是走个过场,男方拿出来给女方,女方家庭又以嫁妆的方式让女方带回给新家庭。但是赣州没有这个传统,赣州就是男方给彩礼,并且买车买房、负责婚宴支出,女方带给新家庭‘三床被子’作为嫁妆。”江筹表示。

高彩礼之下,江西已经“躺平”。“我身边的‘光棍’越来越多了,从20岁到31岁的单身汉都有。有的是努力了也结不上婚,有的是干脆放弃了。”江筹感慨道,“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高彩礼、高负债,我感觉江西的人会更偏保守一点,比较谨慎地赚钱、攒钱。”

唯一“欣欣向荣”的,则是江西的房价。“我们家是抚州的一个县,前几年才设区。因为家里都有自建房所以没有购买商品房,但听说市里的房价是很贵的,尤其是对比当地的工资水平。”樱花介绍。燃财经在安居客APP上看到,截至2021年3月27日,抚州市新房成交均价为9409元/平米,二手房挂牌均价为8141元/平米。

有抚州人在知乎上表示,抚州的房价从2016年开始上涨,2017年一个小县城地段好点的房价涨到了10000元/平米,“简直是疯了”。

“拆迁、城镇化是县城和地级市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但现在农村结婚都要求在县城有一套房,也是房价的推手。”江筹直言,“在我们那里,结婚不仅要买房,还要买四室一厅,因为要考虑公婆、夫妻俩和两个孩子住。我结婚的时候,赣州房价才5000多元一平,现在已经一万多元了。一套120平的四室一厅总价就130多万了。”

江西彩礼为何这么高

关于江西彩礼的“定价机制”,江筹也一头雾水。

“我也不知道二三十万是怎么定下来的。反正结婚的事情谈妥了,就会给你一个价格,说彩礼是20万或者多少。”江筹表示。

在知乎上,曾经有人算账:“我家养我二十五年,就算每年两万,要求50万也不过分吧?”也有人表示:“前段时间听爸爸说家这边彩礼有个底是16万,考上二本的姑娘加5万,一本的则加10万。”

网友“似是不分”则回忆道:“江西一开始是不讲究彩礼的。我爸妈那一辈基本上杀头猪就算很丰盛的彩礼了。”直到2011年,江西彩礼开始“暴涨”。据“似是不分”回忆:“那时候讲究百元大钞,要多少多少斤,算数额大概有十几万。记得我有一个亲戚为了少给钱,专门去换旧钞票,因为旧钞票分量重,可以少给点。”到2016年,“似是不分”大学时,彩礼已经涨到30多万,“而且还要有省会的房和像样的车,借钱结婚已经成了常态”。

公众号“凯风”曾在《广东彩礼为什么低,江西为什么高?归根结底这是一场择偶战争》中总结了彩礼差异的四个原因,包括:越穷的地方彩礼反而越高、性别失衡导致婚姻成为女方市场、以及人口流出让性资源分配更失衡,还有相亲与自由恋爱的差异。

江筹对此表示认同。他感慨道,由于男女比例失调,江西的婚姻已经俨然成为“女方市场”。“江西老表为了结婚,再高的彩礼也不在话下,并且这两年大家对女方已经‘不挑了’,男方一婚、女方二婚的情形也越来越普遍。”

杨柳就介绍:“我有一个表哥,最近去相亲,女方是二婚还带着个1岁的孩子,对方开了20万彩礼。最后双方没有谈成。倒不是因为我表哥觉得人或者彩礼不合适,而是因为女方没看上我的表哥。”

从数据来看,江西的男女比例差距并不大。根据2019年1‰人口变动调查样本数据,2019年江西省抽样人口中,性别比(女=100)为104.29,仅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12位,甚至远低于性别比为123.17的天津市和118.05的广东省。

但“重男轻女”的现象的确存在。杨柳告诉燃财经:“我有个朋友,她在15岁的时候,家里又生了一个儿子。我是我们家老大,当时生我的时候,接生婆说下一胎一定是男孩子,所以家里人差点把我送去姑姑家养。但最后是我妈妈坚持,我才没有变成姑姑家的小孩。”

江筹吐槽道:“看整体数据,男女比例当然平衡。但具体到农村,的确男多女少。‘光棍村’屡见不鲜。”西安的小岳岳则从侧面证明了这一说法。小岳岳表示,城市级别越低,单身的男女比例悬殊越大:“西安虽说是一个省会城市。但周边县城的单身人还是特别多的,有大量没结婚的人,尤其是男性。因为农村留不住女孩,但男孩得留在父母身边。”

人口流动则有加剧农村女性减少之嫌。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江西天价彩礼的原因,找到了》的文章则表示: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户籍限制被逐渐放宽,人口流动性增强,婚姻问题当地内部解决的状态被打破了。区位优势不明显地区的女性可以通过婚配定居更有优势的地区,但“龙王赘婿”只是少数,大部分男性依旧会选择回乡。

燃财经注意到,江西曾被称为“打工第一省”。2017年春运前夕至除夕期间,360大数据中心曾用9亿用户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报告,数据显示,江西省外出打工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7.25%,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2015年江西省统计局还曾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江西户籍外出人口进行过分析,并且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户籍外出人口逐年增多,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已达到578.74万人,平均2.05户就有一个人外出。

这578.74万外出人口中,男性占比56.72%,女性占比43.28%。“但男性多半是要回家的,女性则要求高,更多人向往城市生活,不回农村的多。”江筹表示。在此背景下,接受“天价”彩礼筹码成为走向婚姻殿堂的必选项。

婚礼之后,“打工”还债

与江西的彩礼高不高,相对应的问题是:江西的经济实力是否和彩礼额度相匹配?

在数据和大众的印象里,江西并不是“富裕”的省份。根据江西省统计局数据,2020年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25691.5亿元,在31个省份中排名第15位,与江西同处GDP两万亿规模的省份还有陕西省、辽宁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同时,在24个公布了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省份中,江西省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017元,在24个省份中排名也是第15位。

“按照28017元的收入,如果一个家庭从儿子出生之时开始攒钱,到儿子22岁结婚,大概能攒到60万。儿子如果出去工作,按照每个月收入六七千元计算,工作5年、不吃不喝能有30万到40万。加起来刚刚够结一次婚。”江筹表示,“但很少人可以顺顺利利、不吃不喝地攒够钱。”

在此背景下,江西老表只能为了迎娶佳人“宜其室家”,只能举债结婚、婚后打工还债。

“大部分人都是结婚后夫妻俩进厂打工,加班加点还债。好一点的,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儿子,而且父母身体健康,可以父母加上夫妻俩四个人一起打工还。但如果家中还有兄弟,或者父母身体不好、年纪太大,就比较惨了。”江筹介绍。

对于高彩礼,江西也曾经想过办法。

2020年6月,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丽村镇曾发布红头文件抵制高价彩礼。这则红头文件规定:婚嫁彩礼不得超过99000元;宴席不得超过10桌,每桌不超过380元。

“我们隔壁镇也发过类似的限制高彩礼的通知。但这种通知既没有监管机构也没有执法机构。规定说不能高彩礼,那如果我要了高彩礼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有约束力。二三十万的彩礼还不是照旧。”江筹直言。

除了地方规定。2021年1约1日正式生效的《民法典》也对”彩礼做出了约束。《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同时,如果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手续但没有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彩礼导致及夫人生活困难,这三种情况可以要求返还彩礼。

但法律从业者佚名对燃财经直言:“‘彩礼’基本规避不了。”

佚名表示:“《民法典》‘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实际上打击的是以结婚为幌子索取财物的规定。而彩礼是一种风俗习惯,男方根据当地风俗结合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给付一定数额彩礼,并且符合自愿和适度原则,是不违法的。”

“《民法典》规定了又怎样?现在的婚姻是女方市场,不给彩礼就是娶不到媳妇。你可以不给啊,我不嫁就行了。”江筹指出。同时,杨柳表示,彩礼”是小社会中的约定俗成,而在这个群体中,《民法典》的知晓度并不高。

“《民法典》的规定对江西影响并不大。毕竟小县城没几个人知道《民法典》。这两天我还看到我们村有人订婚在‘筛’彩礼呢。我数了一下,这次‘筛’的彩礼数额大概有16万。”杨柳说道。

“筛”彩礼是江西一些地方的婚礼习俗。在订婚那天,男方会拿个筛子铺满彩礼现金,然后摆在桌子中间,由家里最有地位的女性(一般是奶奶),来端起筛子“筛”一下彩礼。

江西“筛”彩礼 来源 / 网络

但杨柳还是坦言道:“私心觉得有人批评江西的彩礼还挺好的。万一就受到关注,在道德约束之下有所改观,彩礼额度下降了呢。”

参考资料:公众号“凯风”:《广东彩礼为什么低,江西为什么高?归根结底这是一场择偶战争》;

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江西天价彩礼的原因,找到了》。

*题图及配图来源于视觉中国。文中江筹、大琳、泰源、樱花、安可、萌萌、丸子、杨柳、小岳岳、佚名为化名

原标题:《江西苦彩礼久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