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货殖列传|黄宏生:彩电大王造车记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周玲
2021-04-12 07:37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编者按】

《史记·货殖列传》是最早专门记叙从事“货殖”(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史书著作,司马迁阐释的经世济民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智慧,被誉为“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这场大变局中,所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企业家、创业者、打工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即日起,我们推出《澎湃财经人物周刊·货殖列传》,讲述全球化时代大潮中的商界人物故事。

他们为时代立传,我们为他们立传。

坐在采访间的“黄老板”身着一套黑色西装,脚上是一双方便舒适的新潮运动鞋,有点不太搭,但他并不在意。

随身带着不锈钢保温杯,看起来有点旧了,里面泡着可以缓解喉咙咳嗽的温水茶饮。有点意外的是,他比记者还提前几分钟达到了采访现场。

这是一位老创业者。当天,黄宏生要出席创维厨电产品发布会以及经销商会议,顺便还要推销自己的新能源车。

1988年,黄宏生从电子工业部下辖的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华南公司(中电华南)辞职下海创业,至今已经创业33年了。

他是创维集团的创始人,如今创维是国内彩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国民品牌。

在外人看来,黄宏生功成名就,在把创维集团交给职业经理人团队打理后,他可以去搞搞慈善事业,进入半退休状态。

但黄宏生的选择却与众不同。他再一次投身又一场创业中,这一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如今,新能源车这一异常火热的行业,领军者有大名鼎鼎的马斯克、王传福,以及刚刚宣布造车的雷军。黄宏生发现这又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但他坚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像33年前那个拿着3万元勇敢“下海”的年轻人一样。

创维集团和开沃集团创始人黄宏生

28岁拿着3万元“下海”

1988年,黄宏生筹资了3万元决定下海,这一年他28岁,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电华南公司,六年后做到了常务副总经理的位置,级别是副厅级。

“那时候我家在广州,常常要到周边城市出差,特别是深圳、东莞等的来料加工企业对接外贸工作。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107国道拥堵十分严重。到晚上八九点钟还被堵在路上是家常便饭,当时又累又饿,可是公路两边的夜景对我来说,有无限的吸引力:夜幕初初降临,华灯初上,由世界转移到广东的加工企业灯火通明,无数的工厂在赶工赶货,一片繁荣的景象。”黄宏生说那片璀璨的灯光让他有了创业的冲动,想加入到世界供应链的洪流中,于是决定下海。

黄宏生表示,看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毫不犹豫的跳进商海,以身试水。也曾彷徨过,被劝阻过。但江河浩荡,源远流长,“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除了内心的向往,还有一个外部大环境的变化。

1988年,国家推行外贸体制的重大改革。一线的工矿企业开始直接拥有进出口权。这对负责技术引进的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业务形成了直接冲击,黄宏生意识到中间做“嫁衣”的作用不再那么重要了。

黄宏生说当时他并没有充足的准备,“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具备,可是他仍旧在这股新技术的浪潮下先出发了。

黄宏生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名为“创维实业有限公司”,创维寓意为“创造性思维”。他用自己全部积蓄3万元起家,开始做电子零部件贸易。

但他这次创业很快就失败了。小的个体贸易公司和国内大贸易公司比竞争力不大;国内电子公司回款慢,迟迟收不到钱,但是上游国外公司的帐无法拖欠,导致资金链断裂。

必须寻找新的机会,最终还是决定在自己熟悉的电子行业。黄宏生在中电华南负责重大技术引进,经常到国外考察,亲眼看到了世界的发展和大趋势。让他坚信打开国门后,中国电子制造业将迎来自己的机会。

当时电视机还没有遥控器,需要手动来调台,很不方便。有次,黄宏生在东北某城市出差,来回调台把自己弄感冒了。“与其做贸易四处奔波,不如做实业,把这个需求(遥控器)巨大的社会痛点解决。”

黄宏生在香港申请了贷款,找了自己的大学同班同学,同时也是原陆氏电子的技术核心胡秋生、华强电子的供应链专家马兴乔、制造生产厂长张三水。四人在深圳华强北开始了电视机遥控器的研发和制造。

当时的深圳特区因自由开放的思想包容和无处不在的经济活力,吸引着无数如黄宏生一样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实现他们的创业梦与淘金梦。

进入遥控器生产的前两年,黄宏生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国内的电视机厂家纷纷买创维的产品将电视改造成遥控电视,创维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遥控器生产厂,产品供不应求。南京的熊猫和重庆的金雀等成为了创维的大客户。

遥控器危机借机进入彩电业

电子行业瞬息万变,三年后遥控器变成了夕阳产业,创维随之遇到了危机。

黄宏生表示,由于遥控器本身的技术门槛不高,小厂蜂拥而至,而彩电厂家慢慢地也掌握了相关技术,这时公司利润被严重挤压,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但“危机”本身就是危险和机遇并存,这次危机促使黄宏生决定进入彩电领域,变成了彩电大王。

黄宏生大学读的是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是著名的无线电系。1982年,黄宏生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关于黑白电视机的设计”,这之后他心中一直有“电视机”情结。

这一届华南理工无线电人才济济,除了黄宏生外,还有当时彩电界另外两位著名的企业家TCL集团总经理李东生和康佳掌门人陈伟荣,李东生和黄宏生甚至是同班同学。

但当时中国彩电行业一派群雄混战局面,外资企业既有日系松下、日立,韩系的三星、LG,欧洲的飞利浦、西门子。中国本土已经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支持的三百多家中央央企和地方国企都全军出击。这其中领头的是上海的金星牌、北京的牡丹牌、南京的熊猫牌、天津的北京牌,号称“四朵金花”。 

“我们从北京的高校招聘来一批彩电技术人员,引进了日本的四片机技术,建立了一个50多人的电视研究所,投入到了彩电研发中,但是出师不利再次失败,开发出来的产品无论是画质、音质还是功能、造型,简直是‘山寨版’。”黄宏生解释称,当时电视信号主要来自电视塔,一旦有高楼阻挡,家里的电视就一阵一阵雪花;或者在农村远离电视塔,电视机节目就非常微弱,对电视机的高频灵敏度要求很高,但当时技术团队还做不好。

此外,当时还在国内销售电视机必须要获得许可证,但民企创维并没有许可证,想从为其他彩电企业代工做。在这样严峻的竞争形势下,靠做遥控器起家,彩电行业没有积累的创维,开发出来的电视机,市场上根本就无人问津。

“这时已经债台高筑,心想自己的心血是不是要付出流水了?我感到了焦虑又迷茫。但在艰难困苦之中,看到一丝曙光。”黄宏生一直坚信机会是留给那些不折不挠的人。

曙光就是1991年香港出现了一个令行业瞩目的并购大战——录像带企业瑞菱集团收购香港讯科集团。香港讯科集团是香港三大彩电企业之一,其是东芝OEM的战略伙伴,瑞菱集团收购讯科后大量的技术人员有意离职。

黄宏生了解此事后,对讯科的技术团队一一拜访,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他们能够加盟创维。但是当时的创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已经债台高筑的黄宏生付不起让他们动心的薪水,他们对黄宏生的盛情邀请无动于衷,半年都没有回应。

黄宏生一直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 “我请他们来做‘星期六工程师’,周末兼职来深圳进行彩电设计。”黄宏生告诉这群技术人士自己拿到了飞利浦一款型号为TPA4500的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这和市面上当时主流的四片机、五片机完全不同。

黄宏生表示,四片机和五片机线路非常复杂,电视干扰非常严重,而这新的技术让工程师们眼前一亮。“他们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将在亚洲电视机制造业掀起一阵新的风暴。”

9个月后,创维开发出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第三代集成电路彩电,一下子引起了轰动。加上讯科技术团队设计的彩电有高频灵敏度这一特点,很好的解决了电视机信号干扰或者农村电视塔信号微弱的问题,这不仅仅比国内任何一家复制日本的公司都先进,又是自主设计,形成了创维自己的产品优势。

这一年,黄宏生带着第三代集成电路电视参加了德国柏林电子展,现场没有得到订单,颇为沮丧登上了回香港飞机。但是下飞机后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德国客户表示愿意进一步沟通,最终在技术和价格双重优势下,黄宏生拿下了2万台的大订单。这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时,讯科团队不能小看兼职的创维公司了。黄宏生这时顺势鼓励他们辞职,彻底加入创维。此时黄宏生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表示愿意拿出公司15%的干股送给技术骨干。

此后的创维开始了指数级的腾飞。

1993年,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全力推动创维向国家申报“电视机生产许可证”。获得批准时,那是全中国第一张“电视机生产许可证”发给了民营企业——创维。这种黄宏生终于难忘的时刻。

与很多创业失败过的人一样,黄宏生的创业也失败过多次,曾经债台高筑、走投无路,但他没有回头爬上岸重回体制内的想法,而是一直往前走。

黄宏生这种顽强的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年上山下乡的磨炼。

1973年,年仅16岁的黄宏生告别家人前往海南黎母山林场插队,干的是最费体力的“撬木工”。 

“知青们刚开始还很兴奋,过了没几天就都默不做声了。每天晚上回到茅草屋,望着屋外黑压压的大山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个个心事重重,感觉生活无望。”黄宏生回忆这段岁月时说自己当时拿出外婆做的黄豆酱分享给同伴,原本沉默吃饭的知情们心情放松了不少。

“上山下乡给我以后的人生带来什么启发呢?那就是在与世隔绝、愚昧与落后的环境中也不应放弃希望,不应随波逐流。我们在繁重的劳动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去早恋,去结婚生子,去偷周边山民的鸡鹅。在煤油灯下的交流、苦读使我们在机遇到来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只要你有顽强的毅力,有生存的意识和信心,希望永远在你身边。”黄宏生在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

创维扎根深圳,产品从遥控器、电视机、到机顶盒,短短三十年之间,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家电企业。

不参与创维集团日常管理

对于第一次创业的创维集团,黄宏生已经不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全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团队。“我只是每个月开个会交流一下,其他的我都不用管,有团队嘛。”

创维集团在激烈竞争的彩电市场最终搏杀出来,黄宏生本身和创维的管理团队都非常出色。

但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大股东,黄宏生还不会完全放弃对创维集团的打理。“在创维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个是拓展什么,不做什么;第二,人才战略,太阳能版块的人才就是我亲自引进的。第三是危机管理。”黄宏生表示。

“我用人的原则是选择用厚道的人,与人为善,厚道比能力更重要,要内心有一个‘永动机’,主动发放光与热;同时我也会以业绩导向作为提拔或者淘汰的依据。”黄宏生表示。

“老板对自己看中的人才是非常重视的,也舍得给高薪。当然如果这人没达到预期,那么老板也会非常果断让他下课。”上述创维员工对澎湃新闻表示。

黄宏生透露,创维集团未来会打造成一个企业家的孵化平台,孵化更多业务上市。

据了解,创维旗下的互联网电视系统和内容平台酷开网络已进入上市进程。

“创维集团控股,管理团队20-30%持股不等,这样的话发挥每个团队的积极性,他们创业的爆发力。”黄宏生透露。

一直谨慎小心的黄宏生希望通过孵化平台方式进行业务扩张,从而做大规模。创维刚进入的厨房电器业务也是通过管理层持股模式来运作,其管理团队并非来自创维,而是从社会上引进的。

“希望能做到两个1000亿(营收),创维集团1000亿,新能源汽车1000亿。”黄宏生表示。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当时对我们来说,一个选择是进入面板领域,但面板一条线要200亿元,对一家民营企业来说,筹集那么大的资金是有压力的。”黄宏生认为创维不投面板主要是资金压力。

与创维同城的另一家彩电企业TCL却在2010年在面板行业投下重注,经过十年的经营,TCL旗下的华星光电已经成为两家最大的液晶面板企业,借此TCL也完成了转型。

“现在看我们的战略有点保守了。”黄宏生坦承。

二次创业跨界入新能源车

今日新能源车行业可谓是最火的行业,可时光倒流十年,新能源车参与者甚少,但中国彩电大王已经嗅出了新能源车行业的前景和商机。

2009年,黄宏生经过自己一系列的调研摸底后,决定投身新能源车。五年后即2014年,中国两家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才成立。

这是一个对新能源产业的前景判断,黄宏生重获自由后,决心挥别彩电行业,寻找第二次创业的机会。

“第一次创业财富自由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生活方式也有很多思考,也去到处旅游,冬天去北海道滑雪,夏天在加拿大度假打打高尔夫,但这些带来的快乐是分散的不是长期的。人的精神追求还是大于物质追求,所以决定还是干点有趣的事情,高端一点讲追求生命的意义,所以2011年的时候,我就决定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峰’,开始二次创业。”黄宏生说道。

黄宏生透露看中新能源车赛道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其一,电子技术,2010年的时候,电子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了,原来的镍氢电池那么大,智能手机从大哥大变成了超薄的,锂电池出现了。

第二,我们看到了新能源车的一个产业苗头,2010年中国的两轮电动低速车年产2000万台,取代了摩托车,也取代了自行车。两轮低速车做完后,企业开始做三轮、四轮的低速电动车,这个就是电动车的前身了。

“我说这个不得了,电池由铅酸电池逐步变成了高端的、贵的锂电池,我觉得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产业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尽管现在市场上一辆还没有,特斯拉还没出来。”黄宏生表示。

第三,投身新能源车是环保原因,中国有能源危机,缺油少气。

“当时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每天报北京天气的PM2.5数据,引发高度关注。”黄宏生称基于这些因素判断国家对新能源产业肯定会充分的支持。

基于上述这些因素判断,黄宏生出资5亿元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南京金龙,获得了进入新能源车行业的资质,先从大巴车开始做起。

但一旦看准的事情,他坚决不会动摇。正如他当年在乡下当知青时为了参加高考而放弃了原本不错的“仕途”,以及他为了下海创业而辞去国家电子部副厅级公职。

当年,他下海看到了深圳这片热腾腾的创业土地,中国电子产业崛起的机会;而第二次创业,黄宏生看到了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大机会,而这次创业有了充足的创业基金后,变得更从容。

造车三年亏了5亿元

“2011年亏损,2012年亏损,2013年亏损,亏了三年,这5个亿差不多都亏完了。”黄宏生表示一开始进入新能源车领域并不顺利。

新能源车的确是一个烧钱的产业,5亿元的投资并不是很多,但对黄宏生来说这笔钱也并不算少。

“大巴车5个亿就做到了,乘用车要50个亿,还就一款车,因为研发要20个亿,生产线大概要30个亿,你还要有推广,渠道,品牌投入。”黄宏生表示之所以选择先进入大巴车也是出于资金考虑。

早年上山下乡的磨砺以及多年创业的经验,黄宏生对二次创业的种种危机都有了预演,做到心中有底。在他的言谈间,有一种十足的坚毅和乐观,当然这是一种战略上的乐观,具体困难还是要一步一步去克服。

“每天五点钟起床老板开始散步,开始思索一些难题,有时候会叫上技术人员一起散步,探讨新能源车的技术难题。”创维一位老员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从二次创业后,黄宏生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南京,在深圳很少见到他。

如同当初放弃进入面板领域一样,即便切入新能源车赛道,黄宏生还是先从资金压力小的业务做起,这也反映出他经营企业的原则,财务上要非常谨慎,量力而为。“我们做家电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以企业现金流的经营健康为核心,不搞大的、激进的冒险,险是要冒的,但不会亏很多钱,要迅速进入盈利状态。”

原本南京金龙取得资质后黄宏生成立了开沃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开沃集团),开始做新能源大巴。

黄宏生没有因为亏损而有所犹豫,团队一直在做新能源大巴的小批量测试,直到拿到了江苏南通的订单,才算有了积极的开端。

时间来到2015年,国家把新能源汽车列入了国家战略,新能源车迎来了春天,开沃搭上了这班“开往春天的列车”。

“在资本主义工业里面,汽车是除了飞机以外最高的,最密集的技术投资和资金投资的行业。我们带有敬畏之心,刚刚进入一个新的‘敌人’阵地,先从小学生做起,放下身段,所以我们先做大巴。”黄宏生透露,开沃的电动大巴在中国各大城市排名最好的时候是第二名。

从新能源大巴积累了经验后,2017年4月开沃集团开始进军乘用车市场,研发新能源汽车。

“中国的燃油乘用车一直未能进入全球主流,2020年中国乘用车出口不到100万台,而2020年韩国现代一家销往全球的乘用车为600万台,全球一年乘用车市场是9000万台。中国的燃油车为何出不去?我们的水平上不去,我们投资换市场,没换来技术。”黄宏生认为与燃油车不同,电动车的核心是软件和电子产品,这是中国非常擅长的。

“我们的电池、电子控制器以及软件都是世界级水平,跟特斯拉比较,我们的汽车底盘坚定有力,柔软度和舒适度也是,我们的智能化绝对比特斯拉要强。”黄宏生在推销自家的产品时从不谦虚,他的理由是依托创维在智能化领域的研发积淀,开沃的自动驾驶等软件系统比特斯拉要好得多。

开沃集团推出的电动汽车品牌命名为“创维天美”,定价在20万左右,走中档路线。

“蔚来的客户是富人,小鹏是年轻人,我们的车外观大气漂亮,我们的目标用户群是创业者和城市白领。创业者太辛苦了,有时候需要休息一下打个盹,电动车停在车库开着空调小憩一下,我们还开发了一键休息模式,车座可以完全放平像一张床一样。白领也辛苦,周末陪孩子去辅导班,还要找地方休息,现在可以去车库车里休息。”黄宏生在推销产品时绘声绘色,一如当年推销创维的电视机。

黄宏生介绍,今年上半年创维天美电动车将全面开卖,依托创维彩电业务全国3万家专卖店,可以把电动车铺向全国。“我们新能源板块目前营收在50多亿,今年目标实现30%的增长。”

“我们是要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前10强。我为什么提出这一点,因为我过去的33年,我创办的创维彩电做到全球前十。”黄宏生表示开沃集团有在科创板上市的想法。

在交足了学费后,经过多年的技术储备、人才积累后,横亘在前行路上坚冰覆盖的幕墙被撞破,开沃汽车的新能源车从最初的每年销售几十台、几百台,到2014年销售达到1890台,2019年年度销量9894台。短短几年时间,开沃汽车迅速成长为一匹行业黑马,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不一定交班儿子,欣赏美的交接班模式

​​​​​​​与在家电叱咤风云和驾轻就熟相比,进入新能源车黄宏生变成了“外行”。

这是他在汽车行业感到最困难的事情,因为不熟悉,随时都要面临着行业内政策法规的鞭笞和各种不可预知的陷阱。

新能源车赛道玩家众多,但65岁的黄宏生二次创业后如何交接班?

目前创维集团是交给职业经理人团队在打理,但其儿子林劲担任创维旗下的酷开网络董事长,酷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上市进程。

黄宏生也没有说林劲将来是否会完全接管创维集团,“他不是要做互联网吗?让他去尝试一下能不能杀出一条新的路子。”

不过,黄宏生明确表示自己欣赏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交接班模式。“我们也看到了接班的一些很好的榜样,我比较欣赏的一个榜样是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他儿子很厉害,但儿子不接班。何总从内部提拔方洪波来作为董事长,具体事情他管都不管。我觉得只要借鉴一个成功模式,就不一定要接班给自己的亲人,(亲人交接班)有很多失败的例子。”

与何享健完全淡出美的系具体经营相比,黄宏生现在还是一名激情创业者。

当天创维厨电会议相当冗长,从下午2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黄宏生一坐到底,仔细聆听会议上每一位发言人的演讲,期间还精神抖擞多次上台给员工颁奖。

会议外还摆了多台天美汽车,工作人员热情邀请每一位客户去体验试驾,介绍还不那么知名的天美汽车。

“你试驾了我们车了吗?感觉怎么样?”黄宏生问澎湃新闻记者,相信他问了当天每一位跟他交流的人。

 

    责任编辑:是冬冬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