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智能、低能还是耗能?判断智能媒体的三个标尺
原创 博士宝宝宝宝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第一,有没有解放媒体人,真正的智媒能在人工智能应用和科技赋能中解放人,而不是在叠床架屋的冗余设计中让人越来越累。第二,有没有“出活儿”,即借助智能赋能,生产出获得用户喜爱、能变现的刷屏、出圈、现象级产品,这些产品靠过去的人力很难做到,带着智媒基因。第三,智媒不仅要能让平台和新闻生产更智慧,也要在信息上惠及用户,让用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人智慧,而不是让人“智熄”。
吐槽青年出品
前媒体人张泉灵那句针对媒体转型的话,常被引用来说明转型之快和迭代之残酷: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这种技术倒逼的转型,让传媒业处于一种“不跟上、就出局”的转型焦虑中。怎么办?越是在这种快速变动的转型环境中,越需要方位和内容定力,不能盲目转型。比如,都知道人工智能是方向,智能媒体是未来,但智能媒体怎么做?花钱买个机器人就智能了?有没有标准?3月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办,新浪AI媒体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会在京举办,报告从实践和学术角度对智媒作了全方位的深描、画像和梳理。我把这种专业报告看成一个行业的实践地图,智媒这种硬技术和新观念含量极高的事物,实践者尤其需要地图去指路。
报告提到的一些“年度案例”,很有代表性和风向标价值,常成为学界业界专家讲课的案例。比如“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提升应急传播效能”,前几天操盘手“震长”还发了个微信朋友圈“凡尔赛”了一下:我们“地震快讯”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超过200亿,这相当于把我国的网民服务了20遍。——无疑,这个数字背后就有智媒的贡献,是人力不可能完成的。几年前,当播报机器人发出第一条地震快讯时,人们还“震惊”了一下,如今这种播报已成为常态,并赢得很多粉丝。还有央视网的“人工智能编辑部”,新浪智能媒体平台催生出的“新浪热榜”,都引领了智媒实践。
对于当下的智媒发展,报告说得比较客气:更多传媒机构已启动智媒实践,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说得不客气一点,比较幼稚,甚至不少所谓智媒是换汤不换药、悬羊头卖狗肉、两张皮。一通操作猛如虎,PPT上的各种“+”,没有带来智能效应,而是低能和耗能。出身文科做内容,我对人工智能的技术黑箱并不了解,作为媒体实践者和技术应用者,更敏感的是智媒带来的效果。受这份报告启发,我觉得判断一个智媒实践是“智能”还是“低能”或“耗能”,有三个效果导向的标尺。
第一,有没有解放媒体人,真正的智媒能在人工智能应用和科技赋能中解放人,而不是在叠床架屋的冗余设计中让人越来越累。记得几年前,刚出现能写稿的智能机器人时,写体育、财报快讯,曾有人担心机器人会取代媒体岗位,惊呼新闻系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媒体人要失业了。后来的共识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只是人手,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和人物,则永远无法替代。就拿刚才说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解放了很多过去需要庞大的人力做的工作,又快又准确。还有央视网的“人工智能编辑部”,我跟一个编导聊过,剪视频是需要熬大夜的事,一帧一帧地抠,生命都耗在了上面。尤其是要在过去的视频里找素材,文字素材相对容易找,但找视频,某一个镜头,那是大海捞针。人工智能解放了编导,盘活了海量历史视频资源,能让机器干的尽可能让机器去干,人可以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有些所谓的“智媒”和“融合”,实在不敢恭维。花了很多钱,采购了很多设备,流程也再造了,既没有带来流量和用户,也没有减少工作量,反如滚雪球似的叠加了新事务,越来越累。智媒是对人力的解放,让每个人在擅长的领域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写评论的写更好的评论,做特稿的做更牛的特稿,让写评论的琢磨算法,让做特稿的学无人机、做短视频,让有创意的年轻人去搞智能运营,把擅长文字的困在技术系统中,这不是耗人耗能又是什么?
第二,有没有“出活儿”,即借助智能赋能,生产出获得用户喜爱、能变现的刷屏、出圈、现象级产品,这些产品靠过去的人力很难做到,带着智媒基因。比如具有高效整合热点信息能力的拳头产品——新浪热榜,还有智能发稿系统、虚拟主播、AR智能眼镜、智能剪辑机器人等等,能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快速反应,将碎片信息和庞大数据整合成对受众有附加值的新闻产品。出活儿,而且是过去靠人工出不了的活儿,那就对了。
如果折腾了半天,搞了很多新玩艺儿,又是底层芯片,又是传感器,又是语音识别……突发和重大事件的新闻大战中拿不出产品,就是耗能的摆设。用一个新闻学者的话来说:徒有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之名,如果不能报道真正的新闻,它们就都是假媒体。那些数字矩阵之类,如果不能为公众提供切近的服务,就都是伪创新。
第三,智媒不仅要能让平台和新闻生产更智慧,也要在信息上惠及用户,让用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人智慧,而不是让人“智熄”。“智熄”是网友的调侃,用所谓“算法”把读者关进信息茧房,就是让用户智熄,成为过滤泡中待割的韭菜。这种智能“算法”不是替用户的真正需要而算,而是为自己的流量需要“算计”用户。用户,不只是APP增加的一个粉丝,而是一个可智能交互的朋友,让智慧的平台与智慧的大脑互相成就。用户的时间其实很宝贵,好的“智媒”应该帮用户节省时间,用“热榜”这样的智能产品帮用户在信息海洋中找到不可不了解的干货,而不是“算计”用户的时间。
回到开头那句话,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智媒真的搭上智能之列车,解放了人,出活儿,并让用户真正受益,才不会被抛弃。多说一句,传媒学界业界太需要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合作,当下新闻业的危机,也是新闻学的危机,同样是新闻教育的危机。如智媒研究这样,实践者和研究者互相嵌入,身在大学的研究者通过“智媒实验室”参与实践,身在田野的实践者通过“智媒研究所”与科研和未来保持亲密勾连,这个行业才不怕被时代抛弃。
曹林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适合高考议论文、考研评论、申论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欢迎进入千聊“评论员曹林的直播间”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原标题:《智能、低能还是耗能?判断智能媒体的三个标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