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江十年|为中国自主创新闯出一方天地,这里离未来很近
付敏 设计
科创联通未来。上海张江,离未来很近。
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日夜不息,国家蛋白质设施破解新冠病毒基因密码。
生物医药,全国批准99个创新医疗器械,有18个来自张江;2020年,全国批准上市的8个抗体药物中有5个来自张江。
新兴产业,C919首飞成功,ARJ21交付使用。拼多多、哔哩哔哩、喜马拉雅弯道超车。
张江科学之门 本文图片均由 上海科创办 供图
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10年间,张江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一步步交出自己答卷:先行先试,创新改革,为中国自主创新闯出一方天地。
张江科学会堂
自主创新的迫切和重要
自主创新有多重要?中微半导体副总裁曹炼生感受深切。
2004年,旅美博士尹志尧带领团队在上海创办中微公司,致力于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薄膜制造设备和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以及其他半导体相关设备。
在团队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中微公司成立不久便生产了首台国产刻蚀机。之后,中微公司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强的刻蚀机厂商。
国产刻蚀设备的诞生,引起了国外竞争对手的关注,国际专利诉讼随之而来。
曹炼生印象最深刻的是2007年,一家美国大公司对中微发起“窃取商业秘密”诉讼。理由是,科研团队不少人之前在硅谷从业,怀疑中微偷了硅谷的商业机密,不然不可能这么快研发出来。
美式诉讼,并不需要先有证据。加上知识产权证据曲线复杂,之后2年,科研团队电脑硬盘全部拷贝,送日本做逐行检查,证实无异样后,双方才达成和解。
“因为我们的团队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明确的原则,那就是从竞争对手公司或者国外科技公司跳槽而来的人才,一片纸、一行代码都不允许带到中微。”曹炼生说。从每行代码开始的自主创新,让中微在3次大型国际专利诉讼中都能全身而退。
2020年11月-12月,国际首次太赫兹海面远距离无线通信试验在临港新片区完成。这次试验,验证了太赫兹在海上应用场景下的大容量数据传输能力,为后续太赫兹高速通信产品化、实用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业内,太赫兹通信技术被公认是6G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对缓解目前通信频谱资源紧张、大幅提升传输数据率、实现数据的高安全传输等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想要得到“太赫兹波”并不容易,一直以来,产生太赫兹波的主要设备都只能靠进口。一直到2019年底,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研发制造太赫兹核心组件,这一“卡脖子”情况才得以解决。
自主创新,从来没有这么迫切和重要。
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与判断。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走“自主创新”之路。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上海光源
策源:大科学设施筑牢科创地基
如果没有专业讲解,大多数人即使参观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以下简称“蛋白质设施”),也看不出门道。
但在专业科研人员眼里。这里是一座高光殿堂。
公开资料显示,蛋白质设施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项目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体系,并成为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及技术发展的重要创新基地。
2015年正式开放运行以来,设施为科研人员带来的便捷不胜枚举。比如:在蛋白质设施平台上,一年可以解析数百个蛋白质结构;用蛋白质设施五线六站采集一个蛋白质结构数据,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以前,我们曾经为了解析一个蛋白质结构需要专门去国外,现在无论是高校项目、科研机构项目还是企业项目,都可以通过申请到这里来做实验。科研团队再也不用为昂贵的试验设备担心,只要通过评审获得机时批复,就可以来上海张江做实验,使用全球最好的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 蛋白质设施副主任彭超博士说道。
2020年举国阻击新冠疫情,让彭超记忆尤其深刻。2月开通新冠肺炎研究课题绿色通道,6月经中科院院士饶子和等科学家们实验室的质粒捐赠和支持,蛋白质设施建立所有新冠病毒编码的29种蛋白质的表达质粒库,面向全球开放并提供服务。
“向全球开放提供新冠病毒全部蛋白的表达质粒,意味着帮助全球科学家免去了大量基础而又具有重复性的前期工作,大大提升了实验效率。”彭超介绍,至今,已有超过700份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透露,近年来,在国家部委的支持下,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全部位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目前,已建成(含试运行)8个、在建6个,涵盖光子、物质、生命、能源、海洋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
在张江,大科学设施筑牢科创地基。
奉贤园(东方美谷)
试验田:体制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
2020年12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落户张江科学城。这是上海官方和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不过院长周如鸿刚到张江时,也曾疑惑:为什么既有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又有张江科学城,还有张江示范区。
在上海科创办专职副主任侯劲看来,今日之“上海张江”,实则有四重指代,一是张江科学城这一核心承载区,其前身张江高科技园区正是应浦东开发开放而生,应科教兴国战略而兴;二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增强原始策源能力为目标,聚集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顶级人才,是上海打造科创中心的核心举措。”
第三是张江示范区,“22园应形成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全市联动,并带动长三角科创发展,”侯劲说,在张江示范区内,有76平方公里同时属于自贸区,“双自联动”成为围绕“科创”进行制度创新的沃土,也形成了“张江”的第四重含义。
由此,“张江”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上海科创的闪亮铭牌。
漕河泾园(漕河泾中心)
“张江是国家深化科创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侯劲说,张江生来就在“试”:率先践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设立全国首家外国人永久居留事务服务中心,颁发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中,有1/5是“上海经验”。
张江人工智能岛
体制突破带来创新活力,也带动硬核产业聚集。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学生,遴选于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同济等六所高校,学分互认,证书共签,11门课程由人工智能领域院士以及百度、商汤等国内外人工智能头部科技企业授课,一堂AI+X微专业解决的不仅是国内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奇缺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搭建国内自主的AI平台。
为何跨省建研究院?院长周如鸿不讳言:一是上海着重发展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与研究院的主攻方向高度契合;二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强交叉性特征,远非单个学校、个人力量所及。因此研究院本着开放合作的原则,“在一些有挑战性、比较宏大的科学课题上,整合长三角乃至全国高校‘强强联合’,共同攻关。”而张江的创新生态,机制的灵活,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公开信息显示,张江示范区已集聚近10万家科技企业,30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9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1/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等领域集群效应明显。
10年后,张江再启航!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