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调查:延迟退休稳步落地如何兼顾各方利益
“延迟退休”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从最初提出至今已历时十余年,每一次有新的动向都会引起公众热议。3月12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此,民众的意愿如何?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需要哪些配套措施和政策?应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保证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中国经济时报围绕上述问题以网络调查问卷和线下实地采访等形式寻求解答,并邀请权威智库专家对调查结果分析解读。
综述
延迟退休是提高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策略,但是延迟退休涉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实施时将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要平衡各方面利益,保证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必须在具体实施细则正式推出之前,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为此,本期时报调查组织了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延迟退休的支持度和关注点,探讨如何让延迟退休政策的落地更加有效。
此次调查问卷采取网络问卷形式,受访者涵盖了安徽、北京、河北、山西、湖南、甘肃、广东等26个省区市,收回有效答卷383份。受访者涵盖了从20岁以下到60岁以上等不同年龄段,受访人群包括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由职业者等,其中管理者为151人,普通职工为223人。
从调查结果看,“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是支持延迟退休的主要原因,不支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担心身体健康状况”。受访专家认为,调查结果提示我们要认真思考延迟退休的推行方式,实施细则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要以劳动力市场的优化和完善为主。
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支持率最高,
实施细则要重视不同
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龄,而我国仍在执行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退休年龄,近70年未有调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虽然延迟退休有利于我国社会的长足发展,但因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期望等不同,造成大家对延迟退休的支持情况和看法也不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延迟退休的大方向已定,但细节还没有公布,因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在具体措施不明了的前提之下,如果让个人判断,通常大家都会首先考虑延迟之后对自己的影响,一般都会持谨慎态度。所以,这次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延迟退休的支持率不高是可以理解的。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就业机构性质不同,支持率的高低也不同。福利较好、较为稳定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对延迟退休的支持率最高,达到了32%,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由职业者的支持比例较低,也较为接近,分别为24%、23%、23%。
从年龄段划分来看,压力较大、社会负担较重的36~50岁阶段人群支持率最低,只有20%。此外,管理层对延迟退休的支持力度更大一些,管理人员中支持的人数占比为31%,普通职工中支持的人数占比为23%。
“此次问卷调查反映出不同人群的支持率差异比较大。而不同群体的反应都是基于自己的工作现状作出的判断,也就是考虑了延迟退休后自己的身体状态还能不能承受当前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冯文猛说,比如管理层的支持率高于普通职工,就是因为一般情况下管理层的工作条件要好于普通职工,如果继续工作,管理层的人员更容易承受。
他认为,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目前反映出来的人群差异,另一方面要思考这些差异出现的深层次原因,然后针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非常需要把工作做细,要站在个人角度考虑延迟退休带来的冲击,据此认真思考如何消除、减少个人层面的担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延迟退休政策针对不同工种,采取差异化政策”呼声最高,支持者为272人,占71.02%,位列第一。可见,要做到“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此分类进行回应和准备,才有利于延迟退休政策的有效实施落地。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延迟退休可
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是延迟退休政策出台的原因之一。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延迟退休的受访者认为,延迟退休能够“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支持人数占比为65.63%,位列支持原因选项第一,其次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占比为57.03%。
但是延迟退休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变化也引起了受访者的担忧。受访者主要担心在哪些方面呢?调查结果显示,在不支持延迟退休的原因中,选择“挤占年轻人职场资源”与“担心身体健康状况”共同位列第一,人数为210人,占61.4%。其余选项占比较为接近,“影响公众对养老体系信心”的为164人,占47.95%;“55岁以上再就业可能面临困难”的为162人,占47.37%;“会出现孙辈无人看管的情况,影响家庭生活”的为157人,占45.91%。
从不支持的原因来看,主要担忧都集中在劳动能力和就业机会方面。民众对延迟退休的态度会影响具体措施及效果,那么,要想消除公众的担忧,延迟退休应该有哪些配套措施呢?
在分析调查结果反映的情况后,冯文猛建议,要从完善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入手。他表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其实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延迟退休的问题,比如“996”这样的工作强度可能使劳动者到50多岁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这种工作模式是不是应该考虑进行调整。
“延迟退休要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劳动者处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如果劳动者经常处于高强度、持续加班的状态,从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劳动制度安排需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他认为。
他还表示,除了劳动强度,40岁以上人群就业困难等问题也要引起关注。目前职场在年龄方面的要求大部分都限制在35岁,造成了40岁以上人群找工作比较难。如果再延迟退休,有可能使一些人的就业形成一个空档期。延迟退休实施时,特别需要考虑部分劳动者可能会出现既没有工作又领不到退休金的时期,对此要提前做好准备消除这一风险的发生。
“延迟退休与劳动力市场关联性很高,因此有必要进行联动设计。”冯文猛说,总体看,延迟退休是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劳动条件也包括就业条件,需要统一考虑,在实施时要与各方面配合联动。
锐观察
弹性退休、完善配套制度
保障呼声最高
中国经济时报收回的383份“延迟退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渐进式延迟退休的为60人,占15.67%,选择“弹性退休,设置年龄区间,可自主选择退休时间”的为324人,占84.6%,选择其它的为13人,占3.39%。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实行弹性延迟退休政策,大多数人还是赞成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二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顾虑也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加剧社会整体就业压力;二是担心身心健康和影响工作效率质量,并导致社会不公。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有意愿和条件延迟退休,而希望提前退休、早领取退休金的普通劳动者反而得不到保障。
弹性退休或是更好选择
“关于延迟退休政策不是‘要不要实施’的问题,而是‘怎么实施’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龄产业中心主任、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会长黄石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弹性退休,大多数人实际上希望有三层内涵:一是退休时间的弹性,赞同设置一个时间区间,劳动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自主选择。二是退休待遇的弹性,在正常退休、延迟退休、提前退休之间给予差异化的保障安排,奖勤罚懒,以提高全社会劳动就业制度的整体效率和韧性。三是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设置延迟退休政策。
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周德文同样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延迟退休后我国须实施更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老年人差异性很大,延迟退休旨在促进身体状况较好、人力资本较高的老年人继续工作,而有些老人根据自身原因仍然可以选择稍早退休。因为,延迟退休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工作方面,还包括生育率、抚养责任等,当前,我国大部分家庭的婴幼儿抚养主要还是靠家里的老人。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目前实际状况看,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对就业的年龄问题给出了答案。”延迟退休是黄石松一直调研的课题之一,他说,在南方经济发达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在社区物业维修、保洁、市政服务、园林绿化等很多领域已经使用了很多年龄超过60岁的员工,在民营企业的诸多岗位,就业的年龄局限已经比较模糊,就业已经高度市场化了。但是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角度,超过60岁年龄的人必须办理退休手续,再就业大多采取了领取一次性劳务报酬等方式,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都有一定的“灰色地带”。
完善与延迟退休
相配套的制度保障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实施延迟退休的基本原则是:“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原则。”黄石松认为,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建议在省一级统筹制定延迟退休政策,中央可以给予各省一定的自主权。同时考虑到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有条件的区域,比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等大城市群,可以制定区域协同的政策,既引导和促进区域内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也引导和减少跨城市群的劳动力流动,逐步构建区域统筹的就业市场,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和人口密集地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路。
二是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内在规律,因势利导。在让市场机制去选择的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依法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比如强调同工同酬,要求雇主对于老年人就业给予同等的劳动保护待遇(比如高温补贴等)、学习培训机会,改善老年人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身体能力特点的岗位,避免老年人遭受就业歧视、无故解聘、在岗受伤后无相应劳动赔偿等问题的发生。
周德文建议,延迟退休后,退休金的政策制定需要具有弹性,体现公平,并且通过相关的政策支持他们照料第三代。同时,完善社会婴幼儿托管机构建设,减轻女性生育成本。
此外,延迟退休政策还需要考虑到高强度体力劳动者以及高强度脑力劳动者的真实需求,他们的劳动黄金期只有几年或十几年,之后他们的身体承受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会持续下降。“如果采取延迟退休的政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每延迟一年的退休时间,将会意味着承受更多的未知风险。”周德文说。
周德文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方案,要以人民为中心,给底层老百姓充分的话语权和选择权,让每一个老年人都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有了与延迟退休相配套的制度保障,老百姓才能心安,延迟退休的政策才能更好地实行。
案例
“小车不倒只管推”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延迟退休,你怎么看?
“延迟退休利家、利国、利个人、利发展。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如果到55岁退休,生命年龄还很长,很多人能活到八九十岁。在退休后的时间,相当于把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搁置了。”齐结存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退休侧重休闲,在岗侧重贡献,两者状态完全不同。尤其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延迟退休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齐结存,1949年出生,1965入伍,先后调任特种兵机关任职和军委空军机关任职。2013年从部队退休。退休后的他并未离开工作岗位,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参与和部队相关的编纂和出书工作,多次不定期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进行宣传和教育。70岁时,他还被聘请为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记者近日见到他时,年轻的心态,轻盈的步伐,谈论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
“有用武之地,在精力、体力、阅历几方面还可以,我在退休后选择了继续工作。”齐结存说。在他看来,如今生活质量好了,45岁到55岁这个阶段正是体力、阅历、精力比较旺盛的时候,加之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在岗位上可以起到帮带的作用和实践导师的作用。50多岁的实践经验,加上新同志的知识作为,老中青三代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知识力量的作用,很容易出成果。
他对延迟退休持赞成态度,但是需要把握好灵活程度。有的人40多岁可能就不能工作了,有的人六七十岁了精力还很旺盛,因此,我们对于不同情况的人要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尽其力。“老的人才和新苗子结合起来,我认为是少了探索的时间,多了提高的时间;少了交学费的时间,多了收获的时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小车不倒只管推,一定要推出成果。”齐结存说,他还担任大爱中国书画家志愿者联盟万米长卷绘中华项目总顾问,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在他看来,延迟退休应成为国策,为志士能人创造继续贡献、拼搏的时间与空间。
在河北省馆陶县一所中学里,一间蓝染活动室初露模样。这是该校美术老师王晓静精心为学生布置的。沙画、手工、蓝染,今年37岁的王晓静不断学习,也不断给学生们带来惊喜。
对于热爱工作的她来说,延迟退休可以让她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是好事。她认为,延迟退休可以让很多实际上很有能力且极富热情的老同志发挥余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的隐忧。年轻人发展需要空间和机会,尤其是在需要老同志腾地方、让位置的情况下,延迟退休会堵塞很多年轻人职业上升的空间,影响其职业发展。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老年人也是家里扶养孙辈儿的主要力量,延迟退休必定会给家庭带来压力。
“我建议延迟退休要采取灵活机动的做法,由当事人自己决定是否要延迟退休,建议延迟退休者从相应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为广大年轻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王晓静说。
(原标题为《时报调查丨延迟退休稳步落地如何兼顾各方利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