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儿时创伤到底对温客行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作者:靳永爱 | 责编:李婷
最近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莫过于《山河令》了,盐巴的小编们多么(不)学(无)术,严肃地看剧,认真地八卦。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以此文献给那些心之所向的、抓不住的美好,也为还欠了盐巴一年多的债。
八卦篇
为什么《山河令》一部五毛钱特效的剧让无数人产生了共鸣、共情?
近些年,走流量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似乎缘起于《武媚娘》,从预告的60多集在受到市场欢迎后一路拖到96集结局,注水的剧情越来越长。曾让我们期待一时的《上阳赋》最终也落于俗套,没故事、又长又毫无逻辑的剧情,两倍速观看都嫌慢,很多人没有中途放弃这个剧的唯一乐趣源于在弹幕上共同吐槽,剧中主角哭得死去活来,剧外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时代在变化,观众期待新的东西,期待触及灵魂的作品。霸道总裁的爱情在越来越追求性别平等的今天,谁又能从中获得快乐?大女主的剧风靡一时,但最终也不免落入了传统的框架——女主的事业起飞全靠男性帮助,生死攸关的关头全靠主角光环脱困。感情线就必须有小三、有误会,剧中人人都是恋爱脑。
而《山河令》的剧情恰恰摆脱了一切俗套的设计,尽管某些地方逻辑有待商榷,但总体并不影响大家从中找到自己。人生是苦,其实我们多数人面对的、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都挺苦的。忙忙碌碌的工作,一团乱麻的家庭生活,社会变化带来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性……等等,一切都会变化,但亘古不变的是所有人都期待被爱、憧憬纯真的感情。在这个意义上,山河令填补了大家内心深处渴望的感情,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历经磨难、相互救赎,折射的何尝又不是我们在现实中自我救赎、被他人救赎的经历呢?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超越了性别、超越了爱情的、很多人都渴望的一种纯净的感情。
我特别观察了下弹幕里的讨论,大体分为以下几类:温周两个人在感情非常好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开心,要求“就这样大结局”,让美好停留;但更有意思的是关于坏人的讨论,好多人会调侃比如反派头目之一蝎儿,说他被义父PUA,同时又欣赏他的事业心,也会赞赏他对柳千巧和罗浮梦保留的一丝怜悯之心;也有调侃无常鬼作为上司的甩锅下属行为;CUE柳千巧作为谷主下属的职场话术;还有通过成岭拜师论遇到一个好导师的重要性。可见,观众从剧中一方面是在找乐趣,但实际上也是找到了现实中的影子、在调侃自己所生活的真实世界。
不得不提的还有该剧的女性视角。一方面,在耽美剧中,女性可以获得上帝般的视角对男性产生凝视权,而不像传统套路的剧集中把自己替换成女主享受男主的呵护。另一方面,这部剧也超越了一般的耽美剧,对现实的性别问题投入了映射与关切。剧中男性牺牲一切搞事业,反派头目五湖盟盟主赵敬通过婚姻实现向上流动、为事业铺垫,女方(罗浮梦)则因此坠入绝境;华山派掌门于丘烽婚内出轨,最后什么责任也不用负,事业丝毫没受影响,女方(柳千巧)承担了一切,但也清醒地道出“若是一个女子负了男子,定是人人得而诛之,但若是一个男子负了女子,只会被当成一段年轻时的风流韵事罢了”。难能可贵的是,女性之间会相互支持,有专门的机构薄情司为女性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也有女性对女性感同身受的怜悯和互助。这些素材,或多或少都源于当下的现实环境。
当然,这个剧为什么这么火,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两位男主都很帅!我跟朋友讨论,她提出了一个理论解释,女性不想让别的女性占有自己喜欢的男性,那么让两个长得帅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组合!
严肃篇
当然追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BA)术(GUA),接下来就严肃地聊一聊剧中的学术!
武侠剧的经典套路大体是悲剧式人物有个悲惨童年,《山河令》也不例外,鬼谷谷主温客行童年就失去了父母,他不断纠结“想练武的时候没人教”,没有得到世界的善待,以致于成长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以霍霍人间为本职的魔头。再看周子舒,尽管也算是早年丧父,但是却遇到了一个把他当亲生儿子看待的师父,一个疼爱他的师母,童年成长在一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环境,成年后也始终记得师父教的“人贵乎二品,一为仁,二为勇”,心中始终装着大义和善良。两个人的经历其实正反映了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家庭的养育功能●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长期以来,养和育是中国家庭的两项最重要的职能。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健康、独立的个体,依赖于家庭的养育资源。这些资源既包含物质的,比如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也包含非物质的,比如情感支持、照料、家庭关系、文化环境等。
家庭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共同影响儿童的发展。其中,家庭的物质资源(比如收入、财产等)通过影响家庭的消费,特别是在儿童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和投资,从而影响到儿童的发展;物质资源也会通过影响父母的心理状况而影响到儿童发展。家庭的非物质资源比如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文化资本、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会通过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最终影响到儿童发展(见图1)。
图1 家庭背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资料来源:Liu & Xie (2016).
●养育功能受损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一般而言,家庭养育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儿童照料,是建立在婚姻和亲属关系上的、无偿的、非正式照顾。2.经济支持,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等各方面的支出都需要家庭提供,消费水平高低、质量高低取决于家庭特征。3.家庭教育,即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比如父母参与学习辅导,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性格、认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等等。4.亲子关系培育,父母在陪伴、交流和跟孩子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亲密关系。
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家庭养育功能受损都会对儿童成长产生负面的、长期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两大变化——迁移流动和婚姻不稳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原本的养育功能受损。
迁移流动对家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父母亲一方或父母双方与孩子居住的分离,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普遍问题是缺乏父母照顾、亲子交流减少、监管缺失、教养缺位等,这对儿童早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与婚姻不稳定性相关的夫妻关系恶化、离婚、再婚等事件,直接改变了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完整家庭受损,父亲或母亲角色缺位,儿童照料、健康、教育等各方面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有研究根据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发现,留守儿童和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在健康状况上是最差的(见表1),与来自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和单亲/孤儿家庭的儿童发生出生体重低的比例更高,生病的比例更高,参加锻炼的比例更低。
表1 2010年分居住类型儿童健康状况分布(%)
资料来源:Chen et al. (2015).
●家庭环境与儿童成长:以离婚为例●
中国的粗离婚率在2002年以前都稳定在1‰以下,自2003年以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8年粗离婚率已经达到了3.2‰,而且在越年轻的队列里,离婚风险越高。从儿童发展角度,父母婚姻的解体意味着原有完整家庭的破裂,无论是随父还是随母生活,父母有一方的角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是缺失的,从亲子交流、教育参与、教养方式到物质资源的提供,单亲家庭的功能都是不完整的。根据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离婚人群中有6岁以下儿童的比例达到了11%,再婚人群中,有6岁以下儿童的比例达到了四分之一。
父母婚姻关系变动主要通过养育模式(如父母任何一方甚至双方角色的缺失),家庭资源(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教育机会,亲子关系,社会交往等影响儿童的照料、教育、健康等各方面的发展。
婚姻解体的家庭中,儿童由祖辈照料的比例则大幅度上升,其中在离异单亲父亲家庭中,跟祖辈同住的超过了70%,祖辈承担主要照料人超过一半,而离异单亲母亲家庭中也有约三分之一由祖辈担任主要照料人,在重组家庭中,有40%由祖辈主要照料(张春泥,2019)。隔代抚养对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学习和认知的发展、社会化性的发展和适应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父母离婚也会对儿童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成就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收入的减少和家庭的不稳定是主要原因。婚姻解体往往会降低家庭生活水平,家庭收入的减少通常会影响儿童的教育资源。当然,离婚的影响也是有异质性的,并不是总是产生一致的负面影响。父母离婚本身就是存在选择性的。如果父母离婚的可能性较小,而突然发生离婚事件,这对儿童而言是个巨大的冲击,将对儿童的教育成就获得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Brand等,2019)。然而,如果父母离婚可能性越大,一旦离婚发生,父母离婚对子女教育成就取得的影响越小。这是因为,儿童长期处于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的环境中,可能更不利于儿童成长。
在亲子沟通上,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中亲子之间的互动都显著较少。单亲家庭比完整家庭表现出更多的家庭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家庭功能维度中的角色作用和沟通上的缺失(Bernstein,1996)。传统性别分工文化下,男性倾向于关注其经济责任,而忽视亲子互动,单亲父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的儿童在主观幸福感上处于劣势(Zhang,2020)。父母离异也对儿童成年后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父母离异对儿童人际理解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消极性, 使离异家庭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王永丽、俞国良,2005)。
父母离婚以及离婚后的家庭环境变化可能会给儿童的性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出现一些越轨行为。父母离婚可能使得儿童感到被排斥,儿童在经历父母离婚后,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张思齐,2017)。不过,虽然离婚对于儿童自尊心有负面影响,但父母离婚也使得儿童更加自立。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离婚在经济发达地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较好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夫妻中更为普遍,并且祖辈照料和经济支持在离异家庭育儿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缓冲机制降低了离婚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单亲母亲家庭儿童学业表现和完整家庭儿童无显著差异,不过儿童发展的其他方面受到的影响仍不可忽视。离婚对中国家庭功能的影响和对儿童长期发展产生的影响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Brand, J. E., Moore, R., Song, X., & Xie, Y. Why Does Parental Divorce Lower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 Causal Mediation Analysis. Sociological Science, 2019,264-292.
Bernstein G A, School Refusal:Family Constellation and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996, 10(1):1-19.
Chen, L.J., Yang, D.L., & Ren, Q. Report on the State of Children in China[R]. Chicago: Chapin Hall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5,10:18.
Chunni Zhang. Are Children from Divorced Single-Parent Families Disadvantaged? New Evidence from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2020,52(1):84-114.
Liu A , Xie Y . Why do Asian Americans academically outperform Whites? – The cultural explanation revisit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6, 58:210-226.
王永丽,俞国良.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76-282.
张思齐. 离婚对家庭成员影响的差异性探讨——基于当代西方社会学者研究的视角[J]. 国外社会科学, 2017(02):108-119.
张春泥.离异家庭的孩子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
● 本文作者 ●
靳永爱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本期编辑:张露尹 牛津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