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山之夜》登上首都剧场:“得民心者得天下”
3月25日,是中共中央正式进驻香山的72周年纪念日。当日,北京人艺原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戏《香山之夜》正式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香山之夜》的首轮演出将持续至4月1日,6月17日至7月4日将开启第二轮演出。
《香山之夜》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同,该剧没有仅仅在讲一段故事,而是以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头为时间节点,通过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超时空心灵对话”,来全面回溯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展现党的奋斗历程,更揭示出深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始终是在为中国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
“这个戏是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赢,国民党为什么输;毛泽东为什么胜,蒋介石为什么败。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剧本撰写阶段)我试图让自己回到1949年早春那个夜晚,感受当时的毛泽东、蒋介石的内心世界:一个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建立新国家,一个失去江山不久便败走台湾,他们内心会涌动起怎样的精神风暴?我也试图让人通过这个夜晚重新品味历史,思考当下。” 演出册页中,导演任鸣、编剧李宝群分别写道。
虚实结合,以史实为内容基础,用诗意化的想象作为外部形式,是该剧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充分利用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实现一种隔空对话。”任鸣介绍道。在作品中,通过艺术想象,让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空间的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一番激烈的语言、思想和理想信念的交锋。在戏剧结构上,该剧大胆采用跳进跳出的形式,“演员在舞台上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演员自己,同时还是历史的叙述人,这三重身份,有清晰的转换。”
“舞台的样貌其实就是排练厅。远景用衣撑架起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两件衣服,中山装是要按照主席当年的样子定制的,蒋介石的军便服也是按照照片弄的。”任鸣告诉澎湃新闻,《香山之夜》的布景采用影像+框架的形式,中景是二人分别在北京香山和奉化溪口的卧室,前景是中国京剧惯见的摆设,“一桌二椅”。整体设计比较现代,又和中国传统戏剧结合起来,由此做到时空上打通,自如切换。全剧的尾声,舞台放亮,红旗招展。“这里一定要升华,表现的是开国大典,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气势磅礴地宣告新中国的成立。特别的,毛主席那两句话,‘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都做了着重强调。”
“人民万岁!” 王斑饰演毛泽东 首演四度全场掌声
“开国大典上毛主席那段讲话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剧情安排,我作为演员在用这段讲话来练习毛主席的湖南方言。这段表演也是在告诉观众,作为演员可以说湖南话,这不用质疑。而之后舞台上的对话和讲述,我多用带有主席乡音的普通话去表演,不是讲纯方言,这是照顾到舞台表现和观众的接受。”演员王斑告诉澎湃新闻,此次能有机会在舞台上塑造毛主席,对自己而言是个光荣的任务。“这应该也是北京人艺舞台上首度出现党和国家的领袖形象。在舞台上形似是第一步,要让观众相信,但仅仅靠形似只能吸引观众五分钟,之后的就要靠神似,神似需要的是对人物思想的理解。”
“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成艺。如果是影视剧表演,我会收着点演。在舞台上十米开外,观众几乎是看不清你的眉眼,而大家对毛主席的仪态,特别是他的手势语和肢体语言是非常熟悉的。要表现出主席的气魄,除了靠语言更要靠肢体动作,为此我查阅了各种影视资料,发现主席有很多手势都是他自己独有的。”王斑说。
《香山之夜》开场,侧面展现1949年初毛泽东在北京西苑机场阅兵,舞台上的王斑有一个举手“敬礼”致意的动作,“毛主席戎马一生,但从不配枪。他这个‘军礼’不是太正式,手掌不用打那么直。我觉得饰演主席最重要的还有一点,要掌握分寸感。”王斑说,“让观众能够看得进去,听得进去,我觉得是塑造毛主席的两个难点。观众只有相信你了,才能听得进去,融入剧情。”
王斑此前曾在影视剧《毛泽东三兄弟》中扮演青年毛泽东,他回忆说那时自己就曾同摄影商量,能不能从主席的一双脚拍起,“主席靠一双脚板走出了湘潭,走出长沙,走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一辈子都通过两只脚在丈量着人生的革命事业。”他回忆说青年毛泽东便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我们看毛主席年轻时写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那时他心里就没装着自己,而是装着天下,装着人民,这就是伟人的胸怀。”
首演现场,当演到得知妻子杨开慧牺牲的消息,舞台上的毛泽东数度哽咽,大声呼号“开慧——开慧——”令人闻之动容。特别的,当王斑说出那句“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台下隐隐可以听到不少观众的抽泣声。而纵观全剧,除了王斑饰演的毛泽东用湖南乡音念出“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外,在重庆谈判时朗诵《沁园春·雪》,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朗诵采用毛泽东原声呈现,以及片尾再现开国大典,喊出那句“人民万岁!”。这四处都引燃了全场观众的情绪,现场四度自发响起掌声。
此番能够出演盛年时期的毛泽东,“剧中要展现一个立体的毛主席,除了他的行为特点,生活习惯,更要展现的是他的雄才伟略,他的铁血柔情,他的自信幽默……这些都要通过演员的反复体悟打磨之后自然流露。”在王斑看来,这样的自然流露离不开背后的学习和理解,“我们作为创作者,自己要先学党史、懂党史,才能在舞台上给观众讲党史。”他告诉记者,在排练筹备阶段自己就曾去参观过香山双清别墅纪念馆,“陈设非常质朴,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毛主席的床,床榻上整整齐齐摆放了很多书,看得出主席是一位走到哪都手不释卷的人。还有就是墙壁上的中国地图,你还能看到地图上的标注。大半个中国都解放了,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地豪迈!”
方旭出演蒋介石 “不要抽干成符号”
另一位历史人物蒋介石,则由著名演员方旭特邀出演,之前这一人物形象被多次展现在影视作品中,但在舞台上作为主要角色出现却并不多见。如何让观众认同这一人物呈现,需要的是内外兼修,“外在的形体,依靠的是内部感受的支撑。而内部感受需要演员下很多功夫。”为此方旭做了大量案头工作,“除了跟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我看了一百集的历史纪录片,从历史的脉络去梳理历史人物。”坚实而富有深度的研究,使得方旭创造性地还原了这个历史人物。
方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拿到剧本后,第一时间便找到一位宁波籍的演员。“我请他录了一版宁波普通话的台词,天天挂在耳朵上听,其实就是要找一个语感,比如说宁波话的‘不’,读作‘bo’,是一个爆破音。其实,也让他们用纯正的宁波话帮我录过一版,但我都听不懂。话剧表演和影视有一个区别,影视有字幕,观众万一听不清,看字幕也懂了。话剧不行,一旦带一点方言就得考虑到大部分听普通话的观众能不能听懂。”
方旭笑言,这部戏自己不能“抡开了演”,同样要注意一个分寸感。
平日里就喜欢戏曲的方旭,也谈了自己对此次舞台上传统戏曲“一桌二椅”设置的看法。“‘一桌二椅’其实是个支点,就像中国戏曲一样,‘一桌二椅’到底是什么?这是由演员表演来界定的。剧情‘跳出’的时候,它就是排练厅普普通通,有年代感的道具。但到了重庆谈判,它们又变成了谈判现场的桌椅。这是受中国戏曲非常灵活一面的启示,如果是西方比较写实的戏剧,这样的过渡可能只能靠转台来实现,但咱们这个就是一种意象化的表达就顺当地再现了。另外这种‘虚’,又同中景里两人卧室里写实的陈设形成反差,我们中国文化讲求一个‘化’字,彼此之间不是生硬地贴合在一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