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半月谈:女性不该称先生?煽动对立无助两性平权
在不久前结束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中,一条所谓“叶嘉莹该不该称先生”的话题标签引起争吵,其中一些极端言论宣扬性别对立。这不是孤例,在当下的网络平台,不少话题都能轻易被引导到男女议题上来,继而引发骂战。这不禁令人沉思,网络世界中的两性关系怎么了?
1
两性关系引关注,谨防“有毒流量”
近两年,有关男女性别话题在网络上惹人关注,从“papi酱因女儿随父姓被骂婚驴”到“女学生因学伴事件被骂easygirl”,一些网民借热点话题挑起事端,让新媒体平台上部分男女群体呈现对立之势。
然而,性别对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恶化了两性关系。受部分激进言论影响,有的青少年被“带歪”,小小年纪便在网上发布“厌男”“厌女”甚至“仇男”“仇女”言论,继而“恐婚”“恐育”。一些原本不歧视异性,尊重关照两性关系的网民被迫选边站队,激化了双方矛盾。
此外,有的网红大V以出格、偏激的言论获得粉丝关注和力挺,并带领拥趸们在热点话题上对异性群起而攻。另外,也有自媒体平台刻意渲染“男性暴力伤害女性”和“女性嫌贫爱富”的个案,营造所谓“男性都危险”“女性都拜金”的舆论氛围,获取“有毒流量”。
性别对立本没有赢家。但这些网红大V们和部分媒体平台乐于挑起事端,甚至推波助澜,让制造性别对立成为新的“财富密码”。
2
实现两性平权,须付出更多努力
历史上女性社会地位确实长期低于男性,因此,实现两性平权的主要方向,是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保护女性合法权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事业一直大踏步前进。包办婚姻被扔进历史垃圾桶;法律保障男女享有同等的就学、就业等一系列权利;严禁卖淫、嫖娼和相关性产业,禁止代孕,关上了剥削女性身体的大门;允许堕胎和严惩强奸,保护了女性的生命权……一系列举措使我国在维护女性权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有关女性话题之所以经常引起热议,正是因为现实中女性权益保障仍有不足。比如,在求职过程中,女性仍不时受到一些隐性歧视;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受到隐性伤害的女性较多。部分女性受侵害事件中,对侵害者的处罚与公众期待不符,也一定程度加剧了争议。
我们需要认识到,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还要付出更多努力。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即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两性问题,不可被网上极端言论带偏方向。
3
让两性关系更融洽,本有坦途
近年来,女性话题常常自带流量,这本身也说明,社会各界对保护女性权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让女性更自由和更有尊严地生活,本有坦途。
首先,应建立健全更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切实保障女性合法权益,在升学、就业、婚育等各方面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塑造平等竞争、自由发展的环境。
其次,应改进宣传教育,逐步消解性别层面的刻板印象。比如,在一部分人的观念中,女生被认为不适合学习理工科,就业时多被家长劝以从事稳定的工作;男性则面临“顶梁柱”的观念压力,在经济实力方面被寄予更多期待。消除这些司空见惯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助于两性更为平等自由地发展。
再次,相关管理部门应主动作为,媒体和网络平台要负起责任,不可刻意炒作男女界限,尤其不能借性别话题煽动两性对立。
(原题为《女性不该称先生?煽动对立无助两性平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