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这个“娱乐致死”的年代,我为什么想干件严肃的事

2021-03-29 20: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许多年之后,我依旧记得,半夜11点多,开车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脉垭口时的情景。

已经连续开车11个小时,高海拔地域的夏季,一旦到了山顶的冻土层,晚上路面都会结冰,我更得小心翼翼,前轮时不时已经开始打滑。S型的上坡路段,右手不停在一档二档间切换,左脚离合器,右脚在油门和刹车间轮转,脸都要贴到前挡玻璃窗上了。

记得这个情节,是因为,我外出做选题时遇到的境况,常常会和大多数人岁月静好式的生活有很大的反差。

那是2013年,我和视频导演于维华,一起去做高原选题。半个月的时间里,许多意料中或是意外的事,都发生了:适应高原反应的不易;寻找当事人的艰难;夜宿珞巴族木屋里的彻夜难眠;搭车的藏民提着斧头满身酒味挤上后座;两个车胎同时扎破;从树葬林里出来,于维华突然跌倒,脑门被磕出一道口子,血流不止……

现在想来,那应该是我做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

《运河挑夫》

《城市力工》

《中国东海》

《缅北战事》

《老人与海》

《触碰藏南》

《中国最后的僜人》

《变性前后》

《小广告背后的人》

《我从朝鲜来》

《村里的计生员老了》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

《工人村“食物链”》

《矿路狂奔》

《黑色“寂静岭”》

《沉陷区留守者》

《土殇·人去·楼空》

《山的那头是北京》

《此岸彼岸》

《等风来》

《寂静的春天》

《疯狂的玛瑙》

《洋垃圾重镇往事》

《煤海小区》

《妻儿们走后的223天》

《追债风云》

《化石猎人》

……

这些作品的背后,是多年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对历史遗迹的寻访和查证;常年在外,马不停蹄。从广东的汕头沿着海岸线一直追到吉林的珲春;半年时间,从浙江独自开车到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绕了大半个中国;循着远征军的足迹,从中国昆明一直到缅甸曼德勒……

有很多人想知道,“你路上遇到过什么?”

于是,我开启了“看不见”的公众号。

再后来,其实也就没有再后来了。

很快,一个时代在迅速终结。

对于中国的报道摄影师、纪实摄影师,乃至中国的媒体来讲,“一声叹息……”

因为“内容”不重要,“算法”“流量”才是“黄金价值观”。

我们讨论过,争论过,挣扎过,

但昔日的同行和“战友”们,还是一个个离去,转去公关;转去运营;转去广告行业;转去国外……

以前的同事射小箭,这个东北人,就象我在东北采访时遇到过的无数个东北人那样,失落中带着无奈地问候:“干哈呢?”

我想,他是分组定向群发的信息,这个分组名应该叫“纪实摄影师”。

我一直随口回“我做不了什么!”

但今天,我经过认真思考后,想再次回答这个问题“为了最后的倔强,我想再做一次”——这个项目叫《黄河》。

理由有三:

一、时代需要记录者。

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包括,我自己转做编辑后,一直也都在寻求好内容。如今的变,并不是“关门”。只是表达上,我们需要更巧妙地说;从形式上,已经不是“决定性瞬间”;我们需要深度阅读和拍摄。

二、我们的读者始终只有5%。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年代;有人说,这是最坏的年代。不仅是摄影,包括文化,其实文化从古至今,它就没有最好和最差的年代差别。解放初,中国的识字率只有5%,也就是说,能用文字表达观点,或者说,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人,只有5%。

现在,虽然基本已经没有文盲了,但能受高等教育,或者说有独立价值观的人,依旧只有5%。有这样一组数据:10亿人没坐过飞机,12.6亿人没有护照,全民本科率4%,90%的人没有喝过星巴克,5亿人没用过马桶…… 51.1%的网民月收入不足3000元……当然,还有那句引起最多讨论的:6亿人口月收入不足1000元。从这样的数据背景来分析,我们做深度拍摄和阅读的对象,变了吗?没变,还是只有5%。生活都顾不过来,哪来的心思来关心“诗和远方”。

许知远,2009年,我在他开的书店,北京的“单向空间“做过一次作品分享活动。

上个月,他在“吐槽大会”上的表现,在我的朋友圈里刷屏了,都说:很精彩。

有笑点。有深度。有思考。用吐槽的方式,从嘉宾身上折射出社会现象。

可惜台下的笑声却稀疏可见,掌声也不热烈,有嘉宾甚至听不懂其中的“梗”,最后也只是拿到了普普通通的149分。

这就是一直以来的95%。

许知远总结"这是一个被物占据的世界,而我们的精神世界无处附着。只能投靠这样一个消费世界。"

所以,我依然想坚守5%,我也只需要5%。

三、时间才是真正的“黄金”沉淀。

今天,深度思考,或者说,做为经过思考后再去做纪录的摄影师,在这个众生喧嚣的时代,显得既悲哀又悲壮。全民娱乐,消费至上,留给知识和思考的空间虽然不多了。但,思考永远会占有一席之地,那是时代的守望者。回顾我自己这些年来拍摄的所有选题,时间最终都给予了沉淀的力量。

所以,在这个“娱乐致死”的年代,我依旧想做一件严肃的事

拍摄一个项目叫《黄河》。

发推文三天,共收到报名邮件41封,到目前为止,第一期合伙人已经选定4人。还有1个空位,报名邮箱:120392493@qq.com 或者  加我个人微信直接私聊。

报名被拒绝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种:

1、问:“我也想去拍黄河,可我对黄河的历史一点都不了解,我也不爱看书,一看书就头痛,更不会写文字……”

答:“那你参与项目,我也头痛。你不会写,得学着写,写的过程是对自己拍摄思路的一个梳理过程,我可以帮你改,但不能帮你写……”

2、问:“老师,我们有每天的具体行程表吗?”

答:“没有,我这儿不是旅行社。我只准备了黄河故事、行走的线路图和主要的拍摄点,在天气不同的每一天,我们的拍摄计划每天都有可能会调整。也许,路过的某个村庄,特别有意思,我们都觉得需要在此多留一天;也许,今天的拍摄点,太没意思了,我们要提前结束,去下一个点;也许,原定14天的线路,我们都觉得意犹未尽,能不能再多跑两天?可以!”

3、问:“我们每天都住酒店吗?都什么星级的?我这个人特别爱干净……”

答:“我们尽量住宿酒店,但不能保证每天一定有酒店,更不能保证星级酒店,许多偏远的乡村小镇上只有旅社。我们计划中,每人每天的住宿大约是300元的标准,可很多小县城里,200元都可能是豪华套间了。摄影人,如果有洁癖的话,那还是在家里创作吧,躺在床上,无限想象也是一种能力!”

4、问:“李老师,危险吗?如果我觉得自己不适应,能不能中途退出?”

答:“我们不是去漂流黄河,所以不危险!就象之前很多人叫我带上他们出海,那事,我是不敢的,风险太大。即使黄河之行不危险,我也会给每位合伙人买好保险再出门。行程中途可以退出,我会把你在就近的城市送上回程的航班或列车。但已交的合伙费用,无法再退给你,你的已拍黄河内容会依旧列入黄河计划,你也会是这个计划永久的合伙人,享有合伙人所有的权益。但如果你出行前,还是举棋不定的话,那还是再想想吧。”

5、问:“小李,我摄影20年了,我家就在黄河边,我拍了很多年,有大量作品,发你看看,你能不能帮我推荐发表或者出版社?”

答:“老师,邮件已收到!拜读完您的作品。感慨万千,祖国山河如此壮丽;但也感叹,您拍的黄河二十年如一日,大画幅下的黄河风光,20年前,此山此水,今天去拍,还是此山此水。您可以同时再拍拍您黄河边,村里的邻居们,20年前的样子,和今天的样子,有什么变化?您可以拍拍村口的那棵老槐树;你可以拍拍被拆除的土地庙……这是摄影给时代留下的变化印记。如果你要参与我的黄河项目,您得根据我给您的建议,改变一下拍摄思路;如果您还是只热衷于,胶片、大画幅下,放大后的风光大片,可以达到'毛孔里塞进一粒米的效果',那您还不太适合我们讲故事为主线的黄河计划。”

6、问:“李老师,我能带女朋友一起去吗?她不参与项目,只是陪我……”

答:“坐合伙人的车,不行!自已另外开车,可以!因为我们预订的7人座车,计划是坐5-6人,再有加入,器材和行李就怕装不下了。当然,如果正好有空位,也欢迎你女朋友做为观察员加入。但如果另开一辆车的话,你要考虑到,我们的行程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车上,我也准备了‘小蜜蜂’,要一路上给大家讲摄影要点和黄河故事的,这才是行走的摄影课。你如果另外开一辆车的话,这些就会错过……”

我是一个摄影师,我用影像讲故事,   

影像是一种看见的艺术。对报道摄影来说,看见,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

新浪图片有一个栏目叫“看见”,他们在平遥做过一个展览,也出一本书叫《看见 看不见》

试图借助摄影师们的眼睛,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或者假装没看见的事实。

做这行久了,经历的事多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有很多事,用影像无法表达,

于是,我决定写下来。写写我拍摄的那些图片背后的人和事。

暂且把它叫做“看不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