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独居的限定快乐,品尝过就无法戒掉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前段时间,“货拉拉事件”和“女子被困浴室30多小时事件”,加剧了人们对女性独居的担忧,伴随出现的有一些颇为刺耳的声音:“女孩子就不应该一个人居住啊”“独居锁什么浴室门”“找个男朋友就解决了”等。
正如《单身女性的时代》里所写的,“那些威胁女性安全的危险因素,正是吸引她们来到城市的诱惑:乐趣、自由、性、载她们去上班的火车、她们聚集的街道和她们跑步锻炼的公园;这些赋予女性独立和自由的地方,也让她们变得不堪一击。”
独居女性常常陷入一种充满矛盾的语境中:一方面,不愿被剥夺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渴望享受独自生活的种种乐趣,比如坦然地在夜晚的城市里穿行、一个人长途旅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战战兢兢地保护自己,为了人身安全规避种种风险,精神无法全然放松,行为有时也变得束手束脚。
《凪的新生活》剧照
但是,剥离这些被热衷讨论的独居角度,回到独居生活的内部,是人和空间的关系。她们如何在这个空间里和自我对话?是否借由这种生活看到更多维度的自己?是更令我们好奇的。
所以,我们和7位曾经独居,以及仍在独居的女性聊了聊,她们独居生活里那些具体的快乐和孤独。
1
报复性独处:成年人的回血时刻
对于每日要周旋于各种人事、尽心扮演“职场人格”的成年人而言,对独居的渴求,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独处的渴求。在持续的输出状态里,人就像一台续航能力虽差,最终却总能靠着百分之五的电量过完一天的手机,而回到独处的空间,就是插上电源,慢慢回血的过程。
“当屋子里面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似乎做什么事情都变成‘合理’的了。在屋子外面人模人样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回血’时刻吧。”(嗡嗡嗡)
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日常生活被形容成公开的舞台,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在扮演某些角色,向外输出特定的角色信号。那么,夜晚回到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就像大戏落幕后,退到只有你一人的后台,没有了目光和灯光的投射,人反倒可以轻松起来,流露出更真实的部分。任凭浮着薄油和粉脂的、浑浊的妆容就那样凝固在你的脸庞上,接受那张脸四散的“美丽”。
白天由于被各种琐事和声音填满,人和自我总是擦肩而过,但在这个封闭独立的空间里,人很难躲开自己。独居的经验让人和自己身体的关系更加紧密,“镜子在独居的房间里是很重要的意象,你会无意识地花更多时间去照镜子,会更直观地看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容貌的变化。”(十门羊)
h也认为独居的意义在于“to feel myself”(为了感受自己)。她在第一份工作和老板提离职时,给出的理由是:I can’t feel myself anymore(我无法感觉到自己了)。“当工作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感知,留给我感知自己的时间被不断压缩,最后只能决堤倾洪。”
《家庭的形式》剧照
在独处的时间里,人可以有机会去细细反刍白天囫囵吞枣的情绪,“独居让我感知到自己,这个自己不一定是快乐的,也常常是痛苦的、难堪的、拧巴的,但独居像是一个自己看守自己、自己检验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包容自己的实验。”
来北京五年,独居了五年的UZ在开始工作的第一年就选择了独居,并且在这个房子里一住就是五年。即便当时的房租超过了她的工资,意味着要靠父母的支持度过前两年的生活,节省其他方面的开支。但她觉得自己是有一点“讨好型人格”的人,在合住的环境里,会情不自禁地照顾他人的想法,选择独居,避免了多余的精神负累对她来说是一个相当值得的决定。
虽然,选择在都市独居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有时不免感叹花大几千租个过夜的地方也太奢侈了,但一旦体验过它的治愈性,还是会渴望再次拥有。“要好好赚钱,让自己以后能轻松租下舒服的独居房”。(九月)
确实,在这个大到无边的城市里,它是唯一一个暂时完全属于你的地方。
此前独居,近来和男友同居的S也有同感,“同居生活必然会侵占自己的空间,不一定是另一方具体做了什么实际性的事情,但你还是会觉得他的存在、呼吸,对你的思考就是一种干扰。”她现在会在周末挑一天去周边的咖啡馆读书办公,在房间之外换取一些独处时间。
对于当代上班族而言,争取“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不一定是如伍尔夫所言要成为一个作家,而是在被加速、填充、压榨到变形的日常生活的底部,争取刹车的权利、一点感知自己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在周末闭门不出,报复性独处。
人们渴望可以拥有一些基础的、真切可感的生活体验:做饭、做卫生、瘫倒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那些无用但感觉呼吸顺畅的事。
2
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抵抗讨厌的世界
此外,独居也是通过空间完成精神抵抗的方式之一。有一个完全属于你的空间,即便是租来的,也会拥有一种可以掌控自己生活、建立秩序的幻觉。它就像人的哲学实践场域、内部世界的展览空间。
UZ形容自己是加班到晚上十二点回家,早上也要起来做工作餐的人,“自己做饭是我对工作的抵抗。”
十门羊在三年前离开了深圳的诗歌媒体工作,回到广西小城教书。付出的代价很多,幸事之一则是告别了合租生活,拥有了一间学校配给的30平米公租房。“下班回来,有一种感觉,我终于回到我的‘神庙’了。”
《我一个人住》剧照
在这间“神庙”里,她不用继续在“顺应教育系统的规则”和“给学生考卷之外真正的知识”之间揪扯自己的灵魂,把两架书柜放在直面学生宿舍的窗口旁,以免一推开窗,就看到准点回来的学生们,被提醒自己还是在这个只看重升学率的教育系统里。
十门羊觉得学校配备的那些家具也提醒着自己身处体制内的事实,于是,她在书桌上盖一块桌布,在床边挂一个挂毯式的东西,这些在同事看来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帮她建构了一块精神“飞地”。
过去在都市独居时,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独居的孤独感,但在小城相对传统闭塞的环境里,十门羊缺乏对话的人,也缺乏文化感官上的滋养,虽然曾经尝试过在豆瓣发起同城读书、观影小组,但结果都不尽人如意。
再加上,小城复杂微妙的人情社会,让独居的她十分疲累,感觉自己始终是这座城市的局外人,最后,还是退回了自己的“神庙”里。这个居所就像她的岛,四面环海,周围都不是安全的,但这片陆地是安全的。
近来,她尝试在白天教课回家后,用深夜的时间写作,以此赎回部分的自己,她写:
餐桌上滚动的土豆 囤积的水果和嘴唇
你怀疑塑料袋里的鱼 也是你
关上门 没入个人的合唱比赛
礼服藏起演员们各色的脏鞋子
——《在自我的城市》
3
你自己与你所有
“alone”容易面对,“lonely”却不容易
除了上述讨论的独居带来的救赎感,大部分能被即时感知的独居限定快乐都是很具体的,比如自由地选择播放歌单;发现被戏称独居者喝不完的一公升牛奶,自己却总能饮尽;做完一场酣畅淋漓的卫生后,望着窗明几净的房子,靠在沙发上喝一杯茶(UZ);又或是允许自己的生活“失序”,回到家后把脱下来的衣服随身一扔、四五点不睡觉(h)……
但同时,困难也是很具体琐碎的。需要独自承担生活的各项支出,但也因此更加重视金钱,在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走进盒马超市买一些打折的菜做工作餐;因为家中有猫,三天以上的旅行都会被慎重考虑(UZ);反复确认小区和门窗的安全系统,避免被锁在门外,常备几把备用钥匙在朋友那和公司;为了保证夜归安全,提醒自己记得每次分享乘车行程给朋友或爱人……
YL本以为女性年过40,就是一个安全的独身数字了,但没想到自己还会遇到性骚扰,而且是来自于熟人。那种生理性的恐惧直到今天乍然想起,她仍会浑身一震,有一段时间她会在自己的枕边放一把小刀。
当然,这些困难并不会劝退她们,有时候,这种“alone”是相对容易处理的,难的是“lonely”。
独居是“空巢感”和“自在感”随时交替、不断混杂的体验。在采访的过程中,当被问及独居过程里感到孤独的时刻,有三位采访对象竟然给出了相似的回答:午后睡醒的时刻。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在北方冬天的下午5点醒来,早就没有天光了。‘一天给睡没了’的愧疚和‘睡醒一切如旧’的失落像两条湿毛巾被拧在一起,落下难以名状的情绪,可能就是孤独吧。”(嗡嗡嗡)
在清醒忙碌的时刻,孤独是很难抓住你的,但午后醒来的瞬间,你会产生一种“被遗弃感”,那种感觉很像童年时在下午睡醒,发现家人都不在,心里空落落的感觉。
还有一种孤独感是“家里一定要有声音,不然会感觉太静了”。UZ小时候,妈妈会放早新闻,家里的电视机会保持开着的状态,所以现在她也买了音响,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放音乐,音乐是她确认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除了这些较为隐秘的孤独感,也有一些更加直接的孤独时刻。“买了一瓶叉烧酱,但是怎么都拧不开,想着总不能拿这个去敲邻居家的门,但最后为了明天的午饭还是去了。”(十门羊)“结束了一场热闹的聚会,第二天面对一屋狼藉时。”(九月)
4
“独处和有对话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独居不等同于独身,享受独居生活也不等同于不会遭遇孤独的袭击。那种被过分美化的“孤独崇拜”式的生活方式,恰恰否认了独居者真实丰富的个人感受。
想要减少不必要的社交,保留一些独处的时间,并非意味着不需要他人,实际上,几位受访的独居女性都表示需要真正的对话和联结。
几年前离婚后独自居住了一段时间的YL,觉得那时候隔绝一切交流的状态很糟糕,“人是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独处和有对话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日本纪录片《七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记录了一种独特的“共同独居”生活。七位老年独身女性选择购买同一幢公寓的7个单间,以“自立共生”(在自立的前提下共同生活,彼此独立,但相互帮助)的模式生活着。
但即便如此,有些寂寞仍无法被排遣,有人常常在夜里会因为无法承受孤独而哭泣,“上年纪了这件事本身就很寂寞吧?”如何体面地死亡,相关的后事怎样处理也是她们无法放下的心事。
《七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剧照
而且,有时候正是在独居的状态里,你才会意识到自己对情感需求的浓度有多少;适合自己的是怎样的亲密关系;向往的老年生活又是怎样的?
“我很确认我是需要陪伴的那种人,尤其在缺乏完善独居硬件的中国社会里,生病的时候没有人陪伴,会很难过孤独,但同居也不一定要睡在一张床上嘛,这样两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UZ)
十门羊则渴望像电影《爱》那样的亲密关系,“如果是那样深入的情感关系,在一起共居的体验,也是让人愿意尝试的。”
当然,孤独也会袭击共同生活的人。
尾声
当人们在讨论独居女性的时候,常常会把她们放入一个既定的框架之中,想象她们是相似的一波人群:单身、享受孤独、避免社交;讨论也往往从它的外部因素进入: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安全与否?是否会长期保持这种生活状态?
却忽视了独居生活内部的个人经验和情感,以及不同独居者所塑造的生活细节,而这些具体的差异又怎样折射了她们各异的生活态度。
有人用独居建构秩序,有人用独居摧毁秩序;有人将独居的空间视作庇护所和“神庙” ;有人则反对对“家”过度神圣化,“希望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离开它,有不被它束缚的能力。”(S)
独居不应该是一个时髦的身份标签,被追逐的生活潮流;也不应该在女性遇到危险时,成为被批判的原因。
它只是一种可能触碰的生活状态,有机会让人对自己、对生活都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让她们和自己发生一些奇妙的故事。
她们的“独居时刻”
特别感谢:UZ、YL、嗡嗡嗡、h、十门羊、九月、S
题图:《海街日记》
采访、撰文:翠羽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原标题:《独居的限定快乐,品尝过就无法戒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