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爱玲出生于此,这座百年老洋房历经一年多修缮本周日开放

“上海静安”微信公众号
2021-03-26 13:55
浦江头条 >
字号

清水砖墙、砖雕花式,有着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

在苏州河畔的康定东路85号,矗立着一幢独立式花园建筑,它始建于上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原是李鸿章的产业,后成为张爱玲的出生地及成长地之一。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静安”

2008年,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买下这栋建筑经过修复改造,把它作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市民免费开放。

2019年,康定东路85号启动再一次修缮,历时一年多保护修缮,它将于本周日(3月28日)再次回归!

独立式花园建筑:张爱玲的出生地

建筑师&建筑风格

康定东路85号(B楼)是加拿大设计师——爱尔德(Albert Edmund Algar A. E. Algar)的作品,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廊式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爱尔德

该建筑立面采用清水砖墙和连续性的券柱式构图,大量使用砖雕花式,立面有明确的横向和纵向划分、呈对称构图,建筑的屋顶、水平腰线、色彩和细部的处理非常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康定东路85号历史照片

三角形山墙是康定东路85号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样式。建筑主楼四个立面皆有山墙,檐口以上增加山墙,意味着充分利用了三层阁楼的使用空间,也改变了方形的立面轮廓,而且还增加了立面纵深感。山墙主要部分采用了青砖,红砖则主要用在了尖券、水平线条等装饰部位,两侧还有卷窝雕刻、球形装饰。

在设计之初,康定东路85号这栋建筑就考虑了实用性,设计有防潮、排水、遮阳等功能。防潮方面,设计了半地下室,一层标高高于室外地面1.6米,基座上均匀分布了圆形铸铁通风口;排水方面,考虑了屋面有组织排水,还设计了多根雨水收集管;在遮阳方面,外廊位置悬挂了遮阳帘,西立面、东立面外窗安装于外墙内侧,并加装折叠式百叶窗。

张爱玲的出生地

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这样描述她的出生地:“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而在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听得见电车的铃与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着《苏三不要哭》,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

康定东路85号(B楼),地面三层加地下室,一共四层,总建筑面积达到1000余平方米,原本是李鸿章的产业,他将其作为嫁妆之一送给了女儿李菊耦,也就是张爱玲的祖母。

麦根路别墅即现在的康定东路85号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B楼

1920年,张爱玲在康定东路85号呱呱坠地,2岁后搬往天津,9岁时,她随父亲再度住进康定东路85号。直到1938年,18岁的张爱玲离开父亲、离开了家,张爱玲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少年时光。

张爱玲书屋

如今,康定东路85号里依然能看到张爱玲的痕迹。

修缮后的康定东路85号(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根据张爱玲文字描述的位置,在一楼布置了一间张爱玲书屋,进入文化活动中心大厅,穿过右侧的街道图书馆阅览室、沙龙教室,就进入了书屋。

书屋内最醒目的莫过于正中的实木圆桌,上面铺着一块布满大朵大朵金色花样的黑色丝绸材质桌布,左右各一把看着很有年头的老布艺实木椅;圆桌前面正对着一扇高高的黑色木质百叶窗,两边放置着墨绿色两人座沙发和褐色书桌。

在书屋的靠墙右侧还布置有木架,上面摆放着张爱玲及其家人的照片和仿古摆件。

从出生地到市民聚集地:历史建筑的今魅力

2008年,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向上海医药职工大学购买了康定路87弄3号的教学办公楼,经过修复改造,包括老房子主要部分在内的建筑群作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市民开放。

也就从这时候开始,张爱玲的出生地,这栋上海老洋房私宅,成为了周边市民活动的聚集地,在今天汇聚了更多人气,百年后依然延续着它的独特魅力。

两次改造、修缮

2009年及之后的改造:新建建筑A楼,并在老洋房B楼与A楼间设置了变形缝;拆除了老洋房B楼南侧的门廊,新建钢连廊连接起了B楼和C楼;2014年,B楼三层外饰面材料改造为红色树脂瓦。  

2015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2019年至今:保护修缮。2019年12月,政府出资为整栋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今年1月保护修缮项目完工验收。历时一年多,3月28日,修缮后的石门二路文化活动中心将重新向市民开放。

2019年修缮效果图

修旧如旧,找回历史记忆

“我们这次修缮,翻了很多以前的历史资料和老照片,请教了建筑专家和设计师,对着老照片一点点尽力还原出它本来的面貌。”石门二路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次保护性修缮的过程。

康定东路85号这幢独立式花园建筑,历经百年风雨,在岁月流转中难免失了不少本来“样貌”。为了让老建筑重焕新魅力,石门二路街道花了不少心血,对其外立面砖墙、山墙、门廊、露台、木窗、屋顶等都进行了保护修缮。

对外立面砖墙和山墙进行修复

屋面原貌

屋面现貌

门廊也重回以前,可以赶马车进入的初始样式,宽敞大气。

修缮前

修缮后

修缮后的门廊

二楼恢复了阳光露台,视野开阔,捧上一本书和一杯咖啡,可以在这里待一整天都不倦。

左为修缮前,右为修缮后

三楼还辟建了,两个开放式的屋顶花园,推开厚重的木门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满足了对老洋房的一切幻想。

在这里还能看见屋顶,满满一大片砖红色瓦片,据说也是特意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寻到了这么多砖红瓦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令人惊喜的细节方面的修缮。重新安置了14扇木质百叶窗,这些百叶窗都是根据史料,新画了设计图、专门定制而来。

每扇百叶窗,都可以手动上下拉动,调节光源。

通过百叶窗看窗外景色特别美。在半地下室藏书室,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这个铁艺通风篦子,它也按照历史样式进行了恢复,花样繁复。阳光透过通风篦子洒进藏书室,藏书都带上了阳光的味道。

深褐色的整整三层木质楼梯,也得到了修复,共55阶,在室内所占面积不少,大气又浪漫。中间部位为保护木质楼梯铺上一层红地毯,边沿裹上了金色的防滑边,三色交织异常华贵。

楼梯宽度刚好放下整个脚掌,高度适中,走起来一点都不累。据说,以前只有大户人家的楼梯,才是这样设计的。

参考老照片,打造的纯黑色仿钢铝合金窗,搭配着大面积的落地窗或露台,美得高级。

还有门上的这个防古雕花把手,是真真真真的很沉,一般人单手拧不开。

从古到今,服务功能更强大

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设施设备齐全,内设有石门二路街道图书馆、社区健身房、东方信息苑、汉未央展示厅、科普创新屋、多功能教室、大剧场等。

此次修缮,在保持历史保护建筑结构和特色的基础上,也对建筑内部地下室、一楼大厅、二楼和三楼的功能教室进行了修缮和优化布局,进一步拓展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具体使用功能,满足了周边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楼大厅,增加了石库门仿古建筑,更契合建筑整体风格。

一楼图书馆,还新增了自动借还书机设备,同上图、区图书馆等已联网,借书再也不用跑远啦。

宽敞的沙龙教室,正式开放后这里会举办一系列活动哦。

儿童阅览室,超大的两扇落地窗,采光巨好,活泼明亮的设计,适合儿童活动的宽敞空间。

一楼紧靠门廊的汤兆基大师工作室(汤兆基:国画大师,擅长画牡丹),谁不想在这样的地方参加文化活动呢?

楼梯转角处悬挂了,汤兆基大师的巨幅牡丹画作,画上牡丹仿佛“扑面而来”。

二楼大剧场,工业风设计风格,可同时容纳180人共同观看演出。

李伟国大师工作室(李伟国:《辞海》副主编),不愧是张爱玲出生地,今天这里依然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楼还有数个功能教室,将面向不同人群举办多样活动。

特别要重点介绍的还有三楼这个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室,超惊艳。

修缮前三楼内部只是平平无奇的方形顶,此次修缮,屋面根据历史原貌恢复原有木结构屋顶,屋架结构考虑消防安全、工期、实用性等因素,采用了轻型木结构体系,原屋面采用胶合木结构进行了复建。

修缮设计图

来看看修复后的三楼空间,有多惊艳。

原木构造,细节满分。

据说这里后期还会联合工会,举办青年交友活动哦。你想来这里开启一段甜甜的恋爱吗?

此外,新开放的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将带来不少部门特色服务。

汉未央展示馆

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精深奥义,对衣冠、礼乐、岁时、生活美学等进行传承与弘扬,致力于扎根社会基层营造礼乐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活态推广。

体育健身俱乐部

有氧训练区、组合力量区、自由力量区、多功能操房等区域,拥有高端跑步机、史密斯架、坐姿划船等健身器械,为会员享受一流健身服务提供保障。

东方社区信息苑

采用直营连锁的运营管理方式,通过在场与在线相融合服务模式,提供公共数字文化基础服务、数字新技术体验、文旅融合服务、智慧民生服务等。

(原标题:《独立式花园洋房!张爱玲出生地!历时1年多保护修缮,后天重磅回归↘》,有删改)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