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书写地方:一周城市生活
本周,我们尝试以文学的视角观照地方。在近期回顾部分,方志小说发起人之一芬雷为我们讲述了他对地方的理解以及“方志小说联合驻地计划”的见闻;我们也摘录了欧宁给周恺的方言《苔》的序文,其中探讨了地方的文学书写。主题推荐部分将向大家推荐相关的图书活动和一些与地方有关的文学图书。
(本期主持:Jady Liu)
近期回顾
我们要如何谈论一个地方?
我们要如何谈论一个地方呢?地是大地,方是大地之道,所谓天圆地方,地方者谓其幽远、广厚。似乎很难如此来谈论,哪怕今天容易从网上搜出一张地图,地方仍然模糊。“方”的另一种意思有点生僻,所谓方舟,诗经里也说“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有两船并行、浮游漂荡之意。地方,不管是“大地之道”还是“方舟而下”,好像都是不固定的,而我们现在谈论起地方,大多强调的是一种固定的经验。
听起来有点“刻舟求剑”的况味,但人的周遭所至之地方,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所在,一张反复标记却终也有限的地图。陶渊明诗中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地方就这么大小,用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倒也足够了。书写中的地方,八成来自生活中的那十余亩,甚至是更小的家宅。从迈出故乡家门的第一步起,方位感就一直在校准,那枚小小的指南针无时不在摆荡,有时候晕头转向,指针还要来个大转圈。也许像个捉迷藏的游戏,地方总是指示着兜兜转转又回原地的那个契机,不然我们甚至不必要谈论它。
成都桐梓林邻里中心的时钟
这几年,趁着做“方志小说联合驻地计划”,着意去了很多地方,地方感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泉州华侨新村,一位婆婆在回忆自己当年因印尼排华事件返国的海上旅途时,始终激动不已,她难忘船上的诸多细节。顺德人将外地的青梅做成梅酱,变成当地烧鹅不可或缺的蘸料。就在昨天,倾听几位成都桐梓林居民讲述自己的故事,意外察觉,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都牵连着至少两个以上的地方,就像几乎每个人都同时使用着至少两种以上的语言。讲故事的席间谈起一个话题:人在这个世界上真是没了根基么?有人说是,有人摇头,也有人不置可否。
顺德伦教河边的养虾人
顺德黄连村的天后宫对面,河道另一边的海运仓储
从方志和小说的角度来说,“志”是标记,是等待,也是临时的更新,而“说”是小说,一家之说,也是有情之说。山水图志,言情之记,不特是真的编一本方志或写一篇小说,重要的在于其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书写行动,它让“是”与“非”都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立。
从“是”的角度来说,今天的人仍然置身在陶渊明诗中十余亩中,山河大地亘古常新,一卷石一勺水就构架了我们的地方;从“非”的角度来说,地方可能并不存在,而只是一个具体的人,一种总在复刻而每每不得的味道,或者一段历历在目却也幽深难明的记忆。这其中暗含着人对于地方的微妙又精湛的复杂技术:地方可雕塑、可测量、可延展、可溶解。与此同时,地方仿若隐藏了起来,有待一次又一次地书写。这可能也是地方变得捉摸不定的一个原因,因为我们正在不断地重新组织自己与他者的生活。
(图/文:芬雷,出版与艺术策划人,方志小说发起人之一)
周恺《苔》序言
这部长篇从一个回乡重整家业的地方缙绅李普福寻找新生儿替代和再续家族香火写起,以桑农刘基业的两个儿子的不同命运为两条线索(李世景被抱入李家成为土豪继承人,最后资助革命党;刘太清则留在底层成为石匠,最后变成绿林山匪),中间穿插了甲午战争、庚子拳乱、新学的兴起、科举的终结、保路运动等历史事件,把大清政权的危机、反对派的滋长、秘密会社的活跃、地方秩序的迭代、大家族没落的故事,渐次编织在周恺的家乡地理的经纬网络上,把嘉定这个地方的二十多年的嬗变浓缩于一册书写。
相对于王笛和司昆仑那些以真实和科学为准绳、聚焦于四川特定时期的微观史学著作,这样的文学书写能把读者更深入地带到更逼真的历史现场。随着叙事线索的展开和文学细节的放大,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史学的代表人物史景迁和孔飞力等时常也要收纳文学作品这种非信史材料,甚至汲取文学叙事的写法。周恺在这部小说中对哥老会和民间手工业行会的规条和切口、地方团练的层级和组织方式、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的各种环节、妓寨和烟馆的空间场景、蜀地民俗的细枝末节、清末学制和课程的设置等等的细致还原,已经达至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精确要求。他在这方面下的苦功夫,夯实了他的虚构写作的历史背景,为故事的叙述铺设了清晰可见的时代底色。而对那个时代的乐山方言的进一步淬炼,更是加强了这部小说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
《苔》可以称得上是乐山“地方知识”的集大成者,而周恺对乐山的“恋地情结”,则在当下中国的文学生态中发育生成了一个闭合自足的地景系统。如同《繁花》一样,它是对全球化无差别文学生产线的抵抗。从全世界的范围看来,中国当代文学是众多语种写作中的一个小的系统,而地方性题材的方言写作又是更小的系统。从国族差别的角度来说,不管是中国哪个地方的方言写作,都要从他们共享的中文传统文学资源中寻找养分,这样才可以形成与其他国家或语种不同的“中国性”,而不同国家或语种的流通,则要交给翻译来完成。从《苔》和《繁花》往前追溯,可以看见的是一条从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到曾朴的《孽海花》,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再到明清话本的清晰的营养链,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景扎根于不同的地理和历史,但它们血脉相通,共处于多元化的世界文学的同一生态位。
诚然,地方性的写作会提高交流成本,一部30万字的中文小说可能不符合英语出版市场适当可控的字数标准,但作家不以市场为导向的写作以及他们作品中的地方印记,才是真正有机的世界文学图景的构成要素,它们是从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千差万别的植物,而非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
(本文摘自《苔》序言,作者为欧宁,内容有删减。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转载)
本周主题推荐
北京·讲座丨拉美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胡安·鲁尔福作品分享会
2021年,胡安·鲁尔福逝世35周年,新版“鲁尔福三部曲”完整囊括了目前鲁尔福基金会授权的虚构作品《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由知名译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
详情请见
豆瓣链接
深圳·讲座丨八十年代的中国——《在中国大地上》新书分享会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详情请见
豆瓣链接
书单丨我们的“地方”
东北:《冬民》
小说完成于沈阳仙境俱乐部——城里唯一的地下跳舞俱乐部。俱乐部经营四年多,知名度高,但生意不怎么好,勉强维持。除了能跳舞,里面还增加了书店、音乐演出空间、放映室、实践活动空间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冬民》在某个层面上来说,是与“实践论”平行又联合地探索着“如何朝向自我解放地生活”这一共识。
山东:《聊斋汊子》
《聊斋汊子》近百万言,长长短短百余故事都是来自齐鲁大地的口头文学,有的优美,有的神奇,有的浪漫,有的怪诞……语言质朴,故事富有活力,悉数展现历史风貌和人情世态,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上海:《小花旦》
“香樟树,阮家阿婆,巧星美发屋,连同整个小区,都成了昨日的世界。”
《小花旦》是作家王占黑的最新小说集,收录近三年来创作的六部中短篇作品。这一次作家从生龙活虎的街道走向城市的更深处,从上一辈走向自己的同龄人,也尝试走入每个普通人内心的秘密森林。人和空间的关系,总是承载着人和时间的关系,跑进去看,去探险,是不变的志趣,也是新的成长。
台湾:《秀才的手表》
一部袁哲生独有的时间书写小说。人的消逝、乡村的改变、童年时光的失落,袁哲生借由种种人事已非的变化去描绘时间的面貌,翻转时间的节奏,探寻时间的意义与本质。
香港:《危险动物》
《危险动物》收录的十一篇小说,浓缩了程皎旸对香港的异乡观察:
不断长高的女巨人,蜗居在火柴盒般的屋子里;年轻的准爸爸,为了孩子抵押自己的寿命;在VR眼镜下的世界中试探情欲的男女;被地铁的高速所淹没的、发出乌鸦叫声的女孩;躲藏在公园暗处饲育老鼠的流浪女人……在城市光影的变幻里,透出日常的挣扎、孤独与若有似无的期盼。
英格兰:《土星之环》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哈尔滨—上海—法拉盛:《一把刀,千个字 》
小说讲了一对姐弟横亘近四十年的人生故事。姐弟都无子嗣,所以家庭变只上溯及姐弟的父母、祖父母两辈;地理跨度则更大,故事流转在中国哈尔滨、上海与纽约法拉盛三地,每回两位主人公的离开或迁入,既是自由意志选择,也有时代的推波助澜。
墨西哥城:《生命的滋味》
“墨西哥城中的小院,关于植物、花园的多变隐喻,以及在觉醒、压抑和哀伤中起起落落的情节,都是《生命的滋味》的特别之处。我们会被书中的人物打动,对于他们因疏忽犯下的过失,我们感同身受,心痛却无奈……《生命的滋味》是光与暗、在场与缺席的平衡,读起来有‘回家’的亲切感。”——2017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颁奖词
书单|故乡和异乡
作者唐棣,离家在外,忆起故乡风物人事,打算赶在它们在脑子里消失之前,以文字记录下来。
故乡在哪里?每次遇上那些有个地方储存情感、激活记忆的人都让作者特别羡慕,这也是他想说的原因之一。
作者就是在寻找这个地方的旅途中,完成了这样一本失物之书。
本书收录 了作家林贤治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的作品《通往母亲的路》及其他回忆性散文共22篇。作者以朴素的感情、细腻的文字回忆故乡那些性情各异的人物,描绘出了南方村落普通人的命运。
《在别处》是袁凌深汲生命记忆的个人自传散文集,成书历时十三年。他用柔软有温度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展览丨众:我,我们,我与我们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世纪之光——世界经典影像:武俊风个人收藏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 SHA MoCP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10年地下”回顾摄影展
详情请关注 UPTOWN SHANGHAI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创作与教学年度汇报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尘像无迹——郎水龙作品展
详情请关注 金臣亦飞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论坛 | 当代艺术与公共现场:跨界及空间延伸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派对丨上海威士忌剧场日
详情请关注 LastMinuteLiveArt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溶解与回归》 周裕隆个展
详情请关注 Alter Gallery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重塑-MORNING作品展
详情请关注 娜娜的大房子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丨设计以人为中心?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丨再探土山湾
详情请关注 上海城市考古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丨此时此刻
详情请关注 北京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观影会丨幸孕旅馆
详情请关注 aotuspace凹凸空间微信公众号
深圳·读书会丨起舞在春天
详情请关注 坪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深圳·论坛|深圳力:「雨林社会」
详情请关注 深圳讲座展览活动微信公众号
重庆·观影会丨重庆朋克音乐节
详情请关注 黑胶咖啡VinylCoffee微信公众号
重庆·展览丨雕塑使用办法:李随唐个展
详情请关注 Organhaus微信公众号
武汉·展览丨惊蛰
详情请关注 剩余空间SURPLUSSPACE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对话丨策展课II:记忆寓所——围绕一个研究型展览所展开的对话
详情请关注 OCAT深圳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研讨丨要旅行,先修路。通向未来的路在你脚下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shenjw@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