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扶贫科研两手抓 艺术清单显情怀——林占熺,何止菌草
看过电视剧《山海情》的观众,都对这部以扶贫为题材的主旋律作品称赞有加,剧情好看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功,更因为里面有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朱迅连刷了几夜的《山海情》,对见到剧中“凌一农”原型人物之一的林占熺教授更加充满了期待。
菌草技术发明人、“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一员,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和助手们带着7米多长的菌草和绿洲一号的幼苗,来到灯光灿烂的演播室。林教授耐心地给剧组的工作人员科普“菌草”,就像当年在福建、在宁夏,在南非普及菌草的知识一样,为的是让它在更广泛的平台上为更多人熟知,造福一方百姓。
那么,在艺术清单发布之前,非常有必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菌草:
“菌草已成为一门草学与微生物学的新交叉学科”——还是听不懂?再通俗简单一点,以前蘑菇要种在树木上,菌草就是种植蘑菇的载体之一,林占熺教授发明的菌草技术,使得草不仅可以养菇致富,治理风沙,还可以用来制板造纸,造福百姓,它是“菌草之父”林教授一生奋斗的事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就是林教授的精神奋斗史
近80岁高龄的林教授,带着他50年的菌草梦和艺术清单来到现场。这一代科学家的精神都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林教授的讲述再一次印证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精神之书”,在《我的艺术清单》的舞台上,很多科学家、企业家同样都是它忠实的拥趸,都能熟练背诵保尔·柯察金那段至理名言。林教授不仅用客家方言味的普通话朗诵,更是用自己的奋斗史给这个故事新的解读。
科学家对于新兴学科的研究永无止境,在物质匮乏、资源奇缺的年代,林教授以科学家的精神找到了资源之间的关联,“割芒萁当柴火烧、垫猪、牛栏。芒萁它可以持续地利用。种香菇那个树叫栲树,要生长20多年才砍下来种菇。我们不可能利用有限土地去种树,等树长大以后砍下来种菇,所以我们中国应该找一条自己符合自己特色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路。”于是,林教授在月薪只有几十元的年代,贷款5万元,开始了自己的菌草研究,中间的磨难,艰辛,遇到的误会不解,甚至在山区扶贫中翻车摔断两根肋骨遭遇的身体创伤,乃至“杀身之祸命悬一线”都在科学家精神面前败下阵来。好在,林教授的家人一直坚定地支持,林教授的女儿冬梅也是父亲的接班人,父女二人和科学家的同仁们,用菌草技术助力中国的脱贫攻坚,乃至造福了世界。
《石灰吟》、《满江红》
是科学家的气节
林教授的女儿冬梅说,这首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一直挂在墙上,是幼年家里墙上的“装饰品”。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一代创业者和奋斗者的气节。25年前的《东方之子》中记录了一位英姿勃发的科学家,那就是心怀壮志的林教授。冬梅说,“父亲为人民服务,精忠报国,希望我能够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做人,在为人处事的道德品德上面,他的要求比较高。”
在当年推广菌草技术用于种植蘑菇扶贫的过程中,很多农民并不理解,对于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很低,林教授不仅循循善诱,更是用承诺包赔的方式,和农民建立了信任,直到大家尝出了甜头,一听说林教授来讲课,里里外外都是人,宁夏彭阳经常动用几百人的电影院组织群众听课,“千家万户贫困农户期望通过先进实用的技术改变自己的愿望非常强烈”。科学改变了生活,更改变了观念。这是科学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岳阳楼记》——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尽管清贫一直是林教授的生活常态,但在他只有200元月薪的时候,面对外商月薪上万美元的诱惑,林教授不为所动。他经常坐着手扶拖拉机去扶贫,在到南非工作时险些被当地牛虻叮咬,险些丧命……面对危机困难时,林教授一直践行着知识份子的社会责任,“《岳阳楼记》它这里面几句话,说得非常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就是能够反映我们这个团队这么几十年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路的诠释。”
在节目现场,在《山海情》中饰演凌一农的黄觉、饰演得宝的青年演员白宇帆也对林教授和为了扶贫攻坚做出突出贡献的群体非常尊重与敬佩。
演好一个现实中的科学家和科学家的“徒弟”,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生命最真实的理解。对“双孢菇”有着特殊记忆的他们又对林占熺教授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本期《我的艺术清单》于3月25日21:02,CCTV-3 播出,敬请关注。
(文/马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