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时代里的大女人 | 张艾嘉:那些男人没有而我们有的能力

2021-03-24 15: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时尚先生 时尚先生

新闻里的女性

疫情期间,张艾嘉认为自己应该和家里的帮佣大姐一起去买菜,风险共担,否则就有点儿不公平。两人戴上口罩一道出门,买好菜从菜市场出来,她就提醒大姐赶快洗手,一到家又提醒大姐赶快换衣服,所有的防护行动她俩一起做,天天如此。疫情之前,出行更自由的时候,她买菜回来会坐地铁,不戴口罩,被人认出来就聊两句。

外出不便,在家也有好多事情:一日三餐要安排,尝过的好吃的都要学来做,家里要怎么布置,隔段时间要买新的花来插。儿子的事业中心在上海,不经常回来,家里有九十多岁的母亲需要照顾。因为疫情,香港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爬山、去跑步,张艾嘉有空的时候也会加入其中。

现在她不演舞台剧了,在台上一两个小时全程保持演出状态,体力消耗太大。她和一位古典钢琴家合作了一台朗读会,在台湾演出效果不错,疫情一来,香港的演出就换了一种形式,张艾嘉坐在舞台上朗读,大屏幕传送过来钢琴家在台湾的实时弹奏,台下的观众隔开坐,两场演出的票都卖光了。

紧接着,有人请她和另外两位女性导演一起拍一部讲述疫情中的女性的电影《世间有她》。那是2020年4月,疫情的局势尚不明朗,张艾嘉找来3月份的香港报纸,一张一张翻,看新闻照片里女性的面孔,然后问:现在做新闻摄影的女性多不多?得到的回答是“不多”。在不多的香港女性新闻摄影记者中,她联系上了两位,跟她们成为朋友,问她们“方不方便在出去执行拍摄任务的时候带上我?”就这样,她跟在后面,看到了商场店铺全部关门的冷清街头,也看到了一些危险的场景。每天回到家,再看记者们从前线传来的照片,感受更强烈,人物和故事就在脑子里浮现出来,剧本几乎一口气写完了。

拍完《世间有她》,因疫情而延期的一部电影刚好开机,一位香港女导演执导,张艾嘉参演。有天在片场休息的时候,一个年轻男演员过来跟她说:张姐,我最近找你的老片子来看,看了《20 30 40》,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它是快二十年前拍的片子。

幕后的世界

张艾嘉曾经认为自己拍的电影是非常主流的。尤其在拍《20 30 40》《新同居时代》的那几年,她觉得自己拍的完全是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很新潮的。说起来,张艾嘉的整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有点儿中西合璧,爷爷奶奶来自山西,终生带有浓重的山西口音,爸爸叔叔姑姑在北京、天津长大,唤她的小名总是纯正的京腔“小妹儿”,但她13岁从台北去纽约念书,突然从传统家庭来到自由世界,她一下子变成学校里最时髦最叛逆最惹眼的女生。

19岁在香港出道的时候,张艾嘉签约著名公司,出演热门电影,演对手戏的都是当年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甄珍、谢贤,于是她自然而然地认为做演员、拍电影就是要娱乐大众,等到自己有机会做导演,拍出来的电影应该也会是这个大方向上的吧。

越往后走,她越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年,在英国念大学的儿子回来,说,妈,我刚才在飞机上看《心动》,我看懂了哎!《心动》上映的1999年,儿子还小,主演梁咏琪和金城武年轻又当红,男帅女美,上演一部爱情片,听起来就是最流行的那种电影。年少的观众想看的,《心动》都有:养眼的明星,甜甜的恋爱,虐心的分手,别后再见却未能再续前缘的遗憾。但是,年纪大一些,又会看到不止这些,这一切背后还有什么。

这是张艾嘉期望的效果,电影不止故事一个层面,电影的生命力也不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不过,这样的片子在观众认知和市场分类中都会被归入“文艺片”,算是小众电影。

想要自己拍电影,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配音间开始的。当时她刚入行,电影基本上都采用后期配音,张艾嘉在配音间里看了很多其他的电影,越看越好奇,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电影,原来不同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有那么大的不同。在配音间,她结识了很多配音员朋友,有的也是演员,有的文学底蕴非常好,他们像老师一样教她:看什么书,怎么写剧本,怎么分析电影的好坏,怎么看导演的独特之处。哇,这个世界好精彩哦,她突然发现,和做演员比起来,这才是一辈子的工作。

售货员的脸

年轻的时候,张艾嘉一进餐厅就会被安排到最好的位置。现在不会了,因为餐厅里年轻的服务生大都不认识她。于是,别人怎么被对待,她就怎么被对待,没有多一分友善,迎面而来的都是售货员的脸。

近十几年,有一份义务的工作占据了张艾嘉的很大一块时间,那就是帮人看剧本。起初是一些年轻人把自己写好的剧本发到她的公司来请她指点,她就跟他们聊剧本、帮着修改,于是越来越多的剧本送到她手里。这事很耗时间,但她知道,很多年轻人非常想在这个行业里有所作为,眼下香港的电影行业环境不太好,年轻人更加惶恐。对新导演来说,剧本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打磨出来一个有分量的好剧本,就可以很放心地去执行,也比较容易请到好演员。在这样的情形下,她也很想为香港电影多做点儿事情。

70年代末,张艾嘉的事业重心在香港。有一次,她去韩国出演胡金铨导演的一部电影,由此结识了两位电影投资人,聊起来发现都很喜欢电影。回到香港后,几个人想要一起做电影,因而联合创立了比高电影公司。当时正值香港电影的新浪潮时期,新浪潮的导演都有人投资了,他们只好发掘新人。一直拍电视剧的许鞍华就这样获得了拍电影的机会,执导了处女作《疯劫》,获得最佳剧情片。张艾嘉在片中做主演,却不敢告诉许鞍华自己是公司老板之一。

看到一帮香港导演用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说故事的方式拍电影,张艾嘉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刺激,也想在台湾做一些新浪潮的电影。1981年,她策划了一部单元剧集《十一个女人》,找一批台湾的新导演来拍女性的故事,展现女性的家庭生活以及她们与社会的关系,其中一个新导演名叫杨德昌。

从那时起,观众也发现电视剧有另一种说故事的方式了。一开始,他们不太习惯:啊?怎么都不跑海滩了?不在餐厅拍了?怎么开始讲一些比较严肃的故事了?有人不喜欢,也有人非常喜欢。

那些年,张艾嘉经常对发行部的同事说:“你们不要那么现实,一上来就讲那样的片子不卖钱,越是那样的电影,越需要明星来支持,越需要好的宣传,其实是一步一步来的,所有艺术的、软文化的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整个行业里每一个环节都愿意去推动,而不是只有几个导演在那边卖房子拍电影。”

文艺片才出明星

卸任两年多之后,张艾嘉看到,文艺片在中国台湾地区慢慢恢复到了半主流的位置。这几年,很多小成本文艺片的票房非常好,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当年所做的那些尝试有了成效,年轻的电影人成长起来,观众也逐渐成熟,不同的电影类型都有了受众。

张艾嘉以前经常说“只有文艺片才可以创造出明星”,很多人的想法刚好相反,觉得商业片才出明星。“可是你看看,那些明星是不是来去都快?”张艾嘉说,“要有东西演,演员才能凸显他们的魅力。好多人误以为,每天带着一张脸来就是明星,不是这样子的。”

做演员,首先要懂得生活,并且是没有明星光环的生活。不然,她可能会以为每一个售货员的脸永远都像自己年轻时遇到的那样热情可爱。从不同角度、不同身份去看待事情,才会理解人性。这样的思维推着张艾嘉越来越往内心走,往幕后走。

我是觉得,在同一个环境里,

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

却有立足的空间,彼此尊重就足矣。

最开始做导演的时候,她很怕听到有人说“你的片子特别女性”,后来想:干吗要排斥这种说法?我本来就是个女人嘛。想开了,就更加顺着自己的情感去拍电影,比如《念念》,吸引她的就是故事里两位男性角色的温柔。

90年代在美国拍《少女小渔》的时候,张艾嘉和一位美国男编剧在餐厅里争论,起因是对方不理解小渔的生活,话说得很粗鲁,她很气愤,身为女性不能接受那样的说法,反问他:“小渔为了爱情想尽办法偷渡到美国,你觉得她能做什么呢?你根本就不认识小渔,你不懂那样的女性是怎么回事。”李安是这部电影的监制,总是温和地打圆场:“好,我来想一下。”张艾嘉干脆提出,自己来写小渔的部分,美国男编剧写 Mario 的部分。白人男性 Mario 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卑微的一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有混乱无礼的一面,都被这位美国男编剧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张艾嘉觉得很好,受此启发,她对小渔的男朋友江伟的大男人心态也没有笔下留情。

除了那一次,张艾嘉几乎没有感受到过男性的不尊重。她从自己的视角拍电影,也听到过不少男性导演说“蛮喜欢你这部戏的”。所以,她认为女性大可不必口出狂言“我们要去 PK 男性”,更不要为了证明自己,去迎合千百年来男性建立的那套游戏规则和评判标准,迷失了自己,变得像一个恶狠狠的男人。在同一个环境里,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都有立足的空间,彼此尊重就好了。

女人做的事情

拍《相爱相亲》的时候,准备的服装需要熨烫,副导演们手忙脚乱,很久都没弄好。张艾嘉走过去,拿起熨斗熟练地操作起来。他们很惊讶:“张姐你会烫衣服啊?”“我当然会烫衣服,怎么不会烫衣服呢?”这群年轻人对她说:“张姐,你以为现在的女生都会烫衣服吗?”一问现场所有的女生,果然,80%都不会烫衣服,会烫的也仅限于会使用挂烫机。

很多以前的女性会做的事情被年轻一代女性丢掉了,这让张艾嘉觉得“好可惜”。那些“女

人做的事情”她几乎通通都喜欢,并且觉得很好玩——煮饭,布置家,照顾孩子,每一样她都做得津津有味。大概上小学的时候,张艾嘉暗自决定,长大以后要生5个孩子。现在她有3个儿子,两个是先生的前妻生的,她自己只生了一个,因为生得太晚,来不及生那么多个了。好在儿子们都爱她,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棒的妈妈。

要过年了,家里怎么准备年菜,哪些人会来吃年夜饭,都是她要操心的事。往年她总在嘴上说“来吃饭的人不要太多”,今年,儿子真的不回来过年了,因为从上海回来再回去要隔离两个14天。

过完年,张艾嘉手里还有好几个剧本等着完成。13岁开始自己赚零用钱,一直到现在,唯一停下过工作的就是怀孕生育期间。开电影公司那年,她二十多岁,没和家人商量。年轻时一起工作的演员们大都隐退了,那个年代,很多女演员婚后息影做全职太太,这不在张艾嘉的考虑范围内:“一个演员只有越磨炼演技才会越精准,我没有理由在越来越好的时候退下来。”然而,她也没有因为事业忽略家庭,家永远摆在第一位,假如电影开机的时候家人需要自己,她会试着调整工作时间,先去照顾家人。

每当看到创作上有了新的东西出现,快70岁的张艾嘉会兴奋得像一个小孩。这时,她又一次意识到自己对这个行业有太多太多的喜爱和太多太多的好奇心,随时可以像个“野女人”一样,满山遍地跑,去做想做的事情。

部分摄影:Kirt Cheung

采访、撰文:Maggie

图片提供:张艾嘉团队、伯爵 PIAGET

原标题:《时代里的大女人 | 张艾嘉:那些男人没有而我们有的能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