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悸,究竟是心脏病还是心理病?
原创 崔医声 医声相伴崔松说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突然感觉心脏“咯噔”一下,或者喝浓咖啡、熬夜时感觉到心跳加快,像“跳跳糖”在跳动,还有点心慌慌的感觉。见到严厉的上级时,突然感觉到心跳加快,越紧张越跳得厉害,仿佛心脏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
种种症状都让你感觉自己得了某种严重的心脏病。赶紧到医院就诊,一系列检查做下来,心电图、心超、心肌酶谱等结果都显示正常,没有任何器质性的心脏问题。
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都是心悸的表现。
什么是心悸?
《说文解字》中说“悸”为心动也,心悸就是患者自觉心跳、心慌,有时候还伴有胸闷的症状,多在心跳加快、加强、减慢或不规则跳动时产生。临床上多呈发作性,多在情绪波动、劳欲多度、饮食不节制或者体质虚弱时容易发生。这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一种疾病。
出现心悸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各种心律失常:快速性心伴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
◇器质性心脏病:先心病、风心病、高心病、冠心病等。
◇高动力循环状态:甲亢、贫血、低血糖、嗜铬细胞瘤、发热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生理性:剧烈运动,大量烟、酒、茶刺激等。
◇心理因素相关: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
心悸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当出现心悸时,不要急着对号入座,觉得自己得了某种严重的疾病,应该根据心悸的伴发症状和相关的检查结果才能判断心悸发病的原因,不要盲目恐慌,心悸≠心脏病。
精神因素引起心悸
有研究表明,焦虑、恐慌、躯体化障碍是最常与心悸有关的心身疾病,焦虑可以促进心律失常发生以及增强自身对心律失常的感知,容易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以及环境天气等外在因素及本身的躯体疾病均可导致焦虑和抑郁,促使心悸、气短、失眠的发生。
●
长期的躯体疾病不能治愈,也可能引起焦虑抑郁症的发生,也就是所谓的“因病致郁”。
比如中风后的患者由于出现了面瘫、肢体偏瘫等症状,长期的躯体功能障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长期卧病在床,以病容示人,使患者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心理平衡失调,容易导致中风后抑郁的发生,使患者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兴趣减少、自责自罪、社交退缩等,在身体则表现为头疼、头晕、心悸、失眠、胸闷等,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
长期的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为某种躯体疾病,就是所谓的“固郁致病”。
有位病人因为小时候有被困电梯的经历,长大后便开始惧怕密闭的环境,不敢进电梯、不敢乘地铁……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后来逐渐发展到出现躯体症状。刚开始是进房间不敢关门,再后来进房间必须开门、开窗,如果不开窗就会觉得胸闷透不过气来,甚至某次开会时,看到同事关窗,突然觉得胸闷、心慌、喘不上气、心率加快、大汗淋漓、浑身无力、晕了过去……同事及时将他送到医院,医生给他做了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各项检查指标却都显示正常。
类似的情况后来又发生了多次,每次检查也都没有发现异常。后来医生为他做了全面的评估后,诊断为惊恐发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及配合药物治疗,他的身心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就是典型的“病在身,根在心”,是心理疾病的躯体化表现。
精神因素引起的心悸,可以通过合理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调节情志等方法来改善症状。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安神药物或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所以,当出现心悸时不要害怕,要结合心悸时的伴发症状和相关的检查,综合评估基础疾病、情绪因素来判断病因。自己不能判断病因时,应该到医疗机构就诊,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心悸≠心脏病,关注精神因素引起的心悸》姜红岩
《心悸、气短,是心脏病吗?》张建元
本文作者:小拾医生
本科普由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DZ2311400)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