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年之约再遇“马六”

天麟
2021-03-22 15:11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编者按】3月21日晚,俞峰演绎马勒第六交响曲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这也是上交音乐厅恢复100%上座率后的首场演出,3月19日当天开放加座,增开的301张票很快又售罄。本文为本场演出的乐评。

演出现场

这场音乐会对笔者来说有特殊的涵义,却险些错过:十年前的2011年,上交与约翰内斯·韦尔德纳完成了《马勒第六交响曲》上海首演,笔者有幸在场;而本场音乐会的前一晚,笔者在北京聆听了余隆与中国爱乐乐团的“马四”,中山音乐堂温暖的音色久久难忘。这两场音乐会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让笔者记忆犹新,两者的交点正是今晚学院派的俞峰大师指挥棒下的上交。马勒第六是出了名的难演,连卡拉扬都说“这是所有交响曲文献中最难于演奏的作品之一”。在两个维度的对比中,上交如何完成迭代?看到上交宣布恢复100%上座增开票的消息,我立刻购买了门票,带着期待而忐忑的心情奔向“馄饨皮”。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共同享受了十秒钟的寂静,随后进入了热烈的喝彩。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具活力的“马勒第六”,俞院长带来了干渴了许久后的一场酣畅春雨。自第一乐章伊始就用自己的激情带动了乐团。全曲开头的大提琴和弦清晰准确,令人眼前一亮。随后的“阿尔玛主题”极热情、甚至带有一丝狂热,俞峰提升乐团音量的同时强烈地制造了各声部之间的对比,塑造出大胆激进的阿尔玛形象。在发展部“牛铃乐段”,之前的洒脱又一滴不漏地收住,成功把观众带入梦境。

演出现场

与节目单印刷的顺序不同,俞峰选择了“谐谑曲-行板”的顺序演绎第二、第三乐章,不经意间映射了马勒研究史上对这一问题的混乱与争议。我会更同意指挥家可以根据乐团、音乐厅音色来调整顺序,将谐谑曲放在第二乐章与“馄饨皮”开阔的声场更匹配,而行板与末乐章会形成更加巨大的对比。在谐谑曲的“骷髅之舞”片段,我惊讶地听到了稍纵即逝的“爵士风格”,用怪物的狞笑加重了怪诞。与之形成风格差异的是行板开头上交弦乐声部完美地烘托出了凄美的音色。如泣如诉,简直妙不可言。

万众期待的第四乐章,整个木管组和铜管组站了出来,稳定地爆发保驾护航。比较十年前的听乐经历,我不再为二次槌击感到兴奋,而是更多地去感知指挥对各声部的协调和马勒复杂动机曲式背后的音乐性,俞峰棒下的四乐章把暴烈与黯淡之间的分寸感和戏剧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演马勒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如果说十年前乐迷对上交马勒系列的要求是“完成演出”,现在的普遍呼声则是“跑进世界第一梯队”,看到上交长足的进步,我相信这一刻并不遥远。下一个十年,上交会在何处?期待春暖花开之后,能够在顶级音乐节上听到上交的马勒,与全世界同行一较高下。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