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上海美术馆协会会长:美术馆得有定力,要引领而非迎合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1-03-23 09:1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从浦江两岸到上海市郊,不断出现的美术馆点亮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版图。去美术馆看展览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和市民新的生活方式。

2020下半年,上海市美术馆协会成立,对美术馆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交流。前不久,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协办的“2020年度上海市美术馆优秀项目推介活动”也公布,结合上海当下美术馆的现状,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近日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专访时,从“引进展”“网红展”“美术馆收藏”“长三角协同机制”等层面探讨了上海的美术馆行业在发展过程值得关注的方向。朱刚表示,“美术馆得要有定力,要有自己的学术态度,在公共教育上要引领而不是迎合。”

谈展览:只要品质足够好,观众就不会缺席

澎湃新闻:目前上海有89家美术馆,其中民营美术馆占了总数的大半,展览也更为多元开放,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其背后的资金优势(包括动辄近200元的票),让国有美术馆望尘莫及。国有美术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拿出馆藏做研究展,但一些馆藏有限的场馆,如何也办好展览?

朱刚:近年来,上海的美术馆事业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9月,全市共有美术馆89家,较之十年前的20家,几乎翻了3.5倍。这89家还是去年9月份的统计数据,到今天过去了半年时间,又有一些新馆开馆或准备开馆。上海的美术馆发展十分喜人。

在这89家美术馆中,国有美术馆26家,非国有美术馆63家。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从其硬件和软件上来看,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我也注意到,去年上海疫情平稳后,一些非国有美术馆引进的外展,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甚至还排队购票,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观众的审美需求是旺盛的。不久前,由市文旅局主办、美术馆协会协办的“2020年度上海市美术馆优秀项目推介活动”公布了“20项优秀展览项目”。从这些优秀项目看,国有与非国有美术馆各占一半,古今中外艺术家作品都有。所以,引进展也好,原创展也罢,只要展览品质足够好,观众就不会缺席。

干美术馆这活是要有情怀的。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在各自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自的困难和瓶颈。有馆长说,当美术馆馆长要有“十八般武艺”。我也颇有同感。经费不足,藏品有限,等等,馆长们正是凭着这“十八般武艺”,克服种种困难举办了一个又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展览,给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增添光彩。这就是“情怀”。其实,展览不在于大小,只要我们用“真情”做展,做出新意、做出特色、做出学术,就可以办好展览。同时,上海市美术馆协会的成立又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助的平台。

由上海中国画院和程十发美术馆主办的“纪念程十发诞辰100周年艺术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澎湃新闻:民营美术馆在带来众多大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直接引进的“罐头展”,如何解读这样的现象?

朱刚:所谓“罐头展”,就是那种直接打包购买国外版权和流程的展览。从美术馆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现在出现“罐头展”这一现象是阶段性的。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乌菲齐美术馆,其展品基于梅迪奇家族的艺术珍藏,于16世纪就对外开放了。1764年,世界上有了最早的专门美术馆,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美术博物馆。之后法国卢浮宫接踵而至。西方美术馆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藏品,也形成了成熟的营运模式。相比之下,我国民营美术馆只能说是刚起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进一些外展实属正常。

关键是引进怎样的展览。有一段时间,引进的“沉浸式”展览扎堆,这些展借助炫目的声光电效果,满足观众全景式观看和交互体验的需求,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走进展厅。但与此同时,有个别的展览也受到了一些诟病。比如,展品粗糙,图片模糊,高价没有高品质。“沉浸式”多媒体展览的票价一般都在百元之上,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有悖于美术馆“初心”的。美术馆是什么?美术馆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即使没有原作展出,作为美育推广活动也要精心为之,也要物有所值,对得起高票价,对得起观众。绝对不能为追求商业利益而以“噱头”坑骗我们的观众。

我们提倡艺术与科技融合,倡导传统艺术通过跨界实行创造性转换,希望能够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精品展。

金桥碧云美术馆“‘弄·潮’——吴昌硕与浦东结缘130周年金石书画特展”现场

2019年3月7日,“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展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开幕。现场图。

澎湃新闻:“罐头展”也往往和“网红展”相伴,随着美术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看展和打卡,甚至出现了一些作品排队打卡的现象,在美术馆层面上如何平衡学术和网红的关系?

朱刚:是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看展。数据显示,上海年度观众从10年前的150万增加到现在的850万人次。走进美术馆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观众在展览上,自拍影像视频,分享社交媒体,观展似乎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客观上讲,这种打卡,宣传了美术馆和展览,有些展览就是在这样的“分享”中,被推上了“网红”的位置。这种“分享”也传播了碎片化的“美”。

就美术馆层面而言,有的专家认为,美术馆应是学术高地,不能仅仅是网红打卡之地。近些年来,上海有些美术馆在学术建设上是下了功夫的。一些文献展着眼于对艺术家个案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出版物、照片、影像、笔记、信件、实物、手稿、草图、原作等的梳理,呈现出具有视觉逻辑的美术馆叙事。这些展览以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得到业内的充分肯定。美术馆要有定力,要有自己的学术态度,在公共教育上要引领而不是迎合。

当然,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既需要提升学养的艺术殿堂,也需要快乐自嗨的娱乐场所。

2018年6月1日,展览“虚·构”在上海昊美术馆开幕,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的作品专注于用镜子制造魔幻的现实。

澎湃新闻:美术馆是否也有一些运营上不规范的地方,市文旅局组织开展市政府规章《上海市美术馆保障与促进办法(暂名)》的立法调研工作,听说已经完成了办法草案,立法上的保障能否监督和推动美术馆的发展?

朱刚:2018年6月1日,《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施行,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美术馆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对推动本市美术馆的规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业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2018年至今,上海市文旅局又组织开展市政府规章《上海市美术馆保障与促进办法(暂名)》的立法调研工作。立法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在本市美术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美术馆的定义定性不明确,有些美术馆制度不健全、藏品管理不规范、研究力量薄弱,对非国有美术馆扶持力度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有相关的立法进行调整和规范。同时,上海的美术馆与纽约、巴黎、东京等城市美术馆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到2035年,每10万人要拥有6处美术馆或画廊。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也要求立法上对美术馆行业做出回应。

课题组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地走访、专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调研了本市美术馆,完成了立法调研报告与《办法》草案。《办法》涉及美术馆的类型、美术馆设立、美术馆的运营等。在运营方面,又包含了展览、公共教育、收藏、研究和文创等内容。有专家提出,希望《办法》将美术馆的文创开发作为创新点,鼓励美术馆发掘藏品资源,与设计、旅游等产业结合,开发文创产品,增强美术馆的发展能力。据我所知,目前,《办法》还在不断地完善和推进之中,希望早日完成立法工作,使得美术馆的发展有法可依。

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监管与支持并行,美术馆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本市美术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华艺术宫“金石力·草木心——吴昌硕与上海”展出作品

 

在上海展出的蒙克大展作品《桥上的女孩(the Girls on the bridge)》

谈协作:期待上海的美术馆在西方主流艺术机构展示中国艺术

澎湃新闻:上海市区目前有西岸、外滩等美术馆群,同时嘉定、闵行、松江也有小而美的美术馆,上海的美术馆如何在区域上叠加、联动?

朱刚:在上海的美术馆版图上已经形成了西岸、外滩、虹桥等美术馆集群,这些集群明显地产生了叠加效应。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年初,上海市文旅局就发扬“比学赶超”的精神,力争跑出“加速度”,提出了坚持卓越取向的“三个聚焦”。一是聚焦文旅转型,丰富优质供给;二是聚焦文旅赋能,助力“五大新城”;三是聚焦文旅民生,提升服务效能。其中特别提到了要为“五大新城”量身打造文旅品牌。

2月10日,上海市文旅局与奉贤区政府签署《“赋能东方美谷、助力奉贤新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文旅地标的打造、文旅品牌的提升、文旅产业的建设、公共文化的供给等达成全方位全要素的合作意向,开启了市区合作、文旅赋能、共赢未来的美好篇章。一周前,市文旅局又与嘉定区政府签订了《“赋能汽车文旅、助力嘉定新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文旅赋能新城美术馆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以市级美术馆资源为核心,对接新城现有美术馆业务的“1+5”资源共享机制正在建立;市美术馆协会也在积极地发挥行业统筹协调作用,引导优质市级藏品和展览资源进入新城展示;在人才培养方面,将遴选新城美术机构人员参与长三角美术馆青年策展人培训,推进新城专业队伍建设。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助力“五大新城”美术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龙美术馆内部展览空间  ©苏圣亮

澎湃新闻:2020年上海成立美术馆协会,也有了“长三角美术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对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美术馆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目前看到长三角美术馆主要还是巡展,未来合作的机制是怎样的?

朱刚:长三角地理相连,经济相通,文化相近。有个成语叫“同音共律”,出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古时候,长三角区域之间的关系就像音律一样,如此密切。在这片土地上,从魏晋之后,绘画就以形写神。到了唐宋时期,绘事活跃,呈现出宏伟旷达之态。元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画家寄情山水,感悟生命,形成了清新雅致的诗性文化。那时候,雅集、画会悄然成风,艺术流派纷呈,有浙派、徽派、吴门派、松江派等等。到了近现代,海派绘画融合中西,别开生面。所以我们说,长三角艺术一脉相承,绵延不断。

长三角地区美术馆数量众多,馆际之间也有着合作的传统。比如,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2007年就建立了。我在美术馆工作时,机制内有25家美术馆。大家本着“资源共享、学术交流、展览策划、人才培训、文明共建”的理念,同心协力,携手共进。我们一起策划举办过多个展览巡展;我们还出版过长三角美术馆文集《再现艺术》。又比如,2018年,“长三角美术馆联盟”成立,举行了《风生水起逐浪高——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

去年10月28日,上海市美术馆协会成立。同时,江浙沪皖文旅主管部门签订了《长三角美术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长三角美术馆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三省一市将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为引领,从馆际合作、展览策划、公共教育、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文创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内美术馆之间的发展共商、布局共进、自律共治、服务共享、事业共兴,促进实现文化体验的“同城待遇”。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25年,将长三角打造成全国美术馆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和核心承载区。这中间有多项重点任务,比如,建立长三角美术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进长三角美术馆藏品资源共享,共同推介具有学术性和示范性的展览项目,共同承担重大主题性创作和重大展览,共同创建并推广优秀的公共教育品牌项目等等。

2020年10月28日,上海市美术馆协会成立大会暨长三角地区美术馆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现场。

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也将在市文旅局的指导下,发挥行业自律、监督、沟通、联络、服务等功能,一方面努力形成本市美术馆发展合力,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助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另一方面,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本市和长三角乃至全国美术馆发展和繁荣作贡献。

澎湃新闻:2019年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合作,即将在今年夏天开馆的浦东美术馆也将开启与英国泰特的合作计划,这些国际合作为国内美术馆带来了什么?有没有需要警惕的?

朱刚:这个问题,使我想到了当年油画来到中国。油画是“舶来品”,上海是中国油画的“摇篮”。19世纪末,徐家汇土山湾画馆以师徒传授的方式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我们学习油画,我们传播国画,我们洋为中用开创油画的“民族化”之路都离不开交流。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我以为,在与西方艺术的交流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在交流互鉴中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艺术。上海是文化码头,上海也应是文化源头,期待上海的美术馆也能开启在西方主流艺术机构里展示中国艺术的合作计划。

浦东美术馆天台。 澎湃新闻 图

谈运营:有规划的收藏、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的美育

澎湃新闻:国有美术馆的收藏经费现在是多少?面对艺术品的市场涨幅,美术馆如何平衡?

朱刚:我在美术馆工作时,当时馆的收藏经费好像是两三百万元,与日益增长的艺术品市场价格相比,确实很少。对于收藏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首先,每个美术馆都应有自己的定位,收藏什么要与馆的定位相吻合,不要盲目追随市场。即使你“不差钱”,也应买对的,没必要随波逐流,谁贵就去买谁的。国有美术馆的收藏,我觉得要有顶层设计,要有收藏规划。因为,它关系到艺术的引领、积累和传承,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不要把收藏等同于收购。面对今天的艺术品市场,缺乏资金,收藏有困难是不争的事实。但美术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加深与艺术家的彼此了解和情感,有了这点,艺术家可能会更愿意把作品留给美术馆。我想,大多数艺术家都懂得艺术品最好的归宿是被美术馆收藏。

第三,现在有不少艺术家,都将自己的作品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这种精神弥足珍贵,应该发扬光大。

2020年上海市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之一,明珠美术馆展览“以花之名”现场。

澎湃新闻:2020年初的疫情,改变了美术馆的运营方式,到线上展厅、公教网上直播、深入社区,在走向线上和走入社区中,美术馆还能怎么推进全民美育?

朱刚:一场疫情关闭了在场之门,却打开了在线之窗。去年,上海云展览、云公教成为美术馆运营的亮点,收获了不少的粉丝。待到疫情过去后,已经打开了的窗户也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美术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成为常态。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中国网民已达到13.19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美术馆要推进全民美育能离开互联网吗?显然不能。不仅不能离开,还要加快推进数字美术馆建设,提升网上美术馆的影响力。最近,市美术馆协会正在与大型互联网企业洽谈合作。我们希望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下,不久我们每个人不管走在上海的哪里,只要打开自己的手机,就能知道身边有哪些美术馆,这些美术馆有些什么镇馆之宝,正在举行什么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你可以去现场参与,也可以在网上互动。当然,合作内容远不止这些。

现在有许多美术馆已经或正在改变原来坐等来客的运营模式。他们在做好馆内服务的同时,主动出击,走进学校、社区、商场等,播撒美育的种子。今天的美育,早已突破了几张名画的欣赏,更多的是与城市空间相融合。许多历史建筑、工业遗存华丽转身,成为集文化、商业、办公、休闲、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共融共享空间,艺术往往是其引爆的“燃点”。只有当美育成为一座城市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无论何时何地都身处艺术“容器”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全民美育。

改造后的艺仓美术馆。 ©田方方

澎湃新闻:美术馆的从业人员,大多毕业自美术学院,院校如何为美术馆输送人才?

朱刚:我在数年前说过,美术馆学将会成为一门显学。一是美术馆事业将迎来发展热潮,中国人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将来还要美起来。二是美术馆的管理运营需要复合型人才,光会画懂画是远远不够的。但遗憾的是,高等院校至今还没有美术馆专业。美术馆所需要的知识,零星地分布于相近专业之中,如美术专业、艺术管理专业、博物馆专业、文物保护专业等等,学生只能从这些专业中获取一些美术馆的相关知识,如果毕业后去美术馆工作,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解决美术馆人才紧缺的问题,现在一般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馆校合作,让在校学生到美术馆去实习,直接参与美术馆各个环节的工作,结合课堂所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二是对美术馆的员工进行培训,比如青年策展人培训,除了专家讲课,还“一对一”带学员做展览,在实际操作中出人才、出项目、出成果。

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